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我想和你面对面

  Skywalker,商业银行IT项目经理,工作走技术路线,生活走文艺路线,平分秋色、相得益彰。

  “人是喜欢逃避的,连我们自己都不知道。科技及各种媒体的普及加重了这种逃避。但长此以往,人会生病,因为我们会有七情六欲,这些情感需要在真实的人和人之间流动。所以,我会尽可能多地投入面对面的交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汲取活生生的灵感,那些在网络中感觉不到的温热的心跳。”

  心探索:换书会什么地方吸引你?

  Skywalker:自己买了很多书,看完就放在一边,觉得这些可能许多年不会再翻看的书很可怜,正好有书友会这个平台借给其他的朋友分享,也算物尽其用。

  我自己也通过互联网在朋友圈中相互借书,但是一来范围太小,书的多样性缺乏;二来我经常觉得现在这个数字时代,人们反而需要更多碰面。北京太大,即使熟识的朋友也不能经常见面。我觉得读书人的朋友圈不一定人数庞大,但经常见面,多交流是重要的。文化必然是点滴相处磨合积累的产物,朋友也是。

  我很喜欢这样的活动。之前多次去过单向街、时尚廊、三联举办的文化沙龙,活动大多是图书作者参加和主讲。相对来说换书会更加开放和自由,交流的内容和形式都更适合全体参与者畅所欲言,大家的话题会根据情况转换。在活动上,我更想看到的是书对于每个人生活的改变,看到每个人和所读的书发生了什么样的化学效应。这是对人性非常有趣的观察。

  心探索:你自己的阅读状态是什么样?

  Skywalker:我的父亲曾经是语文老师,他教我看书先看目录,大概翻一遍,再看看主要的章节,喜欢就看不喜欢就不要去翻,以免浪费时间。发现到喜欢的章节再精读,然后做读书笔记。当然这只是其中一种看书的方法,还有很多种,比如你也可以不看目录,随手翻开一页开始读,觉得能读得下去就往下读,相反就罢手。

  从我个人的角度出发,读书是一件孤寂的事情。写读书笔记和感想,是读书的延伸,更像是和自我灵魂的交流。本我、自我和超我在写作的时刻共同在完成着只属于自己的作品。

  我是理工科出身,一般理工科的人大脑相对比较单一,如果过度钻研某一类事情就会变得很有特征性,人活得像一张标签,比如“IT男”。所以读书对我来说不见得仅仅是为了掌握什么技能或者打发闲暇时间,更多的是填补和平衡生命--我想称之为“中和”,就像酸碱中和一样,理工的身、文艺的心,理想和现实的糅合,达到一种平衡。不过现在远远没有达到那种平衡,我知道这绝不是一两年的事情。

  心探索:你刚才提到数字时代,人们更需要面对面,可以说得更多吗?

  Skywalker:面对面沟通,对很多人来说仍然是一个问题--我们对于社会的信心曾经在某一段时间被抹杀了,陌生人之间的交流中有明显的隔阂和戒心。我之前也一样,后来我一个人出去旅行,经常住在青年旅社的多人间,你要能在一群陌生人中闭上眼睛入睡,必须学会通过真实的接触与陌生人建立联系和交流。所以我逐渐习惯并喜欢上与人面对面沟通,这样让我的世界更真实。

  另一点,现在大多数人是喜欢逃避的,连我们自己都不知道。科技及各种媒体的普及加重了这种逃避,很多人变得懒得出门,懒得聚会,甚至懒得说话--你会错觉世界就是虚拟的,是由一堆电子信号组成的。但长此以往,人会生病,因为我们会有七情六欲,这些情感需要在真实的人和人之间流动。所以,我会尽可能多地投入面对面的交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汲取活生生的灵感,那些在网络中感觉不到的温热的心跳。

  心探索:你现在还单身,有没有对换书会另有期待?

  Skywalker:我明白你的意思(笑),但我没有特别的期待。一旦你怀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去,这个活动就失去趣味了。它原本可以是非常丰富的,这么多人这么多书和话题,有很多可能性,但设定了目的,你的视线会变窄,反而会错过。

  我觉得,像生物进化那样进入良性循环就好--自然中最伟大的产物往往都是适应那一时刻的阳光和空气的生命。所以换书会,自然会因为参加的人们,因为流动的生命体验而萌生各种可能,我愿意顺其自然地随它一起自由生长。

  采访、撰文/曼陀罗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