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龍虎山 漫談中華道教宮觀文化(十二)

  • 来源:中国怡居
  • 关键字:道教,元朝,張天師
  • 发布时间:2015-02-14 15:04

  玄教龍虎山 天師世系家

  龍虎山位於江西省鷹潭市南二十公里處的貴溪縣境內,為象山支脈,由龍、虎二山組成。龍山逶迤蜿蜒,勢如龍騰;虎山峻拔拱立,狀似虎躍。《貴溪縣誌》日:「兩山對峙,狀如龍虎。」《龍虎山志》亦記:「本名雲錦山,第一代天師於此煉九天神丹,丹成而龍虎現,故名之。」明時,始置貴溪縣。《雲笈七簽·洞天福地》將其列為「三十二福地」。這裡道教歷史悠久,文化古跡甚多,唐吳筠有詩《龍虎山》贊日:

  道士身披魚鬣衣,

  白日忽上青天飛。

  龍虎山頭好明月,

  玉殿珠樓空翠薇。

  道教創始之初,以神明去威惡化俗,清約廉恥以治民。通過符水治病,使愈者信其道而發展教徒。又設立二十四個傳教區,即二十四治,以祖天師初居之陽平治為中央教區,又加立四治,以應二十八宿,遍佈巴蜀、漢中十六個郡州。各治首領為祭酒,把奉道者按治編戶著籍,名為道科宅錄,主要活動有「付天倉」和「三會」。此時道教又稱「五斗米道」,或「正一盟威之道」。因陽平治由歷代世襲天師子孫擔任首領稱「都功」,並規定「紹吾之傳,非我家宗親子孫不傳」,所以又尊稱「天師道」。

  祖天師張陵,曾入太學,博通五經,謝官後,曾歸隱北邙山修煉三年,後遊淮居桐柏太平山,又與弟子王長從淮入江西鄱陽,登樂平雩子峰,溯流入錦山(今龍虎山),煉成神丹,服後身容益壯。後入巴蜀鶴鳴山中精思煉志,以「老子五千文」為信奉的主要經典,以太上老君之道而尊,奉太上為降授大道的教祖。此事為道教廣行世間之始,其時約在東漢順帝年間(西元一二六至一四四年)。東漢桓帝時,另有一官至尚書的張陵後人為與其相區別,遂稱祖天師張陵為張道陵。

  經祖天師張道陵、嗣師張衡,傳到系師張魯時,天師道在道教義理和組織上都得到發展,首先將二十八治擴大到四十四治,天師治中不置長吏,實行政教合一。建安二十年(西元二一五年),張魯率道眾降曹。此後,天師道徒遂向中華北方和江東吳地流散。據傳,張魯之子、第四代天師張盛遵其父之囑,棄官隱遁於龍虎山祖天師煉丹處,遂創龍虎宗正一道,重振先祖玄風。與此同時,江南江北出現了上清派、靈寶派、三皇派、樓觀派、茅山派等。經南北朝的寇謙之、陸修靜、陶弘景等人改革,道教在教理教義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充實和完善。

  隋唐時期,隋皇對第十代天師張子祥封爵;唐高宗親向第十二代天師張恒詢問治國之道;唐玄宗天寶六年(西元七四七年)冊贈張道陵為天師、太師並作祖天師贊;天寶七年賜十五代天師張高手書。自此由皇帝承認並確立了天師傳承的正統地位。到元代,由於龍虎山天師世系受封為「正一教主」,而隨之稱為「正一道」,成為道教史上佔有重要歷史地位的兩大教派之一(另一派為創立於金代的全真教派)。

  草堂生元壇 琳宮合寶宇

  在星羅棋佈的龍虎山道教宮觀中,無論從歷史還是從規模上說,上清宮均首屈一指。上清宮在上清鎮東約一公里處,是天師道的祖庭,也是歷代天師祈禱道場和供祀神仙之所。向有「神仙所都」和「百神受職之所」之稱。周圍有天門山、台山、烏劍山、獅子山、衝天峰、應天山、西華山、烏龜山和聖井山。九條山脈走向,恰似長龍朝上清宮遊集。鄉諺日:九龍雲集上清宮,天師擒妖顯神通。

