上半年鱼价好 全雄苗崭露头角

  2014年黄颡鱼养殖总结报告

  今年的黄颡鱼养殖可谓冰火两重天:一方面是年初黄颡鱼的价格冲至高位,达到17元/斤,令业界慨叹这是史上最高价格;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气候变幻多端,导致黄颡鱼养殖遭遇比往年更糟糕的病害。然而,跌宕起伏的态势并未引发黄颡鱼养殖格局的明显变化。

  近年来,随着塘租的逐年攀升,养户不断加大投苗密度,病害开始逐渐增多,随之而来的是养殖成本不断走高,相比生鱼、加州鲈、鳗鱼等特种鱼,黄颡鱼的养殖性价比不复往日,佛山顺德、新会沙堆等地部分的养户逐渐尝试转养其他品种,反倒是外省的黄颡鱼养殖水面有扩张之势,这从今年广东苗场内冷外热的局面可见一斑。

  此外,以长势快速且均衡为利器切入种苗市场的全雄苗,在推广之初就表现得风生水起,经过2-3年的发展,逐渐被养户认可和接受,有望成为苗种市场的主流。与此同时,全雄苗在推广过程中也暴露出不少短板,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难题,或许将重振养户对黄颡鱼这条名特优品种的养殖信心。

  价格高达17元/斤

  亩利润约3-4万元

  “今年3月份黄颡鱼价钱算是史上最高。”养殖黄颡鱼超过10年的珠海斗门莲州镇三角村经销商陈国强记得很清楚,2006年黄颡鱼的价格也曾攀至高位达16.5元/斤,那年的养户基本赚得盆满钵满。

  今年年初,黄颡鱼价格开盘位约12元/斤,自2月中旬起一路走高,升至17元/斤(5-6两规格)高位后,好行情持续约2个月,直到5月份价格才明显回落。以5-6两规格的黄颡鱼按9元/斤的成本算,亩产4000-5000斤,亩利润达到3-4万元,对于经历过2012年鱼价低迷潮的养户而言,可谓是守得云开见月明,抓住行情大赚一笔。

  今年的黄颡鱼价格如火箭般窜升,主要是受供求关系决定。据了解,2012年下半年至2013年年初,黄颡鱼价格一直低迷不振,最低时仅有9.3元/斤,不少心灰意冷的养户不断减少投苗密度,或是干脆转养其它品种,业内人士估计2013年黄颡鱼全年的投苗量同比下降三成。此外,2013年3月份爆发的禽流感和黄浦江死猪事件,导致鸡肉和猪肉的消费量跌至谷底,市场需求开始向水产品释放,不断走高的价格吸引养户纷纷出鱼,全国的黄颡鱼存塘量急剧减少,尤其是江浙一带的规格鱼存塘量一度不足1成,紧缺的供应量无疑成为价格不断走高的助推器。

  “年初,有不少外省的鱼中过来抓鱼,3-4两规格都卖到12.5元/斤。”年销量达4000多吨的佛山南海西樵镇经销商麦老板告诉《农财宝典》记者,珠三角地区至少有七成黄颡鱼销售至外省,由于当时江浙等地黄颡鱼大部分已售完,珠三角地区的黄颡鱼开始走俏,“缺鱼”成为今年2月份的市场常态,收购商开出的价码也不断水涨船高。

  然而,好景不长,临近5月份随着头批鱼集中上市,价格迅速回落,恰逢今年病害多发,大量病鱼冲击市场拉低鱼价,此后黄颡鱼价格一直徘徊在10.5元/斤左右。截至10月末,价格仍未见明显起色,不少养户持鱼惜售,打算博年底鱼价。“一般而言,接近年底因鱼塘到期,或者是迫于还饲料款压力,不少养户会集中出鱼,估计至年底黄颡鱼价格大幅上涨的几率不大。”顺德乐从地区经销商成玉南认为低迷的价格恐将持续至年底。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高企的黄颡鱼价格恰好赶在投苗前,但不菲的利润空间却未能打动养户,珠三角地区并未出现“转养潮”,甚至养殖面积有减少的趋势,背后的原因究竟为何?

