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死鱼的真正原因:缺氧+氨氮中毒

  真相

  鱼塘概况:92亩,平均水深5米,去年刚清淤,配备6台3千瓦的叶轮式增氧机。进水靠天,排水不易。放养草鱼2000尾/亩、罗非鱼200-250尾/亩、鲫鱼150-200尾/亩、白鲢150尾/亩、花鲢80尾/亩,另有少量去年剩下的鲤鱼。

  暴雨前几天投了十几包鸡粪(整包不开封投放),草鱼吃料好、喂料足。暴雨后,水色突变、倒藻,大量鱼浮头,张强连忙全开增氧机、泼增氧粉,但鱼群不围在增氧机附近,反而逃离增氧机。开始是草鱼大量死亡,接着是白鲢,之后是鲤鱼,再后是罗非鱼和鲫鱼一起死,花鲢几乎没死亡。

  水质检测:pH值7.5-8.0、亚硝酸盐小于0.05mg/L、氨氮远高于1.8mg/L,氨氮明显过高。

  鱼体检测:草鱼体表正常,鳃上有大量车轮虫,一个低倍镜视野下有超过50个车轮虫(推测倒藻前草鱼鳃上一定有车轮虫),肠道色泽正常、无食、肝颜色发白(倒藻之前一天会死十几尾)。

  分析:草鱼在倒藻前鳃就有问题,肝也不好,吃料又多,倒藻后,草鱼先于其它鱼死亡在情理之中。白鲢最易缺氧死亡,倒藻后有限的人工增氧(92亩水面才放6台增氧机)已无法救活白鲢。

  但是,为什么其它鱼是这么个死亡顺序呢?

  如果单单是缺氧死鱼,鱼不会逃离增氧机,花鲢也应该先于鲤鱼、罗非鱼和鲫鱼死亡;如果单单是氨氮中毒时,鲤鱼最容易死亡,花鲢最后死。花鲢的耐低氧力不如鲤鱼、罗非鱼和鲫鱼,鲤鱼、罗非鱼和鲫鱼的耐氨氮力不如花鲢。在鱼大量浮头之后,张老板开增氧机、泼增氧粉,这就变成了花鲢与鲤鱼、罗非鱼、鲫鱼比谁更耐氨氮毒性。因此,白鲢死完之后就是鲤鱼,接着是罗非鱼和鲫鱼,花鲢逃过一劫。

  综合分析,此次死鱼是缺氧+氨氮中毒共同作用的结果。

  原因

  为什么会突然缺氧、氨氮突升?

  第一,惠州下暴雨前几天都是大晴天,暴雨之后,表层水温突然下降,上下水层产生温差而对流,况且鱼塘平均水深约5米,底层低溶氧水流至上层,再加上水温突变引起倒藻,从而导致整个鱼塘都缺氧。

  第二,附近生活废水和大型化粪池中的粪便,由于下大暴雨而大量流入鱼塘中,加上藻类大量死亡,有害物质不能及时吸收降解,从而引起氨氮迅速上升。另外,张老板向鱼塘中扔了十几包未经发酵的鸡粪,虽未全池泼洒,但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第三,硬件设备不到位。相对于张老板的放养密度,92亩水面只放6台增氧机实在较少。按亩产4500-5000斤来算,一台3KW叶轮式增氧机可管8-10亩地,张老板也应该放9-12台增氧机。不该省的地方真的不能省。

  而对于报道中提到的张老板在死鱼第二天使用了氯化钠(食盐)用以降低氨氮,笔者认为,淡水养殖中用食盐无法解氨氮的毒性(而斑节对虾或白对虾养殖中泼食盐是可以降低氨氮毒性)。

  我们通常说的氨氮含量包括离子铵含量和分子氨含量,离子铵无毒,分子氨有毒。水温越高,pH值越高,氨氮中分子氨的含量就越大,对鱼的毒性就越大。盐度变化对分子氨含量的影响很小。更何况一亩加二三十斤的食盐,对于盐度几乎无变化。如果是想让粗盐中的氯离子与分子氨结合形成氯化铵,则要适宜的pH值才行,养殖用水的pH肯定是不能促成这一反应。

  建议

  特别注意天气,尤其是前几天天气晴朗再突降暴雨。如果倒藻要迅速行动,方便换水的要先换30-40公分的水,全开增氧机,泼洒增氧剂,增氧剂要速效与长效结合使用。第二天晴天再泼洒磷酸二氢钾、肥水膏等可溶性肥重新培养藻类。如果倒藻之后两三天仍是阴雨天气,需赶快联系鱼贩,出一部分鱼,以减少损失。

  文/福建大北农水产科技有限公司 段星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