  上清宮原為祖天師煉丹修道的草堂,《漢天師世家》記載,張道陵於龍虎山煉丹傳策達三十六年,丹成後受太上老君之命,入蜀宣道布化,創立天師道。系師張魯晚年,囑其第四子張盛,於是張盛乃辭去曹魏所封之「都亭侯」,回龍虎山,修治祖天師元壇及丹灶故址為傳篆壇,創建龍虎宗正一道,確立龍虎山為天師道發源地,天師之職亦在龍虎山世襲下來。

  唐武宗會昌五年(西元八五四年)賜幣在龍虎山元壇修建殿宇,並親書「真仙觀」匾額。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西元一〇一二年)敕改為「上清觀」,其所在地亦隨之改為上清鎮。自此,上清之名在龍虎山始出。宋徽宗崇寧四年(西元一一〇五年),撥款命官重建上清觀。宋政和三年(西元一一一三年)升上清觀為「上清正一宮」。

  元朝時,自至元二十二年(西元一二八五年)至至元(後)二年(西元一三三六年),由於上清宮多次發生火災,朝廷曾先後五次賜帑修葺殿宇及神像,且修建規模一次比一次大。元武宗至大三年(西元一三一〇年),敕改上清正一宮為「大上清正一萬壽宮」。

  明洪武二十三年(西元一三九〇年),朱元璋賜寶鈔五千貫,對上清宮進行了大規模的修復和擴建,工程歷時四年,其規模與宋理宗時相似,但建築更加華麗雄偉。明成祖永樂元年(西元一四〇三年)、永樂十四年兩次賜緡錢修建上清宮,又增設了一些殿堂,並開始設立帶有官方性質的「提點提舉所」。明武宗正德三年(西元一五〇八),敕遣內官李文令會同江西鎮巡等官監修上清宮,新增「崇福」、「廣教」兩石坊、碑亭、下馬亭及朝廷命官往來居住之官廳。經過明宗的幾次修建和擴建,使上清宮成為中華著名大宮觀之一。

  清康熙二十六年(西元一六八七年),敕改大上清正一萬壽宮為「太上清宮」,並御書匾額賜懸。康熙五十二年賜帑銀十萬兩修太上清宮。雍正九年(西元一七三一年)賜帑銀維修擴建,殿宇更為高大華麗,設施趨於完善,在龍虎門東西各分院共有二十四所道院,各有其名,如崇清、棲真、迎華仙隱、太素等,可謂豐棟華榱,鱗次櫛比,珍館琳宮,金碧生輝。自此以後,基本上再沒修建。

  江南已無雙 物華更靈秀

  龍虎山風景區位於武夷山北麓,自上清河西岸綿延十餘公里,景區面積達二百餘平方公里,區內有九十九峰、二十四岩、一百多處自然景點。

  自上清河泛舟而下,沿河兩岸可以欣賞到「半天仙跡」、「仙蹤縹緲」、「鶴歸留影」、「仙岩環翠」等摩崖石刻。古有「仙人城」、「勝蓬萊」之稱的仙岩,就在河畔,這一帶怪石形狀變幻迷人。

  龍虎山中,歷代天師高道修煉遺跡很多:據傳,祖天師在漢和帝年間來此煉丹之處今猶存。天師張盛亦在此結壇傳策。此外,山中還有許旌陽在逍遙峰的煉丹處。十八代天師在象山南的丹舍;原演法觀內遺有丹井、丹灶,上清宮有濯鼎池(今名萬聚塘),原正一觀前有七星池;琵琶峰頂慈壽觀內世傳有呂祖煉丹處;祈真觀有葉法善煉丹處……

  鎮妖井是上清宮內有名的古井。《水滸傳》第一回「張天師祈禳瘟疫,洪太尉誤走妖魔」中,太尉洪信奉旨請天師赴京祈禳,因不聽勸阻私自打開「遇洪而開」的歷代天師符篆加封,致使七十二地煞,三十六天罡突井而出,聚而為水泊梁山一百單八將,「哄動宋國乾坤,鬧遍趙家社稷」。此段故事家喻戶曉。

