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术对学生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 来源:学问
  • 关键字:美育,美术,审美
  • 发布时间:2015-08-10 15:14

  【摘要】“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素质教育离不开学校艺术教育,通过艺术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感受和审美情趣,艺术教育过程中大量的审美因素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真、善、美。教育过程中的审美性可以缓解德育中的机械性灌输,增加其自觉性和生动性。

  【关键词】审美 美术教育 培养 重要性

  美术教育是人类重要的文化教育活动。它适应于人们延续美术文化、传播社会知识、表达内心情感、满足审美需求的愿望而产生,并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而渐趋成熟。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门类,美术教育以其独特的方式发展和完善人的精神与肉体,促进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

  美术教育是一种通过视觉直观的表现形势引发学生认知事物的一种教育,其核心是培养孩子对事物欣赏的审美情感。这种情感是指对自己的本质力量进行观照时,组成审美经验的各种要素如: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而美术教育中学生的审美情感是指在对学生进行形体感、色彩感、线条韵律感、空间感、构图感等直接感性方面的培养过程中,蕴涵在学生视觉对象的欣赏、创造活动中,组成审美经验的各种要素按一定的比列配合达到一种自由和谐状态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在美术审美过程中,学生的审美情感往往通过外显的表情、语言、行为来表现。因此,学生很需要美术,美术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他是学生成长和自娱的重要实践活动。审美观的培育将为孩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1 美术的教育意义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阶段来体现

  1.1 学生心理特点具有盲目性、可塑性和较强的表现力欲望的特点,针对学生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一般教育理念认为5岁———8岁学生正处于美术的“原始图示”阶段,也就是说这时的孩子们开始有目地的表现一些东西,他们画人物画周围环境中同自己有关的一些物体,这些人物、物体在画面中通常显的杂乱,尺寸、大小也有很大的差异,并且急于向大人解释自己的作品,并没有对美术形成感知。

  1.2 从8岁延续到10岁是孩子的“草图”阶段,形成了各自的形式概念,他的画描述了周围的环境,画中出现的人物则像是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在这个阶段,学生画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特征:所有的描绘对象都沿着画页的底线一字排开。房子旁边的树、花、人物、狗等等,看上去像是种装饰性艺术。学生画的这些特点是学生的自然属性。

  1.3 10岁的学生开始进入“开端”阶段,一直延续到14岁,这个时期学生们的图画仍倾向于象征性,而不是直观的表现物体,同时图画中表现出了更强的自我意识,画种有了更多的细节,显得更加细腻,不像以往那样漫无边际。也不再急于显示和解释自己的作品。相反,他们开始不愿意让大人们看学生们的画中反映出他们有了更强的意识。这时,教师应该从学生的作品中抓出学生的心理特征、发现他们的特长、挖掘他们的优点。

  1.4 14——16岁开始,学生们变得更加关注周围的自然环境,开始注意绘画中的比例和深度,对美术的认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是个理性的阶段,学生们有了很强的自我批评意识,细节更加丰富,特征更加准确,对颜色和层次的辨别力更强了。学生们美术能力的自然发展自此开始有意识的发展美术技巧。这时,教师需要做的是引导孩子主动的表达自己的思维空间,勇敢的去创造和表达。

  2 美术对学生发展中的作用

  美术能激发人的活力,促进身心的和谐发展在学生的教育上起着重要作用。绘画、手工活动的过程就是学生把自己不同的经历和体验组合的过程,是他们表达自己对世界的所想、所见和所感的体现。每个学生的个体特点是不同的,能吸引他们的事物也是不同的,因此在作品上集中体现的是“我”的再现。对学生来说美术的意义与成年人完全不同,美术被视为高雅的东西,它应能提高人的生活情趣;而对学生们讲就不同了,艺术首先是自我表现的一种方式,没有两个学生是一样的。即使是同一个学生,随着年龄的增大、对外界的理解和认识能力的提高,他也会产生很大的变化。而美术正是她的思想的表现。学生眼中的世界同他画出的世界时不同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即使表现方法也会相应有变化。在美术教育中,创作的过程应该比最终的作品更受到重视。孩子的思想、感情、认识、对外界的反应,是更为重要的。我们必须认识到:孩子们是用艺术来显示自己的兴趣、能力和参与感,尽管他并没有认识到这是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其作品有事甚至于美相去甚远。尽管如此,孩子们的画仍然是可能是非常美的,或许应该说,美术创作的过程本身展现的就是艺术的美。

  3 美术对学生发展的教育意义

  美术教育在培养人的创造性方面的作用,近代教育界是极为推崇的。美国著名教育家罗恩菲德说:“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于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应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已达到。”古人有云:“学画所以养性情,且可去烦躁,破孤闷,释躁心,迎静心”。现代则有将美术应用于临床治疗的研究。在学生教育方面,许多发达国家的教育工作者广泛应用学生美术加强自闭学生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宣泄和疏导学生强烈的不良情绪,以及发现学生的心理状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学生个性!不能以成年人对美的标准和爱好来衡量孩子对美的感受。在美术教育中,创作的过程应该比最终的作品更受到重视。学生的思想、感情、认识、对外界的反映,是更为重要的。教育意义的核心是“忘我”,即超越自身的情感需要,并获得自由自主的发挥和创造。

  总之,美术教学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美术审美的能力,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这就告诉我们,美术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在学生学习美术的过程中,老师要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改变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方法,尽最大努力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平台。让学生在绘画时,绝不是对客观事物的简单复写,而是表现一个整体的世界。因此,在绘画指导中,教师应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更多地给学生以自由,腾出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有进行创造活动的权利和机会,使他们在自由的天地里,在实践活动中,充分用眼、手、心、脑去发现、去创造,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发展他们自己的审美观和认知世界的能力,使学生的身心都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

  在教学中我们应鼓励每个学生重视自己的体验,帮助他们尽量发展对自己的感觉、情绪的表达力和自己的美感,作品中表现出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在创作中让学生自觉的加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而不是把成年人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强加给孩子。最基本的要素是学生本身,孩子有感觉、情绪、爱和恨,他们不喜欢呆板的数字和抽象的结构,个性表达对他们来说同艺术创作对成年人一样重要,老师应该懂得他自己的学习经验对学生并无益处,因为在教育过程中学生自己的学习才是最重要的。大人的解答并不关键,关键的是学生要自己努力寻求答案。

  【参考文献】

  [1]王大根著《学校美术教育目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2][美〗艾略特·W·艾斯纳著,孙宏等译,尹少淳校《儿童的知觉与视觉的发展》,湖南美术出版社,1994

  [3][美〗鲁道夫·阿思海姆著《对美术教学的意见》,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4]钟启泉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张镭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