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习兴趣是学生的情感、态度在数学活动中的选择和倾向,是数学学习动机的内在动机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体现。它是数学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带有强烈情绪的因素,是推动数学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那么,怎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在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切地体会到,教师努力创设教学情境至关重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采取了以下几点做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 创设生活性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新教材在呈现教学内容时,很多内容都是以艺术化的形式,再现了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因此,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可设计生活中常见的场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进行判断,在充满愉快的学习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均值不等式”一节的教学中,可设计如下两个实际应用问题,引导学生从中发现关于均值不等式的定理及其推论。
①某商店在节前进行商品降价酬宾销售活动,拟分两次降价。有三种降价方案:甲方案是第一次打p折销售,第二次打q折销售;乙方案是第一次打q折销售,第二次打p折销售;丙方案是两次都打p+q2折销售。请问:哪一种方案降价较多?
②今有一台天平两臂之长略有差异,其他均精确.有人要用它称量物体的重量,只须将物体放在左、右两个托盘中各称一次,再将称量结果相加后除以2就是物体的真实重量。你认为这种做法对不对?如果不对的话,你能否找到一种用这台天平称量物体重量的正确方法?
学生通过审题、分析、讨论,对于问题①,大都能归结为比较pq与(p+q2)2大小的问题,进而用特殊值法猜测出pq≤(p+q2)2,即可得p2+q2≥2pq.这是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经济问题,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观察、联想、抽象、概括、数学化的过程。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下,再注意给学生动手、动脑的空间和时间,学生一定会想学、乐学、主动学。
2 创设实践性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操作情境,安排教具、学具活动,让学生通过眼观、手动、脑想,分析思考得出结论。特别是在学生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学习新知识的预备知识,但新旧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还不容易被学生发现时,教师要尽可能通过具体实验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画图、动手等实践活动,探索规律,提出猜想,然后通过逻辑论证得到定理和公式。
例如在教“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时,教师先发给每一个学生一张破碎了的圆形硬纸片,并且说“机器上的皮带轮碎了,为了再制造一个同样大小的皮带轮,请你设法画出皮带轮对应的圆形。”接着让学生用圆规、直尺、量角器等比比画画,进行实验,探索问题的解法。然后在实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情境: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可以画几个圆?
这样,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变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具体,学生便可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实现知识的有效积累和储存,形成新的知识结构,从而有效地增强教学效果。
3 创设问题性情境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上课时老师要提出一些与学习有关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把学生引入探究——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例如在“等比数列”一节的教学时,可创设如下有趣的问题情境引入等比数列的概念。兔子和乌龟赛跑,乌龟在前方1里处,兔子的速度是乌龟的10倍,当它追到1里处时,乌龟前进了1/10里,当他追到1/10里,乌龟前进了1/100里;当他追到1/100里时,乌龟又前进了1/1000里……
(1)分别写出相同的各段时间里兔子和乌龟各自所行的路程;
(2)兔子能否追上乌龟?
让学生观察这两个数列的特点引出等比数列的定义,学生兴趣十分浓厚,很快就进入了主动学习的状态。
4 创设探究性情境
探究性问题通常是改变结构,改变设问方式,增强问题的探索性以及思维的深刻性,对命题赋予新的解释进而形成和发现新的问题。由于它具有与传统封闭型不同的特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有其特定的功能。数学探究性问题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和合作的机会,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了条件。数学性问题的教学过程使学生主动构建,积极参与的过程,这一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意识,发展学生的数学感觉,真正学会“数学思维”。数学探究性问题的教学过程也是探索和创造的过程,它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地观察问题,深入地思考问题,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探索、开拓、创造精神的培养。
例如,α,β是两个不同的平面,m,n是平面α及β之外的两条不同的直线,给出四个论断:①m⊥n,②α⊥β,③n⊥β,④m⊥α,以其中三个论断作为条件,余下一个论断作为结论,条件和结论都不是固定的,是可变的,解答该题需要数学去思考、分析、尝试、猜想、论证,既具探索性。
5 创设竞争性情境
有竞争的课堂,才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数学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从而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大家知道,思维总是由问题引起的。在教学中,创设竞争性问题,将学生置于比、学、赶、超的竞争环境中,就能充分激活他们的思维能力。同时,又由于每个学生都有自尊心、自我表现欲、荣誉感强、好胜不服输等心理特点。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数学科目的知识特点,采取恰当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使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使所学的知识问题在辩论过程中明朗化。其实,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价值的问题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愉快地获取知识的活跃状态。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努力创设多种教学情境。这样,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主动获取知识。
郝慧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