  天師修煉辟穀術,一般以飲水服氣為主,並輔以一些天然植物食品,如黃精、板栗、花生、芝麻之類。鑒於板栗被道教視作仙果的主要成份之一,故歷代天師將板栗樹封為「神樹」。至今龍虎山板粟樹處處可見,和龍虎山隔河相對的「板栗洲」,更是栗樹成林。山中亦有遮蔭數丈的白果樹。

  歷代文人墨客,高賢雅士,如唐代的皮日休、吳武陵、王貞白;宋代的曾鞏、王安石、白玉蟾、王文卿、文天祥;元代的虞集、蒲道元、吳澄;明代的宋濂、潘子安、貝瓊、王崇沐等都在龍虎山留下了詩文題刻。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亦於崇禎九年(一六三六年)十月去過龍虎山。其在《江右遊日記》中寫道:「南經張真人墓,碑乃元時敕趙松雪撰而書者,刳山為壁,環碑於中。」

  天師府存儲有元趙孟煩書《敕賜太宗師張公碑》,共一千六百九十一字,堪稱為書法藝苑中的珍品。龍虎山名勝古跡數不勝數,可謂山因道教而有名,教因名山而得昌。

  龍虎山嗣漢天師府,是歷代張天師生活起居之所。整個天師府依山帶水,氣勢雄偉,素有「南國無雙地,西江第一家」之稱。其坐落在上清古鎮中央,面對琵琶峰,門臨上清河(瀘溪舊稱),北倚西華山,東為上清宮。是我國江南現存絕無僅有的宏大府第型古建築群。

  天師府的整個建築佈局,以私第「三省堂」為中心,呈八卦形排列。圍繞著天師起居之地,重簷丹楹,雕樑畫棟,顯示出道教宮觀建築的獨特風格。三省堂處於八卦中的太極位置,體現了道教認為天師具有溝通人神關係、控制陰陽萬物、指揮四象五行的崇高地位思想。私第後邊有天師室內散步的靈芝園,園門也是八卦形的。門頂上是兩條惟妙惟肖的銀龍浮在雲海中戲珠,牆面上有「鶴鹿祥瑞」的浮雕裝飾。在私第院門前的影壁上也畫有「鶴鹿蜂猴」的彩畫,象徵著富貴厚祿和宰相門第,也蘊含了豐富的道教義理內容。

  在宅第西邊,有一規模不小的道院,那就是以萬神聚集於此和道教各派法壇歸宗於此之意而取名的「萬法宗壇」。院中有三清殿、靈官殿、玄壇殿。主殿內所懸「宗傳」、「萬法宗壇’’匾額均為明代之物。院中有九龍三腳的香鼎爐,一雄一雌的千年羅漢松,青翠茂盛,世所罕見。

  齋醮符篆韻軼聞傳說遠

  齋醮是道教儀範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道教舉行祭禱神靈的一種宗教儀式。俗稱做道場、打醮,主要用來人為祈福、消災、拔苦、謝罪、求壽、求平安及超度亡靈等,也是用來團結群眾,闡道布教和宣傳教義的一種方式。經歷代道士、文人的不斷增飾潤色,添進了豐富的文化藝術內容。

  自唐至明代,齋醮在民間亦甚為流行。南宋末,三十五、三十六代天師都曾在民間祈雨解旱,消除蝗災。元時三十八代天師因「歲夏多雨」,乃請祈三日,雨止天晴。明正統年間,「雨浹,旬不止」,四十六代天師祈之,「應日晴霽」。

  符策是正一派道士重要的修持方術,也是天師的家傳之寶。自張道陵「學道鵠鳴山,造作符書」以來,歷代天師在嗣教之前,都要由上一代天師密授法文經篆,「上可以動天地,下可以撼山川,明可以役龍虎,幽可以攝鬼神,功可以起朽骸,修可以脫生死,大可以鎮邦家,小可以祛災禍。然得之在修,失之在墮。」主要以符水為人治病,以符策召劾鬼神。

