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忙碌喧闹的都市里,人情温度随着人口密度的增长而下降。而人对情感交流的渴望一刻也没有减少。因此以文化和艺术作品为媒介发生接触和深层交流的“文艺社交”活动方兴未艾。出版人石恢最近主办了一场“民间读书会交流大会”,他说,读书会就是典型的“文艺社交”,它实际上扮演的是人们的“精神寄放地”。
心探索:说一说这次民间读书会交流大会,为什么要办这样一个活动?
石恢:我们原本只打算联系几个互相知道的读书会一起聚聚餐,结果一个推荐一个,视野逐渐放大到全国,发现各个城市都有成规模的并且坚持了很长时间的读书会。我们收集到了非常多优秀读书会的资料,那个时候就觉得办一次成规模的交流大会比较有意义了。我们邀请全国各地的读书会代表到北京来参加聚会,整个大会设有主题演讲、分组讨论例如文学类、亲子类等,还有评选。但评选和颁奖不是为了分高下,主要是有这样一个环境来让大家见面,交流,让做得好的读书会能到台上去把经验展示出来。
心探索:人们为什么需要读书会这种活动?
石恢:我最近也正在思考和做一些研究,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我们的文化中读书会的历史非常悠久,可以说老子孔子的时代就是以这种形式来传播和传承思想。这种组织松散的活动,没有人刻意去推动和经营,没有物质利益的驱动,但它始终不灭不断,自发的出现和维系,为什么?
我的观察是,读书会实际上承担了很多生活化和社会化的功能,大致归类以后可以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休闲放松。我自己的读书会就强调“阅读式生活方式”。如今都市人的时间大量被工作填满,他必须有合适的场所进行休闲活动。我们读书会上很多参与者的感受是,以前休闲都是去吃饭、K歌、泡吧等等,但是感觉往往更累,不但没有得到休息,反而消耗了更多的精力;但读书会上你会安静、专注,跟随读本转换思维方式,这些都是身心最好的休息和放松。
其次是情感的按摩。这是我认为读书会最重要的功能。你想一想现在的社会里,我们有多少场合是可以让人畅所欲言谈论自己内心的焦虑、困扰、愧疚等情绪而不会觉得难以启齿的。在读书会上,书里的文字牵扯出一个话题,大家由此引发的讨论一定是基于自己现实生活里种种事件和情绪的,一边表达观点,一边就梳理和宣泄了情绪,如果心里有痛可以得到安抚,有痒痒就可以被挠到--情感的按摩是人类非常重要的心理需求。为什么教堂里面的忏悔室经常成为重要的精神寄托?我想在我们这个没有忏悔室的社会,读书会就是我们的“精神寄放地”。
还有一个就是思想的汇聚。在一个物质充盈的时期,人的生活品质最终由他的思想决定。你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如何看待某些社会事件,如何看待自己的遭遇,种种问题的答案取决于你的哲学观和价值观。在读书会上,我们看到的共鸣和争执,实际上就是不同的价值观、思想体系和思维模式的共处和交锋。通过沟通交流,这些价值观互相影响,点滴修正,逐渐转变。尤其是在经典读本的带领下,人们趋向于形成更包容更积极的集体价值观。在读书会上,我觉得我见证到了文明进步的一个点滴。

心探索:个人阅读和共读有多大区别?
石恢:区别非常大,但它们并不矛盾,而是挺好的补充。首先从阅读的广度,即阅读领域和理解的角度来说,一个人阅读,你选择的读本和理解的角度一定是受到个人经历、喜好等局限的;共读则会涉及到各种领域,有些领域或许是你以前没接触过的,一旦接触了会很喜欢,同时共读让每一个人获得更全面的视角,我们经常发现对同一段文字南辕北辙的解读,人在这个过程中不经意地增加了包容度。
阅读的深度也是如此。有人觉得一个人安静专注地阅读才会有深度,但在共读中的“交叉共识”往往能相互激发出更深层次的领悟。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会选择三五个人共同阅读来实现个人成长。
阅读时的态度也会因为共读而不同。个人阅读的时候因为没有别人影响,人不自觉地抱着“排除异己”的态度,对那些自己不同意或者不理解的观点关上接纳的大门。但实际上,阅读对人的帮助就在于打开视野拓宽心胸。在读书会上你一定会看到曾经“嫌弃”过的书,听到不赞同的观点,哪怕你仍然是不喜欢不赞同的,但至少你了解了联结了,不会越读越变成一座孤岛。
但最终,共读还是为了促进个人阅读。我们在读书会上培养阅读习惯,推荐书单,拓展视野,是为了回归到自己的生活里以后能充分享受到阅读带来的益处。
采访、撰文/小安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