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医疗建筑的延承与新生——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建设回顾
- 来源: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医疗建筑,大连大学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9-30 16:35
创建于1907年的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原沈阳铁路局大连医院),坐落在大连市中心中山广场旁,是一所集预防、医疗、教学、科研、康复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学附属医院(三级甲等),占地面积8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6余万平方米,由多个单体建筑围合而成。尤其令人称赞的是,医院从1925年建成的百年大楼,到2008年改建的内科楼,再到2013年完工的新建门诊楼,不同时期的建筑都延续着老建筑的新古典建筑风格,使得整体院落和谐统一,展现出尊重历史、保留历史、跨越历史的建筑风貌!正是由于延续风格统一的特殊性,使得医院建设者不仅要精益求精、严格管理,还要克服材料选择上的各种“棘手”问题,足见其建设难度之大。
规划篇:延续百年规划
现在的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下文简称“大连中山医院”)呈现出“四楼一园”的布局,主要由北侧外科楼、南侧门诊楼、中部内科楼、东侧妇科楼以及共同围合的中心花园组合而成,其他一些辅助用房穿插在门诊楼与内科楼中间。这个布局是按照百年前预留好的规划轨迹设计而成。
现代规范未能阻碍老楼的使用发展
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医疗设施的高速发展,大连中山医院的百年规划在历史的洪河中却没有因为时代进步而被抛弃。经历改扩建的大连中山医院老建筑没有被拆除反而“物”尽其用,并且新建门诊楼也在秉承其设计理念基础上而建设,同时为应对未来医疗的发展变化对其实施可持续性设施改造,设计出宽敞、便捷的医疗流线,营造出医患舒适、温馨的医疗设施空间,并以作为历史文化遗产与城市空间的共同发展与繁荣为建设目标,力争为就医者提供高品质、高效率的医疗场所。
延续城市轴线的规划设计
大连中山医院的整体规划思路以符合大连市的城市肌理为出发点,在从中山广场呈放射性延伸的城市轴线相对称的延长线上规划门诊楼与内科楼等建筑物,同时利用城市轴线在用地内规划主干道与广场,这样就形成了基于城市中心、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的新建筑群落。
以老建筑为中心的对称设计
原有建筑外科大楼、综合病房楼呈左右对称布局,就医者即使在没有标示的情况下也能自然地被引导至入口处。随着医院功能的扩大和就医者数量的增加,在扩建院内建筑时,势必出现流线过长、导示混乱的问题,因此,改扩建工程尊重老建筑原有布局,延续对称设计理念,将用地内各建筑通过地下通道相连,使扩大后的建筑功能有效的组织在一起。
改造篇:加固与饰新
大连中山医院年代最久的建筑即如今的外科大楼,坐落于大连中山区解放街6号,1925年12月由德国人设计,日本人主持建造完成,日本殖民统治时期为满铁大连病院楼,以打造“东洋第一规模”为目标而建设,现为大连市首批重点保护建筑。外科大楼的建筑面积为32685m2,地上5层,地下1层,框架结构,在当时是一所非常先进的医疗建筑,从设计规范角度来说其部分设计甚至超越了现在的规范要求。建筑内部的各科室呈多层化设计体块模式,体块之间通过走廊相连,建筑外部造型简洁凝重,立面采用竖线咖啡色块砖材质,朴素大方,具有浓厚的新古典主义建筑气息。
最大的困难是克服不同时期建筑规范的差别
