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畫台灣北部——都會旅遊
- 来源:中国怡居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陽明山,蔣介石,溫泉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2-14 14:07
遊畫台灣系列七
楊雲平
中國「環球遊畫」第一人。
上海畫家、詩人,美術高級教師。酷愛旅行,已環球遊畫(即一邊旅遊一邊畫畫)了五大洲六十多個國家與地區,完成了五百萬字的旅行隨感錄和上千幅鋼筆淡彩寫生畫。現已出版了《一個人的環球遊畫》(中國版和美國版)、《跟著環球遊畫看世界》、《遊畫澳門》、《遊畫上海》等八本專著。
評判一個城市幸福指數高不高,人們閒暇時候有地方可去,並能由此產生有趣或有意義的各種美好感覺,應該也算是個指標。這麼講來台北人和旅行台北的人是幸福的,因為它的都會旅遊資源足夠豐富,各類遊覽場所留給人的美麗印象也十分深刻。最近處,中山北路林蔭道,有錢沒錢都可以去逛一逛,其為台北的香榭麗舍,能夠悠然一切一切;稍遠處,貓空纜車,天晴天雨都可以去坐一坐,其為台北的俯瞰角度,風采絕對別樣別緻;再遠處,陽明山,淡水河,還有北投溫泉,好情緒壞心境都可以去走一走,其為台北的名勝名跡,具有魔幻般的吸引力,能讓人放開自我,投入到意料中或意料外的種種收穫中。令人著迷的人文景致,那是深厚的文化底蘊累積而成;讓人讚歎的自然景觀,那是萬能的天地造物競相生成,遊畫這些地方,亦使我的台北之旅得到了種種收穫,很是享受,當然又很幸福。
陽明山
陽明山原名草山,位於台北近郊,其名字來歷與明代大學者王陽明有關,也與蔣介石有關。王陽明是集心學之大成者,與儒學開創者孔子、集儒學之大成者孟子、集理學之大成者朱熹一起並稱孔、孟、朱、王,學術地位非常高。王陽明認為世間一切都是心的產物,人類秩序的起點和依據就在人心,這也是天理,因而主張要知(道德意識)行(道德踐行)合一地來安頓人心和開導良知,以滿足人類社會對公序良俗的需求。此所謂的陽明學影響極大,遍及中國、日本、朝鮮半島和東南亞等地,蔣介石留學日本時也成了王陽明的崇拜者,為了紀念他,於是將草山改成了陽明山。不過還有種說法是,蔣介石兵敗退守台灣後,覺得草山有影射其「落草為寇」之嫌,加上崇拜王陽明,就把它給更名了。
陽明山與墾丁、玉山、太魯閣、雪霸、金門、東沙環礁和台江等一樣,早已被開發成了台灣的「國家」公園,進去旅行,遊客至少可以做四件事:一是登高,公園內的最高峰七星山海拔一千一百二十米,小油坑遊憩區有七星山步道登山口,從那裡慢慢往上爬,一路林木蔥籠風景極佳,還能感受山中無常的氣候變化,比如剛才還赤日炎炎,一會兒就細雨濛濛、迷霧漫漫了,偶爾還會雪花飄飄,置身如此神經兮兮的風花雪夜裡不浪漫還真不行。二是看山,公園所在的大屯火山群中有二十多座大小火山,三十萬年前曾劇烈噴發過,至今,壬地熱氣與硫磺氣仍在源源不斷冒出甚壯觀,氣勢亦很恢宏,絕對值得一睹。三是親水,公園裡的水有多種類型,火山活動影響形成的硫磺溫泉水沸騰熱烈,大屯瀑布和絹絲瀑布水綿密細膩,冷水坑地區的牛奶湖水奇特夢幻,山間潺潺而下的溪流水晶瑩剔透,這些水使陽明山充滿了野性美,又充斥了靈動感。看著它們,不懼冷又不怕燙的人們,誰都想上前輕輕觸摸或靜靜撫慰,就像與心靈對話一般,我也沒有例外。四是賞花,公園處於亞熱帶與溫帶氣候區,一年四季都有鮮花盛開,尤其二至四月的陽明山「花季勝景」,漫山遍野的杜鵑與櫻花爭芳鬥豔,姹紫嫣紅分外妖嬈,再加桃花、李花、茶花、杏花,更是花團錦簇令人目眩,美得實在不像話。漫步花的世界花的海洋,花醉人醉中我仍會提醒自己,面對這人生的美好,要多加珍惜才好!