  “今年的价格可遇不可求。”陈国强认为,经过多年发展,黄颡鱼的养殖面积已趋于稳定,市场消费量也逐渐饱和,养殖户显得更为理性。此外,黄颡鱼养殖周期长、产量低、效益不明显,而且近年来病害增多,养殖成本不断加大。同时,可供养户选择的养殖品种繁多,这几年鳗鱼、加州鲈、生鱼的行情均不错,相比而言,这些鱼的养殖性价比更高,从而分流了不少养户。“今年鳗鱼苗价格低,加上去年养鳗鱼的利润很高,很多养户都跑去养鳗鱼。”作为广东黄颡鱼主养区的南海区西樵镇的情况同样如此。

  发病率高于往年

  “香蕉鱼”问题屡现

  “不管在哪片市场跑,养户都在抱怨今年的鱼难养。”海大养殖技术工程师梁中波告诉《农财宝典》记者。据记者走访了解,佛山西樵、佛山顺德、珠海莲州、新会沙堆等黄颡鱼主产地的病害都有不同程度的加重。其中,西樵、莲州等地发病率普遍达到2-3成,而珠海小林、六乡两地则高达5-6成,主要以烂身病、亚硝酸盐超标引发的病害居多。

  “今年的烂身病发病范围广,病情容易反复,需多次用药预防处理,但死鱼量倒没有往年多。”梁中波表示,有2012年烂身病肆虐的前车之鉴,当地的药店、养殖户对烂身病的处理有一定经验,虽然爆发范围不亚于前年,但造成的损失却有所下降。相比而言,由于顺德、沙堆地区的养殖面积逐年缩减,病害积累少,水源状况好,投苗密度约2-3万尾/亩,因此发病率相对较轻,为1-2成,但仍高于往年。

  对此,陈国强认为这主要是今年的气候反常所致,往年7、8月份鱼塘的上下层水温可相差3-4℃,但今年的上下层水温却几乎一致,且9月上旬水温仍“高烧不退”达到32℃。“5月份过后,就没见过几场雨。”陈国强说。据了解,珠三角地区今年开春以来将近有一个月的阴雨天气,待到5月末气温回升,又碰上连续3个月高温期,10月初换季时气温则突降3-4℃。骤变的天气是水体不稳定的最大诱因,自然会引发黄颡鱼各种病害,导致西樵地区今年早批苗的开花成功率不足3成,除了常见的黄颡鱼烂身、爆头等病症外,亚硝酸盐超标的情况也非常普遍,处理不当往往会导致大批鱼损耗。“7、8月份病害高峰期,珠三角地区每天死鱼量比出鱼量还多,超过10万斤。”陈国强说。

  黄颡鱼的发病率高企,糟糕的养殖环境难逃其咎。“高温期,只要从河涌直接进水,鱼就容易发病死亡。”西樵儒溪村养殖户陈锦勤表示,由于当地养殖区域密集,积累不少病害,直接进水会导致交叉感染。他一般是抽水进鳗鱼塘,经消毒处理静置2-3天,才将水加入黄颡鱼塘。此外,当地养户投苗密度高得令人咂舌,“有的养户投苗密度高达6-7万尾/亩,为维持高成功率、高产量,养户往往会投放大量的化学药品甚至是抗生素防治病害。”当地某连锁药店技术员杨明(化名)告诉《农财宝典》记者,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并非个案,对养殖环境的破坏显而易见。“往年在烂身病早期,及时消毒调水基本能控制病情,今年的用药量、频率均增加,病害仍反复无常。”这无疑为当地的黄颡鱼养殖前景敲响警钟。

  此外,曾一度销声匿迹的“香蕉鱼”在今年又有死灰复燃之势,在广东、浙江、广西等地屡有发生,其中牵涉的厂家不乏大集团,给养户造成巨大的困扰。按理说,“香蕉鱼”已出现多年,为何仍频频发生?

