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年前,为解决吃肉问题,海南省还需要从岛外调进猪肉,其中2003年就调入37万头。时至今日,海南省年出栏生猪超过900万头,供应岛外的生猪数量近300万头(2013年数据),今昔对比,可以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然而,近几年海南省开始打“旅游牌”和“环保牌”,于是,养猪行业顿时遭受调整和转型的阵痛。
政府强硬手段推进环保
“从2012年底到2013年,公司被动了‘大手术’,关停了20多个养猪场,削减了三分之二的产能。”罗牛山股份有限公司的一位高管向农财宝典-新牧网记者透露,该公司顶峰的时候有3万头母猪存栏,现在只有近1万头。这个曾经风光无限的“国家菜篮子工程龙头企业”,遭受的重创表明着政府方面的环保决心,现实很骨感——连续十年高速发展之后,环保成了新的拦路虎。
据悉,早在2008年,海南省养猪业的迅速发展带来的环保压力就引起政府的注意,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于这一年二月份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养猪场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就禁养区搬迁和非禁养区完成环评、排污手续等作了详细规定。2010年,“海口养猪场状告政府拆除猪场的行为并索赔70万元”的官司在业界传得沸沸扬扬,预示着文件上的白纸黑字开始变成现实中的行政命令,并贯彻为勾机的张牙舞爪。
近两年,这波环保风暴愈演愈烈,据媒体报道,2013年7月到2014年4月份,省会海口市已经关停了不同规模猪场20多家,其中包括罗牛山旗下的猪场、宝宝仔猪场、罗幸猪场、天工猪场等规模猪场。据悉,这波整改预计将减少年生猪出栏量达20万头,目的是“全面提高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生态环境质量”。与此同时,10万头现代化生猪养殖基地异地技改项目在海口市甲子镇开始启动。
养猪人诟病政策缺乏延续性
面对环保问题,养猪人的理解各有千秋。“经过一段时间的迅速发展,海南省的养猪业也逐渐承受起环境、土地、资金等方面的压力,作为旅游城市,环保被重视是必然的,通过洗牌把真正有实力的猪场留下来,从产业良性发展的角度来看也不是坏事。”海南省养猪行业协会秘书长万长华对农财宝典-新牧网记者陈述自己的观点,认为海南省占据地利,生猪出岛供应深圳、广州、香港,前景光明,行业应该有信心。
“政府方面没有明确的态度,需要人养猪的时候就大力补贴,大力招商,不需要的时候就使用行政权执法权砍掉猪场,猪场似乎都不受法律最基本的保护了。”一位海南大型猪场高管对农财宝典-新牧网记者抱怨,国家层面和地方政府、地方政府的不同部门之间缺乏统一的态度和行动,让猪场经营如屡薄冰。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儋州,近两年来,围绕“海南省政府实施(海南)西部农民养猪增收工程的工作规划”,该市推出条件优越的招商引资方案,引入一批规模猪场,2012年,总投资4.5亿元的海南儋州福润生猪肉联加工项目也竣工投产,年屠宰产能200万头,可见西部在海南省生猪版图上的未来区位。
然而,环保大棒一来,局面顿改。“引进来的时候什么都好说,什么手续、用水用电、治安方面都有便利,这两年开始在环保上作文章,很多承诺的条件不能兑现不说,还要求整改、搬迁。”儋州一位中型规模猪场负责人埋怨政府的“始乱终弃”,他介绍,现在儋州有近一半的猪场因为环保问题开始受到政府的干涉。
不过逆境在一些人眼里也可以成为机遇,比如,海南大牧人猪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建新就透露,该公司将在原有母猪存栏1万头的基础上逐渐增加5000头母猪左右的规模。而罗牛山股份有限公司的一位高管也向农财宝典-新牧网记者透露,该公司正在上马一个存栏母猪5000头的新场,结合全自动设计和环保处理装置,且选址在离海口40公里,尽量确保“安全生存”。他感慨道:“作为上市公司,只能撑下去,还是要把主业保住。”
《农财宝典》-新牧网记者 林远康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