随着大连中山医院的快速发展,病床严重不足,于是医院从2004年到2007年,历时3年对外科大楼进行改造。改造期间,最大的困难就是克服因不同时期医疗规范、建筑规范的巨大差别,以及由此带来使用功能的变化而增加的改造难度,比如手术室净化工程中的流程设计、消防规范、净化空调等。不仅如此,由于医院当时处于特殊时期,有限的自筹建设资金无法按照正常的施工工期组织施工,同时为保证医院的正常运行,必须采取放弃一次性拆除辅助房的新建工程计划,只能在延承老建筑整体不变的基础之上先对医院实施局部改造,把原有的南侧洗衣房、幼儿园等部分辅助用房先行施工改造成病房以代替老楼部分使用功能,再对老楼实施改造。
在改造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对老建筑的保护工作。医院老建筑作为大连市珍贵的历史保护建筑,为了保留原有的设计风格而特意进行了保护性修复,原有的外墙,学术会议礼堂,图书馆等保护较好的部分,施重工加以原样恢复,对布局、暖通、上下水、消防等功能性需求按现代规范和使用需要在统一风格的基础上加以重建。
保留老楼固有的特色
*百年图书馆与礼堂
外科大楼老建筑的内部也保留了很多传统特色,时至今日未曾改变其历史风貌,比如功能一直延续至今的图书馆以及多功能厅。位于大楼二层的图书馆可谓完全保留了百年前的样子,教堂式的内部设计,钢架制成的书架,不可或缺的古典书籍采用特殊技术保存,完好无损。最令人赞叹的当属室内地板,是从建设初期使用至今的地胶材料,期间只定期进行过保养维护,从未更换或大面积修补。这些“老物件”不仅增加了医院的历史文化沉淀,更做为实体为世人展现百年前的历史风貌。
百年图书馆的旁边便是可容纳500人的礼堂,由于使用较为频繁,期间进行过几次修缮。整体风格类似现在的剧院,设有坡度的席位保证了每位观众的观看视角。天花及内部修饰几经改造依然保持原有的古典风格,使礼堂在具有现代使用功能的同时也传递着历史的文化信息。
*百年送餐电梯
医院中另一个非常具有历史价值的就是送餐电梯,当时除上海外,该院是全国较早使用电梯的医院,使住院患者的餐食传送在百年前就实现了便捷的垂直交通运输。医院每个医疗单元内设置一部电梯,餐食从食堂配好后直接用保温车通过电梯运送至患者病房,而每间病房设置一个固定的接收窗口。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独特的保温箱采用蒸汽管而并非水管,可使餐食恒温保鲜,效果极佳。
*室内温湿度控制系统
一百年前的大连中山医院在室内设计的温度调节上就已达到了现代化的程度,病房内的供暖设施并不是设定为恒温的状态,而是每个房间内都设计了温度控制器,在地板下面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设置了感应器,温度一旦升高,传感器即可自动切换,调节阀门,控制暖气的进气量,达到调节室内温度的效果。这一设计与现今最先进的变风量空调系统极为相似。
改造后的亮点
*两个室外天井,中庭式院史馆和书店
外科大楼老建筑改造的核心空间是将贯穿于建筑南北中轴线的狭长区域以及位于中轴线东西两侧的室外天井改造为两个功能性的室内中庭。该中庭的结构为一个独立系统,与老建筑周边墙体只有构造相连的软接触,以避免对老建筑造成破坏,六根钢柱与弧形钢结构框架玻璃顶棚构成的网络框架形成了中厅的骨架。在柱子与框架交接的节点形式上,创造性地使用了一个倒锥形的网架结构,使屋顶结构与柱子脱离开,使得两者之间轻盈相接,与原有老建筑浑然一体。历时7个月改造而成的室内中庭,一侧作为院史馆,一侧作为新华书店。院史馆于2014年12月30日正式开馆,以叙事的方式展示了医院107年的发展史。
*中庭改造,设计了天窗
室内中庭的上部设计了大面积的采光天窗,营造出令人心情舒畅的中庭空间,成为医院改造工程的一大亮点。
*室内软装饰,采用暖色系
改造的室内设计中主要采用暖色光源的人工照明,贯穿中厅。由于大面积采光顶的存在,可以充分利用自然光线创造不同的光影变化,棚顶纵横排列的遮阳杆,周边连续排列的格栅吊顶都可使折射到老建筑墙面的光影在不同时间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
选材上,采用淡黄色石材为主要元素,大量应用于地面墙面之中,浅绿色的壁布,青蓝色的钢结构涂料,仿木质的格栅穿插于空间,多种暖色调材质的相互配合,营造出特有的温暖明快氛围。
*管道改造,增设外排水管