  “这主要是厂家的配方不成熟所致。”佛山市金浦饲料实业有限公司技术部张经理表示,黄颡鱼体内的黑色素细胞不能正常地分化、生长和成熟以及类胡萝卜素积累过多会引发鱼体色的转变异常,通过调整饲料配方可以很好地解决。

  陈国强则认为“香蕉鱼”跟饲料原料也有莫大的关系,由于厂家在原材料的管控上把关不严,导致原料的质量低下,比如营养物质含量不足、含有有毒成分等缺陷都会导致“香蕉鱼”。“出现“香蕉鱼”,通过换料就可解决,一般要1个月左右才能恢复正常体色。”陈国强说,“香蕉鱼”的收购价远低于市场行情,出事的厂家往往通过补回其中差价以息事宁人。

  全雄苗占比增加

  约占10%市场份额

  黄颡鱼全雄苗的市场份额增大,是今年种苗市场的一大特点。据称,全雄苗的雄性比例高达95%以上,具有毛毛鱼少、长速快、料比低等突出特点,颇受养户青睐。“毛毛鱼的价格仅为1-2元/斤,而全雄苗养出的毛毛鱼数量少,整塘仅为200-300斤,相比养普通苗每口塘就可多赚上万元。”最早一批养殖全雄苗的西樵儒溪村养户何叔告诉《农财宝典》记者,他以前投普通苗,毛毛鱼一般都有1000斤/亩,而用全雄苗养殖出来的毛毛鱼仅有200-300斤/亩,而且长速均匀、规格齐整,更便于管理。何叔对全雄苗十分认可,从全雄苗推出市场就果断尝试,之后一直坚持使用,对全雄苗的养殖有不少心得。

  珠海莲州饲料经销商周叶光同样推崇全雄苗的优势,他认为虽然全雄苗的价格较普通苗贵约50元/万尾,但吃料足,长速明显,料比也低,综合下来养全雄苗更划算。“养殖9个月可达到4两规格,投喂同样的饲料,一包料比普通苗多出1-2斤鱼。”周叶光介绍,2012年他只推了300万全雄苗水花,当时不少的养户持观望的态度,经过1-2年的发展,养户慢慢认可全雄苗的优势,今年共卖了1500万的全雄苗。“有几个客户,等了1个多月才拿到全雄苗。”周叶光说,原本生产全雄苗的厂家少,产能存在不足,加上今年4-5月份雨水多,全雄苗水花孵化率低,更是造成全雄苗供应紧张。

  据了解,全雄苗是由水工程生态研究所刘汉勤科研团队培育而得,自2011年全面推向市场后,以其良好的生长性能受到养户的“热捧”。由《农财宝典》淡水鱼产业研究室调研所得,2013年底广东大约有20%的养户选择尝试养殖全雄苗。据各地苗场估计,2014年全国种苗需求量约900亿尾,全雄苗占全国养殖苗种的10%左右,广东的全雄苗需求量排名第一。其中,广东约35亿尾,浙江约28亿尾,四川约20亿尾,华中约5亿尾,广西、福建约6亿尾。此外,以四川、华中一带全雄苗的市场潜力最大,据业内人士分析,今年全雄苗的养殖比例进一步增大。

  近几年,全雄苗在市场上的表现抢眼,不断蚕食普通苗的市场份额,但在推广过程中仍出现不少杂音。在走访过程中,记者了解到有的养户、经销商认为全雄苗最大的短板是,达到4两规格后长速变慢,此时出鱼则产量过低,若继续养至5-6两规格则会造成养殖周期长、耗料大等弊端。由于消费习惯差异,珠三角地区的消费者更偏好5-6两大规格的黄颡鱼,因此全雄鱼更多地是走外地市场,价格上受省外的影响较大。“行情低迷时,鱼中肯定挑选大规格头鱼。”陈国强表示,这让养户非常被动。

