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电动汽车充电势必会对配电网的结构、运行产生巨大的影响。对电动汽车使用者的调查表明,电动汽车充电90%是在车场、车库夜间进行的,充电时间大约为6—8小时,只有不到10%的充电是在路旁的应急电站完成。因此,研究电动汽车常规充电方式对配电网的影响,对准确预测电动汽车充电对电网的影响、对智能配电网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负荷的影响
在无经济利益和政策引导的情况下,车主的充电行为往往是随机的,这种无控制充电行为易与原有的负荷高峰叠加形成新的负荷高峰,从而对电网运行造成巨大的压力。
在假设线路三相供电平衡,电动汽车充电负荷均匀分布在各配变台区。采用常规充电方式,即电动汽车充电电压为220V,充电电流为10A,充电功率为2kW,正常充电时间大约为6小时为假设前提的情况下,分析多种电动汽车渗透率(电动汽车充电负荷与线路最大负荷的比值)下电动汽车充电对配电网的影响。
所分析线路位于某城市的生活区,共有89条支路,90个节点,其中1个电源点,39个负荷节点,配变总容量为16.59MVA。
通过数据测算和分析,在无电动汽车充电负荷的情况下线路原始负载率并不高,最大负载率仅为43.31%,最小负载率仅为17.92%,8:00—18:00负荷比较平稳,峰荷发生在19:00—21:00,22:00—次日7:00负荷较低。
然而,在电动汽车接入电网充电时,整个线路的负载情况发生了较大变化。一般车主在下班回家后就开始充电,充电一般从18:00左右开始24:00结束,充电时间大约持续6小时。电动汽车充电负荷与原有负荷高峰叠加,形成了新的负荷高峰。当电动汽车渗透率为10%时,线路最大负载率提升了近7个百分点,而电动汽车渗透率达到100%时,最大负载率高达86.62%。这使得线路负荷峰谷差几乎增加了一倍,十分不利于电网的经济运行。
对损耗的影响
随着电动汽车充电负荷的增加,整个线路负载损耗率也随之增加。如图所示,当线路无电动汽车接入充电时,线路平均负载率较低,导致线路负载损耗率也比较低。线路负载损耗主要来源于变压器的空载损耗。
当电动汽车接入电网充电,提高了线路负载率,负载损耗率相应增加,空载损耗率减少。在对线路损耗率分布的研究中表明,在电动汽车渗透率为40%时,负载损耗率与变压器空载损耗率相等,线路损耗率为最低,线路处于最佳运行区域。
当电动汽车渗透率从50%增加到100%时,线路负载损耗率迅速增加,线路过渡到非经济运行区域。
对电压的影响
在线路最大负荷时,电动汽车充电负荷的变化还会引起整个线路电压的失稳。
在上述10kV居民线路中,用户的电压允许偏差为系统额定电压的±7%。然而,当电动汽车渗透率小于30%时,线路末端各节点电压的标幺值(实际电压值/系统额定电压)大致保持在0.93左右,基本能保证用户的用电需求;当电动汽车渗透率大于50%时,末端节点电压急剧下降。当电动汽车渗透率达到100%时,标幺值仅为0.844,超过允许偏差近一倍,严重超越7%的下限(此处假设变电站电压保持定值)。
统计各种电动汽车渗透率下的节点电压越限的情况,当渗透率小于20%时,节点电压无越限情况;但是当渗透率从20%增加到100%时,越限点的比例从1.11%迅速增加到56.67%。
实现最优充电
从各种渗透率下电动汽车充电对电网的影响分析可以得出,当电动汽车渗透率较高时,充电的随机性会对电网产生巨大的影响。为了减小和避免这种影响,必须对电动汽车的充电行为加以控制和引导。
对此,有些文献提出了分时段充电的方法,即在电网低谷时对汽车进行充电,一般从00:00后开始大约于早上6:00左右结束。这种充电方法将充电负荷转移到用电低谷时段,避免了在原有负荷高峰时段充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负荷曲线,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进入低谷时段后,大量电动汽车充电,会形成新的负荷高峰,充电结束后,负荷又急剧下降,峰谷波动较大,不利于电网的平稳运行。
针对随机充电方法和时段充电方法的缺点,本文提出了智能充电方法。
简单地说,也就是根据车主的行车规律并结合线路的负载率情况,对各时段的充电功率进行合理分配,将实现电动汽车的最优充电。
智能充电方法可以设置多个充电条件,例如,在工作日期间,一般18:00—次日7:00电动汽车多为在家充电;为了提高线路的可控性和经济性,可要求线路负载率小于某一指定值时,电动汽车才可接入电网充电。
在设置以上充电条件后,就可以对可充电时段进行灵活的控制,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固定的时段。
采用智能充电方法后,负荷曲线将会变得更加平滑,电网受到电动汽车充电的影响也将减少,有利于车主合理安排充电计划,实现电网和用户的互利。
(作者系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教授高级工程师。本文原载《电力系统及自动化》,有删节)
白晓民|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