老楼最初建设时管道采用的是铜管材质,排水方式为内排水,在建筑外观上基本看不到交错纵横的管道。但当雨量特别大的时候,内排水难以达到大排水量的要求,易造成积水,不仅地下室受到影响无法使用,甚至很多洗手池内也会溢出雨水。后经医院实施改造,在不影响美观的前提下结合外墙构造新增了外排水管,形成内外结合的排水系统,对老建筑既是保护,也是质量的升级。
综上,改造后,南北中轴线的区域形成了集入口门厅、休息厅、咖啡厅、院史馆、书店、急诊门厅等各种功能空间的综合体。经过空间改造,整个建筑的各部分功能巧妙地串联在一起,充分发挥了建筑使用功能上的稳定作用,而在建筑整体空间又创造了丰富的层次变化。
扩建篇:传承与发展
2008年外科楼改造完成后,医院开始进行扩建工程,将内科住院楼增建2层,达到4层,并新建门诊大楼。新建的门诊大楼于2010年立项,2013年年底完工,总面积75000m2,地下3层,地上5层,包括门诊、急诊(ICU)、理化检查、康复中心、健康体检、教学、商务区、地下停车等8个区域,日门诊量可达5000~7000人次,开放病床数达到2200张,大大缓解原来门诊的拥挤状况,其建筑风格与原有的建筑和谐统一。
几经转折追溯原始图纸
进行改扩建工程,最先遇到的难题是原始图纸问题。当时日本人在建设这所医院时,考虑到长期占有,将其建设为非常先进的医院,设计图纸十分详尽,但日本战败撤退时将图纸也一并带走。20世纪40年代初,国家曾令中国非常优秀的工程师比照实际建筑进行手绘重制,但正逢沈阳铁路局进行调整,条件非常艰苦,图纸虽已非常接近,仍然与实际有一定的差距,于是图纸问题成为医院整体规划的关键问题。十分巧合的是,进行整体规划的设计团队正是来自日本的一家建筑设计公司,为了延续历史,日本团队从本国搜寻了很多相关资料,包括当时的新闻报道、有关相册记录等,这些都成为了重要的设计依据,为医院改扩建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内科住院楼的扩建特色
内科住院楼扩建工程于2008年开始,即在原有两层的基础上增加了35000m2建筑面积,达到4层的高度。建筑整体布局设计上呈现围合的状态,即将建筑中间改建造成一个被四周病房楼所包围的中庭空间。由于医院的中庭是一个特殊的空间,所以按照以下的设计理念来进行规划——
*创造舒适空间
力求为患者、探病者、医护工作者创造一个便利、舒适的空间。在确保患者隐私的同时,营造明亮、温馨的病房空间。同时,楼内配备便于残疾人和老年人使用的设施。
*注重可持续性
中庭内部采用了钢筋混凝土和钢结构相结合的构造,便于店铺等功能的扩建和改造。并且在棚顶处,尽可能地预留出充裕的空间,以便于未来设备的更换。
在选材上,尽可能选择耐久性、耐磨性强的材料,以减少保养费用。并尽量减少清洁天窗、更换照明器具等保养工作所需的时间和费用。
*利用自然通风和采光
在工程建设中,特别强调节能。利用中庭内部高12m的椭圆形空间,形成一个空气导流,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通风。在日间照明方面,采用天窗采光与辅助照明相结合的方式。在夜间限定照明区域,控制运转成本。
*营造室内外一体化绿色空间
地下一层的中庭为室内空间,所以采取以观赏植物为中心进行种植配置。部分的地方采用盆栽的方式,便于在不同的季节更换相应的花草。地上一层的散步通道是室外空间,所以采用医院内原有的大叶黄杨和铺地柏进行种植,并且种植爬山虎等爬墙类植物,使其在外壁上爬行生长,从而体现出病楼外立面的厚重感,由此利用绿植来实现室内外一体化的绿色空间。另外,在中庭和地上一层面对病房的部分,种植有一定高度感的绿树来确保病房中患者的个人隐私。
门诊楼的建设难度
*延续造型的工艺挑战
根据大连市政府的要求,新建工程需保留老院区原有建筑的历史文化特色,因此新建门诊楼的造型受到了两方面的限制,一方面出于与历史文物建筑的体量和谐,楼层限高;另一方面要求延续老楼的新古典欧式造型,在整体风格与老建筑保持一致。
看似简单的建设命题,实施起来比想象要困难得多,尤其在施工工艺上。由于历史原因,老建筑施工时可以说是高于“严格”多倍技术要求而完成的,据说当时仅砌砖每天每人限制堆砌200块砖,每一块均要严丝合缝,以保证施工质量。原有历史建筑的造型雕刻凝重精细,砌筑施工工艺独特,很多工艺已失传,为延承建筑风格并体现当代施工工艺,在技术上将面临很大的挑战。