淡水河
台灣的河流大多以溪稱呼,如大甲溪、曾文溪。之前我覺得很奇怪,印象中的溪應是窄窄的小水澗,但在台灣卻不同,奔騰不息的濁水溪、高屏溪,還是島上好有氣勢的第一、第二大河。到過福建後才知道,那裡的河流一般就叫溪,如木蘭溪、霍童溪,是移民們把這習慣稱呼帶到了台灣,實質是對夢中故土的百般眷念,就像當年移民新大陸的英國人起地名時一樣,一些是直接運用英國的,如利物浦;一些是前面加新,如澤西變為新澤西,以對遠去的家鄉寄託思戀。
雖然較少,台灣也有稱做河的河流,發源於中央山脈北端品田山的淡水河便是例子,它不僅是台灣第三大河,還是台北的母親河,著名的淡水老街就是被其養育而成的,從老街再出發,淡水河就浩浩蕩蕩地流向了太平洋。
旅行淡水河,從前要看的是「淡水風帆」,因為淡水河是全台灣唯一一條具有航運價值的水道,往來閩台的許多帆船都會在這裡繁忙地進進出出,於是構成了檣桅林立,萬舟競渡的盛況。隨著現代航運業大力發展,如今這一景觀業巳消失殆盡,「淡水夕照」便成了包括我在內到此一遊的人們可以盡情觀賞的亙古不變景觀。等到黃昏臨近,迎著微微的風坐在淡水河關渡大橋前的草地上,不發出一點聲響地看著天邊,那情景真會醉生夢死人的。「好看落日斜銜處,一片春嵐映半環」,這是白居易的詩句;「日欲沒時紅浪沸,月初生處白煙開」這也是白居易的詩句,我感覺前一句是詩人為普天下所有的落日景色而寫,後一句則像是專為淡水河的落日景色而寫,因為河面上那一片太陽光的紅色倒影太耀眼了,被漫天彩霞渲染的壯麗氣氛也太符合白詩意境了,在我心頭沸騰起的那股美感又太洶湧澎湃了,不由得我趕緊搶在日落前,匆匆畫下了這一《淡水夕照》的感受。
北投溫泉
溫泉是地下自然湧出的泉水,有溫泉的地方總充滿了神奇,特別吸引人或前去觀賞,或進到裡面泡湯(即泡溫泉),比如西藏羊八井、日本箱根、南京湯山,還有台北北投。
北投有「溫泉之鄉」的稱譽。這裡的旅遊景點幾乎都與溫泉有關,如「北投溫瀑」是道溫水瀑布,下墜的瀑水濺到人的臉上手上,有股暖洋洋的感覺,甚是奇妙;又如「地獄谷」是當地眾多溫泉的發源處,高達攝氏九十度的泉水能將雞蛋煮熟來吃,也很奇異。北投可供泡湯的場所有很多,想要體驗泡湯文化,可去星乃湯或瀧乃湯,那裡裝修得古色古香,頗有日式溫泉的風範;想要尋求感官刺激,可去露天公共浴池,那裡男女能同池同浴,但不是全裸的狀況,不少人邊泡湯邊泡妞,已經顯得haipei無比。然而這些地方我都沒去成,因為剛出捷運新北投站,兩個熱情無比的攬客仔就纏住了我,坐上他們的麵包車不幾分鐘便被「劫持」到了一家俗稱「湯屋」的溫泉會館。之後閒逛中我發現,類似以小時計,整體環境都很不錯的湯屋,其實遍佈北投的大街小巷,裡面一間間有淋浴、有湯池、有長沙發可休憩、有大鏡台可梳妝的湯屋,設施都很完備,衛生也有保障,如果光泡湯的話,性價比也非常高,當時已無選擇的我,於是也就既來之則泡之了。
北投溫泉水質屬酸性,含有大量的硫化氫和微量的放射性元素鐳,如果浸泡得當,非常有益人體健康。按照要求,泡湯前我會先用些點心,空腹或過飽下水容易出問題,然後淋浴潔淨全身;泡湯中我會將泉溫逐步調高,每泡十五分鐘就出浴池休息一會,以免虛脫。湯屋把天然的溫泉建到室內,雖無風景可看,但也沒閒人打擾,將腦袋出空,在徹底的放鬆中使身子泡得舒舒服服的,不僅消除疲勞,也愜意心情,那份愉悅和痛快感絕非其他享受所能比擬;泡湯後我會擦乾身體以保暖,並塗抹乳液保持皮膚精光溜滑,喝著湯屋招待的飲料,體內流失的水分能更迅速地得到補充。
爽爽地泡完這一場湯,再去遊畫《美麗的北投溫泉》,我不禁又生出了許多感慨:人類善待自然,並與之和諧相處有多好啊,自然也會友好地回饋人類,讓人類享用各種資源,這就是正道。如果老想著戰天斗地,為了點蠅頭小利招惹自然,破壞自然,到頭來倒楣的就會是人類自己,因為自然可不是說戰勝就能戰勝的了的,現在明白這一點的中國人越來越多了,可惜付出的代價已經太大!
