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栈桥,是青岛的标志。清澈的碧海蓝天令人心醉,让人流连忘返,然而却很少有人会知道,四十多年前的一个深夜,一位花甲老人在这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的是非功过都曾经与青岛的历史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而他的离开,也留下了一段让青岛知识分子动容的回忆。他,就是赵太侔。
黄县路与龙江路是两条纠缠在一起的蜿蜒小路,在其中的一个交汇点上,你可以看到龙江路7号了,一栋古朴的德式小洋楼,不仅是历史优秀建筑,同时也是山大老校长赵太侔的故居。
赵太侔(1889—1968),青岛名人文化的重要缔造者,中国戏剧家,现代教育学家。在中国海洋大学校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如今小鱼山文化名人街区,就是那段历史最好的见证。熟悉赵太侔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不爱说话的人。曾于1932-1936年、1946-1949年两度出任山东大学校长。人们在谈及他对青岛教育发展的贡献时,也常常谈起他与话剧大腕俞珊这对才子佳人的婚姻纠葛,以及与江青的师生缘。

赵太侔认为,办好大学,教师的力量和科学水平起着重要作用。首次出任校长时,他“遵循仿效”前任校长杨振声治校成规,广聘专家学者,致使国立山东大学成立之初,就形成了阵容整齐、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在他任校长期间,新聘大批教师,中文系教授有老舍、丁山、黄公渚等,讲师有沈从文、萧涤非、台静农等;外文系教授有梁实秋、洪深、孙大雨、赵少侯、凌达扬等,讲师有周学普等。因青岛为海滨城市,学校先后成立了海滨生物研究所、海洋生活研究室,成为中国具有声望的公立大学。1958年山东大学迁济南,赵太侔留在青岛任海洋学院教授。
赵太侔对学生的爱国主义运动不甚理解,认为学生只有读书成才,将来才能救国,所以采取说服、劝服的办法。但是,他对学生又寄以无限的希望,十分关心和爱护。1934年8月,物理系学生俞启威(即黄敬,中共地下党员),被青岛当局逮捕,押解济南。赵太侔闻讯,赶赴济南,亲领俞启威返回青岛。1966年“文革”开始之后,赵太侔先生受到猛烈冲击,尤其是受到江青等人的迫害。1968年4月,不堪忍受迫害之苦的赵太侔在青岛含冤投海自杀,数天以后,赶海的人在栈桥附近发现了他的尸体。他的许多文稿也在“文革”中丢失。
1979年10月,有关部门为赵太侔先生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文/向萌萌 摄影/本刊综合整理 设计/邹静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