另外,由于医院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规划将其建设成为辽宁省人防急救医院的范本,为此医院特配备一整套独立的系统,包括通风设施、发电设施等,这也成为施工的一个难点。
*一年寻找“一块砖”
新建门诊楼为了在造型风格上与老楼保持一致,力求使外墙面的颜色及质感也与老楼相差无几,于是看似小小的一块砖头却成为了建设新楼的头等难题。原因在于百年前的墙砖,目前已无类似的产品,医院曾找国内多家大型厂家,均无法做出如老建筑相似的墙砖,后来在一家日本仿古砖生长厂家那里找到了一丝希望。
这家日本生产厂商将老建筑的墙砖边角带回日本,对混凝土比例、砖面颜色等进行研究,一共做出9种不同色调的墙砖,其中最大的难点是一块砖头上有3种不同的颜色。经过多次的实验,厂家将最接近的样品砖铺设成一面砖墙,贴在老建筑墙体上进行比较,再请相关专家研究,再调试比对,经过近一年时间的调试,共实验11个批次样品,才制作出与老建筑墙体外观、颜色、形状各方面均相似的墙砖,最终定制生产。而这种特别的墙砖在造价上也得到了很好的控制,约150元/m2左右,并未因其难寻而提高成本。
门诊楼的亮点设计
新建门诊楼与以往的医疗中心规划不同,它主要以患者为中心进行规划。具备使用功能的集中化与分散化,独立性的医院病房和诊疗功能进行集中化布置,横向设置共用核心,如舒适性高的大型室内庭院与医疗走廊等,旨在为医患人员提供舒适、完善、便捷的医院环境。
*舒适性、效率性高的内部空间
每天接纳7000人次的门诊大厅,犹如机场大厅般被规划成开敞宽阔的贯通空间。大楼将就医者的入口设置在北侧,后勤货物等入口设置在南侧,使其成为流线互不干扰的高效动线规划。
*体现尊重的空间设计
为了向家属提供及时信息,在一层的医疗通廊中设置了患者服务中心和谈话室,并将检查和诊疗空间设置为独立性空间,保护患者隐私的同时,也体现尊重性。在小谈话室内,患者可以享受窗外风景与季节变化的乐趣,还可和家人、访客度过一段轻松、悠闲的时光。
*为医护人员提供放松环境
医院还特别为医护人员设置了休憩室等令人放松的空间,同时也配置了院内保育室、健康中心等辅助空间。
*短动线设计的病房区
每间病房都设置在护士站的附近,构成环形的短距离动线,使医护人员能及时发现护理问题,即时处理。病房内,所有的地面都考虑无障碍设计,以浴室和卫生间为重点,实行彻底的无障碍设计。
*配备电影院等设施
在新门诊大楼内,便利性是设计重点,为满足医护人员及患者多样化的生活需要,大楼内设步行商业街、电影院等生活辅助设施,丰富了患者的空闲时间。
*双套管道设置
管道系统采用了双套配置,在设计阶段就将其考虑进去,若需要更换可立即使用备用管,不必再去找寻其他管道,丝毫不会对医院的日常运营产生影响。
交通篇:地形高差中的平衡设计
大连中山医院整体用地被解放街、杏林街、安阳街和柳林街4条街道所包围,周边多为中低层住宅,由于土地的升值潜力较大,预计在未来会出现建筑改造、高层化土地利用变更的趋势。因此,医院院区与城市相联的交通流线问题愈发突显。
设计难度
用地整体比周边道路高出一段距离,原建筑被布置在绝对标高为33m左右相对较为平坦的位置,在西北十字路口处,面向中山广场方向打造出相对高差9m的标志性景观。一期工程的规划范围比原住院楼的用地标高高出4m~5m,呈平坦的用地形状,因相邻的柳林街的绝对标高为28m~39.5m,高低差非常大,所以对通往用地的坡道标高需要进行研究。
入口设计
医院沿街设置两个车辆主出入口,以及多个人行出入口。将面向解放街与杏林街的交叉主干道设置为新的医院主入口,力求与医院老楼协调、统一。面向柳林街设置体检入口,避免与普通动线相交叉的规划。将急诊入口也规划在柳林街一侧,避开了解放街与杏林街的城市交通混杂情况。面向解放街及柳林街设置综合服务商店街的入口,方便就医者与住院患者。
车行流线
杏林街与解放街一样,交通流量大,特别是与解放街交汇处的交通堵塞现象很严重,周边有中低层的集合住宅。除了医院入口以外,医院用地标高高出道路标高,确保医院内散步道的宽度,打造出舒适的步行空间。
安阳街的交通流量比较小,两侧为中层住宅,属于安静的居住区。规划了行道树和人行道,确保了行人空间,整个区域内,医院用地的标高要相对高一些,一定程度上能缓解解放街交通所产生的噪音。
车辆动线,从西侧的解放街方向进入,从北侧的杏林街方向出来,通过刷卡机来控制院内车辆的进出。随着医院规模的扩大,考虑未来发展,预留了大量的停车场空间。