創意園區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隨著經濟轉型和發展,上海的創意園區如雨後春筍般到處湧現,至今大大小小已有新天地,田子坊、M50創意、一九三三老場坊等七八十處之多,它們像美國紐約曼哈頓的蘇荷一樣,大都由老民居、老廠房等改建而來,每一處都延續了人們對上海這座老工業城市的歷史記憶。
上海創意園的開發建設能有一個良好開端,與一個人的經歷大有關係,他就是來自台灣的新上海人,著名建築師鄧琨豔。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鄧琨豔已在台灣名聲大噪,他的「舊情綿綿」咖啡店和「現代啟示錄」啤酒館,既有令人瞠目結舌的前衛與現代感,又有始終揮之不去的歷史與傳統感,引領著潮流,重建了台北的建築生態。一九九〇年,結束在歐洲的「流浪」生涯後,鄧琨豔義無反顧地來到被他稱為幻影樣的,並早就留下優雅印象的上海落地生根,因為要在這裡完成他的建築之夢。大熱天裡他曾打著赤膊騎自行車穿行在小弄堂裡探訪石庫門,大冷天時他又裹著棉襖遊走在蘇州河邊,思索著如何保護和利用那些老建築。我聽過他演講,很儒雅的樣子;採訪時,也見過他發脾氣,反正很感性的一個人。當時的上海正如享有「古城衛士」美譽的同濟大學教授阮儀三所言,雖已在全國率先提出保護近代優秀的產業建築,但對那些仍有歷史價值,發揮過重要作用,可已陳舊破敗的空殼倉庫廠房,還來不及思考如何保護。於是在蘇州河邊鄧琨豔尋覓到一座原屬上海灘大亨杜月笙的舊糧倉,恢復原貌後,又鋪設地板構築了大廳,開設天窗引進了自然光,取了個頗有氣勢的名字叫「大樣」,改建成了建築設計工作室。此舉走出了一條蘇荷樣的新路子,並形成了多米諾骨牌效應,紛紛效仿的藝術家們將那一帶的老倉庫老廠房都改做了工作室,建成了創意園區群。因為保護蘇州河的歷史文化功不可沒,鄧琨豔獲得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嘉獎。但他沒有就此罷手,又獨自跑到黃浦江畔「吃螃蟹」,運用經典的「恢復原貌加現代設計裝修」的方式,將原來老舊的,建於一九二一年的上海電站輔機廠,改建成了室內室外環境都非常優美的,蘇荷式的上海濱江創意產業中心。遊畫《濱江創意園》,我感覺登琨豔真可謂是創意園達人!
到台北,到鄧琨豔的家鄉,由於自由行時間比較充裕,我特別想去看看台北的創意園區是怎麼樣的,結果就在中正區八德路一段一號找到了標有「華山一九一四」招牌的華山創意文化園區。走到門口,一股親切感便已撲面而來,因為那土土的水泥板搭建的門樓,像極了六十、七十年代上海一般工廠的大門;走到廠區,一股熟悉感又迎面而至,因為那一排排牆皮有些剝落的人字頂灰色廠房,也像極了六十、七十年代上海普通工廠的廠房。而整個創意園區,也令人那麼的親切和熟悉,很像上海的「八號橋」和「紅坊」等處。
聽和看了介紹我瞭解到,「華山」的前身是日據時期製造清酒、紅酒、人參酒和水果酒的台北酒廠。隨著酒廠遷移,這個地塊幾近荒廢了,直至一九九七年才被幾位藝術家意外發現,他們覺得酒廠保有的城市產業與生活空間記憶,是頗有價值的文化財產,而老廠房只需稍加修繕,就能成為蘇荷樣的多元藝文展演場所。經過努力,一九九九年「華山」終於成立了,之後又成了推動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旗艦基地。如今舊廠房中建於不同年代而極富情調的高塔區、米酒作業場、四連棟(紅酒貯藏庫)、再製酒作業場等建築,不僅成了台北的市定古跡,也成了廣受市民歡迎和關注的藝術設計展演地。遊歷整個園區後我還發現,在這裡,台北故宮博物院中的名藏被製作成了影像產品,著名畫家幾米的繪本被演繹成了一幕幕魔幻劇,觀眾看後都極為欣賞;在這裡,藝術已步下神壇走入了生活,歌唱家會在露天裡放聲歌唱,與歌唱家相伴的是作家的知性演講,與作家互動的是畫家的創作展覽,與畫家配合的是手工藝人在創意市集裡的藝品展售,由此已成了文化創意的江湖論劍之處,釋放著巨大的創新能量。
遊畫《華山創意文化園區一景》,想到一位台灣名人對「華山」的評價:「是台北難得的淨土,可以吸引忙碌的現代人來此沉澱、靜思與冥想。」,不禁深有感觸,都說生活在城市裡的現代人比較浮躁,那是因為整天要為麵包疲於奔命,所以很少會有時間和興致來做文化的沉澱、靜思與冥想,這是很遺憾的一件事,久而久之人的素質和生活的品質就會下降,「華山」能提供優越的條件和優異的活動來予以彌補,這可貴之處是值得上海人學習的。
文、圖/楊雲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