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蜿蜒起伏的齐长城,将山地防御、海上防御连为一体,退可以守、进可以攻,充分体现了古代齐国先进的战略防守意识和高超的建筑技术水平。城碟垛口与烽火台相连,交通要道都有高大的城门设卡,平时稽查往来行人。战时大门紧闭,严加防守,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齐长城彰显的文化品格与人文精神影响巨大、意义深远,己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与文化的象征。
齐长城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最先修建的军事防御体系,它早于秦代万里长城200余年,是中国有史以来人工修建的第一道长城防线。
齐长城全长500多公里,西起古代的平阴县北部(今肥城县西北),青岛境内的齐长城,自诸城市桃园乡史家夼入境进入胶南,东至小珠山黄岛区东于家下河村东北入海,全长55公里。齐长城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所在地政府分段保护。
雄伟的齐长城不但具有极为重要的军事防御、工程组织等意义,而且是齐文化综合国力的体现。春秋时期的齐国人才济济,“得渔盐之利”丰衣足食成为五霸之首雄居天下。但周边强国时时觊觎齐国繁荣的国度,使得齐国统治集团如芒刺在背寝食不安。齐桓公过世不久,晋国成为齐国的头号敌人。与齐国毗邻的鲁国和莒国,为了对付齐国,相继结盟晋国。周边逐渐强盛起来的吴、越、楚、秦等,成为齐国的劲敌。面对如此险恶的环境,处在冷兵器时代的古国,修建长城进行战略防御,成为抵御入侵的重要手段。于是齐国于齐灵公时期(公元前555年),开始了兴建齐长城的浩繁工程。
齐长城首先在与鲁国接壤之处开工建设。自平阴开始,跨越泰安、莱芜至章丘,凡与鲁国交界的分界线上修筑了西段长城,主要防御鲁国。春秋后期至战国初期,齐国在楚国两国分界线上又修建了东段长城防线,西段东段长城相衔接,从章丘开始向东,经胶南西南部至黄岛东于家下河入海处长城入海,直到公元前319年,这项历经200余年、劳民伤财浩大的工程总算竣工了。
这项浩瀚的防御工程,即体现了齐国国力的强盛,也显示了齐人的智慧。齐长城各段都是与边境线基本重合的,地形复杂土方量大,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浩繁工程,必须要有充足的人力物力保障和设计、测绘、施工等技术力量的支持。齐国充分发挥中央集权的权威,历经200余年,期间不因君王更迭而荒废,真正是举全国之力大兴土木,确保长城的质量;另外在技术层面上也足够令人叹为观止:齐长城所走路线,基本是山东省的南北分水岭;在材料供应方面,采取就地取材的方式进行建设。有石头的山地,就采取沿山脊以石堆砌,乱插石或开采石料的方式推进工程;平地则用土石混合夯筑。齐长城每隔一段距离,都会设置较大的关隘、城堡、烽火台和兵营等。蜿蜒起伏的长城城碟垛口与烽火台相连,交通要道都有高大的城门设卡,平时稽查往来行人,战时大门紧闭,严加防守,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齐长城在陆上的防御效果是十分明显的,高高的城墙使得敌方很少能够突破长城要塞防线深入内地。齐长城海上防御的效果也是十分明显的。弯曲绵延的齐长城在青岛小珠山以东入海,形成了从陆地到海洋一道完整的海防线,使敌人很难突破齐长城的海陆防线达到军事目的。
齐长城是中国古代建造的最为宏大的工程之一,它将山地防御、海上防御连为一体,退可以守、进可以攻,达到了战略防御与进攻的设计意图,充分表现了古代齐国先进的战略防守意识和高超的建筑技术水平。
齐长城与其后修建的万里长城,己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与文化的象征,不但是一道御敌的保垒,也是一道防御入侵的精神防线,所彰显的文化品格与人文精神影响巨大、意义深远。
文/禾川 图/禾川 设计/邹静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