标识篇:统一与完善
大连中山医院通过改扩建工程,将新老建筑标识系统进行了统一规划。围绕医患、儿童和老人等使用者对标识的需求进行设计,不仅起到指引方向的作用,同时还起到美化医院环境、缓解就医者不安情绪的作用。
围绕树木与森林进行联想设计
在医院的标识设计中,将医院与森林、树木联系到一起,采用树木的叶子作为主题,进行延伸,设计出多样化的标识。并融入四季的变化,延展设计思路,如从叶子发芽开始到变成红叶,通过暗示绿色植物的成长变化,让人感觉到生命的旺盛,这不仅创造出令人身心舒服愉快的视觉体验,也使各功能区域形成标识性强的个性化设计。
*叶子元素的病房标识
住院患者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病房中度过,于是使用各式各样、不同颜色的叶子作为病房的标识,利于空间辨认,以此来帮助患者很好地认识自己房间的方向。
*双重标记考虑不同患者
在病房医技诊疗室的房间名称标识上,特别使用“双重标记”,使轮椅使用者和离不开扶手的患者也能够轻松的识别信息。
运用新式板材
标识板的材料是丙烯板及纤维素材,在物理上和视觉上都给人一种柔和的感觉,让人感觉温暖,同时,把背景图案变为晕色,赋予了标识板丰富的表情。
*使用光板形成线形引导标识
医院日门诊量约为5000人次,对于第一次来到医院的就医者来说,很容易产生不安的情绪。因此,在这两栋楼的各个区域之间,没有使用常规的据点式的标识,而是在主要动线上使用了光板,并且采用了能将两个建筑物相连接的线形引导标识。从入口开始途经挂号处最终达到诊疗楼,全部采用白色LED灯光标识板,自然地抓住了来访者的视线,顺利地达成了引导行动方向的目的。
*选用柔和色系制作地图
把丙烯板的正反面分开印刷,使文字和墙板产生了立体的效果,更加易于辨认要寻找的场所,而且地图上的区域辨别色,也采用了植物的颜色。
*巧妙进行对应设计
在各个挂号处的天棚位置设置了与指示板相同的光板,形成明亮的挂号处空间,实现对应设计。
*选用易懂可爱的字体
医院设施的使用者和正常人相比,在阅读指示板的时候会比较吃力,因此选择了欧洲书写格式“Joana”和日式书写格式“NauMM”。“Joana”是一种人性化色彩浓厚的字体,无处不体现着可爱;从明超体演变而来的“NauMM”,具有安静的骨体,使患者在远距离也能够识别,提高阅读的同时,也体现出了一种亲切感。
智能篇:信息与节能
增强建筑的安全性
医院通过重视智能化建设,增强应对突发事故以及灾害的能力,使医院功能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发挥作用。
首先,强化灾害时的独立功能。对水电瓦斯系统采用多个线路,商业用电采取两个供电系统,并且,通信线路要引进两种不同线路的系统。设置拥有充分的储蓄燃料的紧急用发电机,加强商业用电断绝时的独立功能。
其次,确保医疗的安全性。在商业用电断绝时,手术室、ICU部门等涉及患者生命安全的装置,应运用无停电电源装置,采用提供无瞬间断电的UPS方式,来实现无间断电源的功能。采用建筑内部电源供给的双重化,并且对于紧急电源的后援及移动电源的连接应构件出易连接的可行性方式。
最后,严格构建安全系统。对于出入人员的管理,设置防范系统,工作人员采用工作卡,对于探病家属也使用卡片管理的方法,以提高医院的安全性。
打造舒适智能环境
在病房内,设置可调节的照明设施,为患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IT住院环境,病房内配备可以自由使用的互联网等通信网络。并且在每间病房内设置适当的温度调节系统。另外,为防止来访者和患者在医院内的交叉感染,根据清洁度来细分空调区域,在每个区域设置独立的排气设备,确保了良好的空气质量,防止有害的浮游污染物质和放射线辐射。
对于医护人员,医技报警的鸣动采用自动检验功能,减少巡回检查。并构建护士呼叫器和联动信息系统,从而提高患者与医院工作人员双方信息传达的便利性。
机械设备系统
在充分了解医院特性的前提下,从信赖性、便利性、安全性等方面来考虑建造机械设备系统。
医院采取双套系统以确保用水量,一般水系统分为饮用水和清洗用水两个系统,生活用水在市政供水停供后可维持近48小时,雨水和中水收集并加以利用。