  对此,海大百容公司丹灶苗场负责人蒋恩明认为其主要原因是全雄苗规格齐整,相比普通苗而言,4两头规格的黄颡鱼占绝大多数,势必会相互抢夺饲料营养和生存空间,容易发生“顶塘”现象,导致鱼头长速偏慢。“全雄黄颡鱼推广仅3-4年,也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蒋恩明表示,传统的黄颡鱼在养殖技术和管理,比如在放苗密度、饲料投喂方面仍有值得改进的地方,才能更全面发挥全雄黄颡鱼的优势,他认为未来黄颡鱼全雄苗有望成为市场主流。

  案例

  陈叔:活菌控水质,水好病害少

  佛山南海区西樵镇简村养户陈叔,养殖黄颡鱼十余年,在当地很有影响力。陈叔经验非常丰富,但他对技术却从不保留,乐于分享成功的养殖经验,周边的养户对他都十分敬重,并经常向他请教交流。

  陈叔养鱼最明显的一个特点是通过投放活菌来调控池塘水质。“用活菌调水是饲企技术员教的。”面对记者,陈叔谦虚地表示,他以前养鱼基本以“消杀”模式为主,经常投放大量的化学药品,往往会陷入越下药越难调控水质的怪圈,结果病害依旧频发,药费倒花了不少。

  后来陈叔改变了以往的做法,越来越注重调水。对于活菌的选择,他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尤为偏好使用芽孢杆菌调水。“芽孢杆菌分解有机质能力强,降亚硝酸盐、氨氮含量的效果明显。”陈叔介绍,他一般在投苗后,就开始投放芽孢杆菌,平均每隔3-4天用一次,全程都定期泼洒有益菌调水。

  “高温季节,有时要提前用红糖活化后泼水。”陈叔表示,水温高,投喂量较足,水体有机质不断积累,容易恶化水质,而经活化后的芽孢杆菌繁殖速度加快,净水能力更强,需注意芽孢杆菌是好氧菌,使用过程中要补足水体溶氧。此外,他并不建议等到养殖中后期才投放活菌,那时水质差,水体以有害菌居多,会抑制有益菌的功效。

  自从经常用活菌调水,陈叔发现鱼塘的水质明显比以往清爽且更稳定,病害也大为减少,管理起来十分省心。“6月中旬,鱼塘出现肠炎、出血的病症,有少量死鱼,稍微用点药就控制住病情。”陈叔认为这归功于平常多用活菌调水,营造起以有益菌为主的良好菌相,很好地防治黄颡鱼常见的细菌病,因此他十分推崇用活菌调水的做法。

  梁老板:重内服勤增氧,保持高投喂率

  梁老板在佛山南海区西樵镇儒溪村养鱼,仅经营一张开挖不到3年的鱼塘,约5亩水面。“今年4月份鱼价好,择机出了3万斤鱼,纯赚16万。”梁老板告诉记者,虽然鱼塘少,投入的精力反而高,但效益并不低,基本是年年赚钱,因此他并不打算扩大养殖面积。

  谈起养黄颡鱼,梁老板认为日常的内服保健很关键,他经常用药调理鱼体的肝脏肠道,增强鱼体抵抗力,尤其是在投料高峰期,水温较高时还需拌喂适量抗生素有效降低出血、爆头等顽疾。“只要黄颡鱼正常吃料,问题就不大。”

