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應篇彙編連載

  • 来源:中国怡居
  • 关键字:文殊菩薩,佛陀,齊桓公
  • 发布时间:2015-02-14 15:55

  白話節本暨精簡本

  棄法受賂。

  【解釋】

  做官的竟然敢拋棄法律,接受人家的賄賂。

  【分析】

  從「棄法受賂」,一直到「見殺加怒」,都是就官員審問刑案上面來說的。凡是衙役或是書辦,也包括在內,並非專指法官而已。太上說「曲直輕重」,首先就說到「棄法受賂」;因為「曲直輕重」自然會有它一定依循的法則;而其惟一的目的,就是想要得錢;所以才會任意的接受,賄賂之人所請求的條件,而顛倒了法律規定;若是法官、衙役或是書辦,枉顧了法律的規定,竟敢拋棄法律,僅憑自己的好惡,來判定人犯的死生,那麼人民將不知道如何是好,而且會不知所措;難道他們沒想到,這樣做的話,一定會弄得天怒人怨,而且自己也必定會遭到奇禍啊!

  【故事】

  侯鑒在擔任江夏令的時候,與一位僧人頗有交情,只要他遇有空閒,就一定會去拜訪這位僧人。而且在他每次拜訪的時候,僧人都早就已經準備好了歡迎招待他的菜飯;可是有一次侯鑒去拜訪僧人,僧人此次的招待,卻和以往相差的非常懸殊;侯鑒因此就問僧人,僧人回答說:「侯大人,您每次來訪的時候,土地公一定會事先通知我,所以我才能夠預先做好準備啊!可是您這次來訪,土地公卻事先沒有通知,所以我才來不及準備,以至於招待不周啊!」侯鑒聽了非常的震驚,就拜託僧人請問土地公,這次不通知的理由?當天晚上,僧人就夢到土地公對他說:「侯鑒的官本來可以做到宰相,可是近來因為他接受了一位姓胡的,賄賂他六十兩的銀子,因此而冤枉的斷下了一件案子;天帝已經銷去他宰相的職位,他的官只能做到監司的職位,和我已經沒有統轄的關係了,所以我才沒有通報啊!」

  以直為曲,以曲為直。

  【解釋】

  把理直的變成理曲,把理曲的反認為是理直。

  【分析】

  兩邊的當事人,各自都向官府提出了訴狀,互相的控告對方;這時候雙方道理的曲直,尚未查明清楚,他們的生死與奪、有罪沒罪,全都在法官的一句話啊!所以法官怎麼可以輕忽隨便的就宣判呢?現在卻有把當事人理直的判成了理曲,而把理曲的判成為理直的法官啊!如此曲直顛倒的法官,若不是因為他接受了賄賂,就是他偏心循私啊!否則輕率鹵莽到了這種地步的人,怎麼會當得上法官呢?

  【故事】

  趙時在擔任無為州教授的時候,有一天晚上,他夢到一個囚犯對他說:「我不幸被祖翔害死了啊!」趙時就說:「祖翔這個人精通法律,操守又廉潔,為人處世非常的謹慎,他怎麼可能會冤枉你呢?」囚犯說:「我的死,雖然不是祖翔的意思;但是因為他心裡面一直都懷疑我有罪,所以他就曲直不分,竟然把我判了死刑!所謂冤有頭、債有主,不是祖翔害死我,那又是誰呢?我已經把我的冤情,告到冥王那裡,所以祖翔也活不久了!」果然一個多月以後,祖翔就死了。

  入輕為重。

  【解釋】

  把應該判輕刑的,卻把他判了重刑。

  【分析】

  書經說:「法官在判刑的時候,若是心中感到懷疑,就應該判得輕些。」又說:「判罪寧可判得輕些,也不要判得比他應該判的罪刑重!」但是居然有法官,故意把應該判輕的判成了重刑,實在是嚴重違背了聖人體恤憐憫罪犯的用心。而且人命關天,關係生死,責任更是重大,負責審案的官員,最應該加以留意,小心的搜查證據,不可以有絲毫的疏忽;否則容易被誣賴之徒乘機利用,而誤導了案情啊!見殺加怒。

  【解釋】

  看見有人被判死刑執行死刑的時候,不替他哀憐,反而加以嗔怒,這種人實在是太殘忍了!

  【分析】

  曾子說:「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這是說有罪的人,當他接受刑罰的時候,仍然應當要體諒他犯罪時候的動機,不可以輕率任意的加重他的罪刑;況且死者不可能再複生,雖然是他自作自受;然而現場看到他受刑被殺,心中應該是感傷不已,正要為他掩面哭泣流淚都來不及了,怎麼可以加以嗔恨忿怒呢?這種人的心,實在是太殘忍了。至於家禽獸畜魚類,被人宰殺的時候,更是應當要憐憫它們的無罪無辜;若是見到它們被殺而加以嗔恨憤怒的話,這種人一定是殘暴酷虐嗜好殺生的惡人啊!

  知過不改。

  【解釋】

  明明知道自己的過失,卻是不肯悔改。

  【分析】

  文殊菩薩向佛陀請教說:「少年的時候造孽,到老的時候才修行,這樣能夠成佛嗎?」佛陀回答說:「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圓悟禪師說:「哪一個人沒有過失呢?有了過失能夠改,就是善莫大焉啊!」所以唯有君子能夠改過遷善,那麼他的道德也就日新又新;而小人則是掩蔽隱藏,甚至文飾他的過失,所以他所造的惡業,也就愈來愈顯著了。

  【故事】

  宋朝的大文學家曾子固(曾鞏)與王安石的交情頗佳,神宗皇帝就問曾鞏說:「你覺得安石的為人怎麼樣呢?」曾鞏回答說:「安石的文章行誼,並不比漢朝的揚雄差,但是因為他吝嗇,所以比不上揚雄啊!」皇上說:「安石的為人並不重視富貴錢財,你怎麼說他吝嗇呢?」曾鞏說:「臣所謂的吝嗇,是指安石雖然勇於任事,有所作為;但是他卻是吝於改正自己的過失啊!」神宗聽了曾鞏的話,就點頭表示同意他的看法。

  見善不為。

  【解釋】

  明明看見善事就在眼前,卻是不肯勇敢的去做。

  【分析】

  古人說:「取小所以就大,積一所以成億。」所以做善事,貴在要日積月累的儲積。知道是善事,就馬上要去做;而且還要很認真努力的去做。老子說:「九層高的樓台,最初也是開始從累土漸漸累高的啊!千里之遠的行程,最初也是開始從腳下一步一步的走啊!」人若是能夠每天改掉一個過失,則可以消除一項的罪業;若是能夠日行一善,則可以增加一個福報的基礎。

  【故事】

  周朝末期的時候,齊桓公有一次經過郭氏的廢墟,就問住在附近的老人說:「郭氏家族是怎樣衰敗滅亡的啊?」老人回答說:「因為郭氏家族喜歡善事而厭惡惡事的緣故啊!」齊桓公就說:「喜歡善事,討厭惡事,怎麼會衰敗滅亡呢?」老人說道:「因為郭氏家族喜歡善事,而不能夠去做善事;討厭惡事,而又不能禁止自己不去做惡事,所以才會衰敗滅亡啊!」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