关于直接关系到生命的医疗用气配管,则使用环形配管,即使是在改造工程中也不会出现停止供气的现象。此外,为应对突发事件,特在大厅和候诊室设置医疗用气连接口,紧急状况可活用治疗空间。
照明系统的节能
全院照明控制智能化,可集中模块设置,可分区管控,运用感知设备进行自动点灯和关灯的控制,来减少能源的使用。医院设置感应灯来控制照明,比如医院走廊内,将感应白炽灯与人体感应灯相组合,作为夜间通行时的自动点等方式,卫生间内的照明,采用人体感应灯,避免了照明器具的能源浪费。而病房内照明的开关控制,在多张病床的病房中,以每张床为单位,设置个别的照明开关方式,控制不必要的照明,并且规定熄灯时间,从而节省资源。
能源损耗的消减
为降低医院内的能源损耗,医院采取对空调和照明进行智能控制的方法,实行24小时全天候区域和定时区域的明确划分,每个区域和房间可以进行个别运行管理。同时,利用建筑本身的高效隔热功能,抑制空调负荷的热源容量,实现能源的节约。另外,采用监控各个部门的能源使用量的方法,以及能源使用适当化和预防保护的方法,增加设备的使用期限。
自然能源的有效利用
在窗边以及自然光线能够到达的区域,采用日光感应器来控制照明。在医院屋顶上或是在天窗设置太阳能光板,以此唤起大家的节能意识,共同节能。
后记
这是一座有历史的医院,红墙白檐、圆形拱门、针叶松柏、铜字雕像等建筑元素无不在诉说这所医院百年来的历史故事。而近十年发展建设的背后,当然不可缺少大连市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中山医院全体同志的支持和信心,相对于一般医院建设想象不到的难度,中山医院的带头人与其建设者的责任和干劲谱写出精彩的建设篇章。希望大连中山医院能在传承历史、立足现代的精神下续写辉煌。
点评篇
医院尊重原有院区的建筑规划布局,不论是老建筑改造还是新建筑建设,都要保证以外科楼体量中心为整体院区的主中轴线,所有建筑体量围绕这条轴线对称展开,延续原有院区的花园式围合布局。改造过程中原有的老建筑外立面形象不能改变,任何新增的建筑功能或构件都要通过设计融入到原有建筑肌理之中,是老建筑的有机延续。新建建筑从建筑体量、建筑风格、建筑细部、建筑材质等各个方面都要体现与老建筑的和谐,通过现代的建筑技术来体现百年文化的沉淀。
——赵涛大连市建筑设计院总建造师
作为历史保护性建筑,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利用现代建筑规范处理改造中出现的原有结构与规范的矛盾,尤其体现在消防设施的施工,净化空调管道施工与楼层标高的矛盾处理上等。改扩建工程的施工组织科学性对工程造价及现有医疗秩序的影响的控制极为重要,在一座建筑单体内有次序组织改造,要充分考虑医院在运行中科室的调整次序,减少对原有医疗秩序的影响,这需要科学的组织施工。在延承历史,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医院注重细节的设计,尤其要注重医患人员的便捷,因此兼顾了医院专科建设近期和远期的发展目标,在现有的设计中,满足现在,立足长远,避免了后续的调整改造。
——吴桂刚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基础建设部主任
新的门诊大楼安装了气动物流传输系统,这套系统在处理医院物品传输的工作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能够多点、长距、海量的处理各类复杂传输,是国际先进的、安全、快速、高效的解决物品流通的设备,极大的节约了人力资源的消耗。另外,按照平面分区均匀分布在楼内的竖向管井,如供强电、弱电、消防、给排水、供暖、空调等系统的管道井及风井,使各类管线在敷设时,均保证覆盖合理的辐射半径和有效面积,即经济、合理,又减少了相互间的交叉,保证了各个系统的通畅运行,同时有效地抬高了顶棚装饰标高,增大了使用空间,对后期装饰效果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魏弘道大连新大地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设计师
策划|本刊编辑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