  梁老板介绍,他定期拌料内服,主要是中草药、三黄散之类,一般是每个月用3-4个疗程,每个疗程连用2-3天。“7、8月份高温期,要适当提高用药频率、用量,以减轻鱼体的肝胆负荷。”梁老板告诉记者,他将每次的用药都详细记录在册,认为定时定量拌料内服才能出效果,这也看出他平时管理十分细心谨慎。除了拌喂中草药,梁老板建议在黄颡鱼爆头、烂身等病症高发期,可内服适量氟苯尼考、西环素等水产准用抗生素,结合外用消毒水体,预防细菌病症。“一般是在发病前期拌喂2-3天,平时则很少用抗生素,主要是通过调水消毒稳定水质,降低发病率。”梁老板说。

  值得一提的是,梁老板一张5亩的塘配置了5台叶轮式增氧机,平均1台/亩,这种配置与虾塘旗鼓相当。“塘中溶氧高,黄颡鱼吃料多,病害也少。”他通常是白天开两台,晚间投料时增至4台,剩余一台备用,可保持水体溶氧达到3mg/L以上。另外,每逢节气日,天气的变化往往会导致水体变动剧烈,鱼的食欲下降,很多养户都会减料甚至是停料,然而梁老板却有不同做法。“同样的量,多喂1-2两餐,延长喂料时间,投的料照样足。”

  今年以来,梁老板已投了800包料,尽管10月份昼夜温差大,他的鱼吃料仍十分稳定,每天可投7-8包料,鱼的长势喜人。据了解,梁老板于今年5月中旬投了22万尾苗(规格200-300口/斤),至10月末鱼头规格已达2.5-2.7两/尾,普遍高于周边的养户。

  陈锦勤:高温天气,处理亚盐飙高有诀窍

  “ 自5 月份过后, 就没下过几场雨。”养鱼已有十余年,经验十分丰富的佛山南海区西樵镇儒溪村养殖户陈锦勤告诉记者,今年7、8月份,当地的高温天气持续时间长,随着黄颡鱼投喂量不断增加,水质极易恶化,鱼塘亚硝酸盐超标现象非常普遍。他的鱼塘也不例外,期间发生了两次亚硝酸盐中毒,但都提早发现治疗,及时抢救回来,仅损耗200-300斤鱼。

  据陈锦勤介绍,高温天气要勤于巡塘,除了傍晚观察黄颡鱼吃料外,平时也应注意水质和鱼体的情况。“水质时刻都在变化,一般水体变浊、发黑是水质恶化的发端,此时可兜几尾鱼查看鳃部是否发黑,如果黄颡鱼腮部呈暗黑色,脏污多可初步判定为亚硝酸盐中毒。”陈锦勤说,通常鱼塘的亚硝酸盐飙高会有先兆,多巡塘能够提早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避免更大的损失。“等到鱼浮头才处理,往往来不及,而且浮头的鱼大多救不活。”

  一旦鱼塘发生亚硝酸盐中毒,陈锦勤建议要先提高水体的溶氧。“亚硝酸盐超标会造成鱼体缺氧,也意味着塘底溶解氧含量低。”他一般是先全池开启增氧机,傍晚泼洒增氧剂,补足水体溶氧,同时适当减料或者是停料。之后再使用解毒和抗应激的药物,视鱼体的情况,连用2-3天。“用药后,死鱼的情况会有所缓解,3-4天后鱼可正常吃料。”

  除了定期调水改底外,陈锦勤经常是通过换水加水的方法降低亚硝酸盐浓度。他有两张塘共11亩水面,一张6亩的塘养黄颡鱼,另一张5亩的塘则养鳗鱼。“只要从河涌直接进水,鱼就容易发病死亡。”陈锦勤告诉记者,当地养殖区域密集,积累不少病害,直接进水会导致交叉感染。他一般是先抽水进鳗鱼塘,经消毒处理静置2-3天,才将新水加注至黄颡鱼塘。“高温期,每次加水5-10cm,保持水深约1.9米,补充新鲜水源不仅可以提高水体的溶解氧,而且促进水体良好地物质循环,减少氨氮与亚硝酸盐的积累。”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