  符、篆原非一事,合起來是說,依照天師所授信符,按諸神名冊所定職責,使天使按指令行事。自北魏太武帝親受道教符篆始,得到歷代帝王崇信與御用。唐玄宗李隆基曾親賜十五代天師,嘉賁天師符策,在京師置壇傳篆,設授祭院。宋真宗亦在京為張天師立授篆院。元時令天師「掌握三山符篆」。明太祖、英宗、憲宗更是頒發敕令,規定符策只為正一真人所屬。符篆在明時還曾傳播到琉球國。史載英宗正統元年(西元一四三六年),琉球國王上書四十五代天師張懋丞,請求授予符策。正統四年(西元一四三九年)新任國王亦請符篆。由此可見天師正一派符策之影響。

  齋醮符篆是天師道的基本特徵。它既包含了「征服自然的科學精神」(馮友蘭語),也含有道教的修煉術及書法、文學藝術等。其中某些神秘文化,正被越來越多的人士所重視、研究。

  道教音樂又稱「道教科儀音樂」,現存最早的記錄當是北魏寇謙之改直誦為樂誦所作的《雲中音誦新科之誡》。但龍虎山天師道音樂的淵源要早得多,在五斗米道形成之前,已盛行擊鼓、敲盆等原始形態,並吸收「巫覡」等原始舞蹈、動作和韻律祝辭。天師道音樂隨著天師道在社會和道教內部地位的提高而不斷向外傳播併發展完善,並對民間樂曲和地域性文化起到了一定影響。如江西贛劇曲牌和弋陽腔即是天師道音樂的內容之一。

  龍虎山天師道道樂是道教文化中的寶貴遺產,影響範圍甚廣,蘇州、無錫、上海的宮觀及齊雲山、武夷山、茅山等地的道教樂曲,許多都源於龍虎山。

  長期以來,在道教文化的薰染下,人們對龍虎山的山水草木,曾賦予許多美妙動人的傳說,給這裡的景觀命名籠罩了濃重的道教色彩,顯示它們與道教有著密切關係。那些以張天師的有關傳聞軼事為主線形成的各種形式的間文學,不僅具有獨特的風格,同時對吳楚文化的發展曾有過重大影響。

  首先,龍虎山的山名,就直接與道由於天師道已廣泛傳播上千年,在少長期來,在道教文化的影響下,但教有關。傳說太上老君為了給張天師在龍虎山創教設壇作準備,特地從東海趕來九條龍及一隻神虎到上清宮修煉。不想有條「衝天龍」不耐陸地燥熱,幾次要逃走,幸得神虎護衛,再加有「鎮龍符」和「鎮龍牌」擋著,方不致逃脫。從此,龍虎就爭鬥不休。這樣的民間傳說很多,前文中已略有介紹,反映了天師的神通和洞天福地之神聖。

  數民族地區中特別是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中,也有相當的影響。像閩贛交界地區的佘族,廣西大瑤山地區的瑤族,尊張天師為「張天尊」、「大聖」或「人類始祖之神」。在陶進士巧遇張天師的民間故事中,描述了張天師除妖的慧眼與法力,可以看出張天師在雲南白族民間的地位和影響。此外,在彝族、壯族、水族、崩龍族及土家族的一些民間傳說中,對張天師的除妖慧眼和法力有許多生動的描述。這表明張天師與天師道無論是作為道教信仰流傳,還是作為民間文學藝術流傳,曾對人們的精神生活起過重大的作用。

  凡以張天師的傳聞軼事為題材的民間傳說或創作的各種形式的文學作品,其都有一個共同的主旨,即伸張正義,反對邪惡。如我國有名的民間傳說《白蛇傳》,在白蛇受到惡勢力的迫害時,是張天師授法青蛇,將其從雷峰塔下拯救了出來,讓善良的的娘娘最終擺脫了磨難。在戲曲《張天師勸祭文天祥》中,張天師更是一位具有遠見卓識、富有民族正義感的人物。

  應毅軍 現為著名經濟學家論壇(北京)投融資專家、易學專家,曾任上海海外華人經濟研究會副會長、上海五緣文化研究所副所長、上海易經學會副會長,出過多部經濟類和易學類專著。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