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以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建筑为出发点,从总体布局、建筑造型、环境设计等方面详细阐述了医院建筑的历史变迁及特点。
关键词:整形外科医院;建筑;布局;造型;景观
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位于北京西山八大处脚下,由具有传统民族建筑风格的大型群楼组成,它由已故著名中国工程建筑勘察设计大师张镈先生精心设计,于1954年11月25日建成。
目前整形医院占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设有床位300多张,拥有600多名职工,是世界上规模较大的整形外科医疗、科研、教学三位一体的专科医院。
一、历史变迁
这些壮美的建筑群和院落有着一番曲折的经历。从1954年到1966年,作为亚洲学生疗养院,这里是外国留学生疗养、欢聚的胜地。
1979年,整形外科医院在此恢复建院,朱德元帅题写的院名牌匾悬挂在医院大门口。1981年,在医院西侧兴建了现代化的手术楼和连廊,使楼群增加了使用面积和功能。1994年,在医院东南部兴建了建筑面积为3200m2的“工”字型新门诊大楼,其建筑造型完全仿造原“大屋顶”风格,与主楼相映成趣,古朴典雅、庄重气派。2003年,在医院南部修建了名为“南湖”的水塘,面积达1000m2左右,一个小型的白色石拱桥架在其间,一座五角彩色小亭伫立于湖畔,给人以古色古香的感觉,更增添了园林美景。
二、总体布局
医院的建筑风格属于典型的“以大屋顶为主要特征的民族形式建筑”,是新中国建立之初,在“社会主义内容、民族形式”的建筑文化方针指导下产生的重要的公共建筑。
建筑群原有建筑面积约23000m2。整体布局是中轴线贯穿东西,南北左右对称。设计手法上既运用了一般民族特色建筑的垂直三段作法(基座、墙身、屋顶),也使用了大型建筑的水平五段作法(中段为主体,两旁为两个连接部分)。
张镈先生从紫禁城的高大雄伟的午门中得到深刻启发,在正面布局上加以运用,让三栋大楼由北、西、南三面合成为“ㄇ”字型,使人第一眼看到就感觉这里的建筑气势非凡。在他的《张镈——我的建筑创作道路》一书中凝练详细地描写了此处的建筑风貌:入口东向干道,中高西低,都是大小歇山卷棚顶,上用小筒瓦作卷棚式屋面。挑檐下作平,无椽、望。开间分明、次、梢间。通过缩进和降低的连接体组成整体。中部医技,连通内外。这组建筑的高度,基本是二层。中轴主体进深大,而脊高。两翼面宽小,顶低而窄,可衬托主次关系。墙面用的是小式木架结构形式而代以钢筋混凝土框架。外装修则师法红柱、抱框以加强传统色彩效果。目的是在临街的一面,有较似传统形式的效果。
西部布置三组疗养病房区,是单面走廊,所有病房朝南,外有廊台,供病员散步,到西端,设阳光室兼文娱室。尽端西北角设上顶楼梯,冠以小的重檐方亭。下檐与女儿墙尽顶拉平,产生高点。因此从南沿西侧走去,可见三组病房端头的两大层休息厅与上部平台的三组小亭,可以产生高低错落的效果。
三、建筑造型
医院的建筑造型,既庄严雄伟,又优美柔和,给人印象最深的是那亭亭如盖、飞檐翅角的大屋顶,它不仅有利于排除雨水、遮阴纳阳,而且为建筑造型起到了相得益彰的装饰作用。大屋顶上遍铺翠绿色琉璃瓦,屋檐下的阴影部分绘以各种彩画,使整个建筑鲜艳悦目,熠熠生辉。两千多年前的诗人就曾用“如翼斯飞”的诗句来赞美这种“大屋顶”建筑形式,它把实用性和美观性揉合在一起,恰到好处。远远望去,好像是天上的宫殿楼阁降落人间,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点缀着京华大地。
张镈还用和平鸽代替脊兽,装饰屋脊,这在中国建筑史上是第一次,也是一次创新之举。
四、院区环境
全部院落占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建筑物和周围环境、植被的颜色搭配得非常丰富。有的部分对比强烈,有的部分协调和谐,青墙碧瓦与绿树蓝天相互映衬,十分绚丽多彩。
它的建筑小品也很有特色,从正门精美的石狮子、五彩垂花门,到院内雕刻修饰的月亮门、喷水池、大水塔、礼堂,从外观宽阔的三层长阳台到内部平整的水磨石地面,到处都体现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神韵。
医院正门口的两侧耸立着两颗高大参天的银杏树,有力地增强了建筑雄壮不凡的气势。整个医院松柏常青、竹林葱绿,多种名贵树木花草生长茂盛,种类繁多,堪比一座小型植物园。
小花园嵌套于院落之中,假山奇石散布各处,藤萝架和绿荫小路穿绕其间,显示着中国园林“步移景异”的传统特点。再加之这里盛夏夜色朦胧,隆冬雪景妖娆,更使人流连忘返。这里优美的环境早已成为摄影爱好者留影拍照的理想场地,也不断有影视剧组来此地进行取景拍摄。
五、结束语
整形外科医院建筑群是国内为数不多的用作医疗建筑、整体风格统一的中国传统建筑,对于传统建筑的研究和传承具有较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杨永生.张镈:我的建筑创作道路(增订版)[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
[2]田淞淞.医院建筑外部空间环境设计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5.
[3]饶承东,杨凌聆.医院建筑设计的概念、模式与意象[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14,15(9).
文|王晓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