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学习力UP!
- 来源:时尚育儿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8-03-07 16:43
把学习自主权还给孩子
自主学习的重心在于强调“自主”。如果我们认真观察孩子,就会发现,他们时时事事处处都在学习——探索环境、关注周围的动静、模仿他人、以自己的方式游戏逗乐、观察他人的反应并予以回应……这一切都涵盖了学习的内容。
在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活动中,孩子的观察力、模仿力、语言表达与理解力、逻辑思维能力、自主探索能力、动手能力……全都可以得到发展的机会。只要我们把自主的权利交还给孩子,顺应他的需求,适时给予支持、引导,他的自主学习活动就会深化,自主学习力也在潜移默化中被培养起来。
但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要做到这点,需要我们脑子里有这根弦,多观察、了解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我的经验是,如果我们不清楚怎么办,可以尝试多问自己以下问题,有助于我们理顺思路,避免走错方向:
● 孩子为什么要那样做?
● 他有什么样的需求?
● 他真正的兴趣点在哪里?
● 他喜欢这样的方式吗?有没有更好的方式?
● 我有压制他的想法吗?
● 怎样才能保持他的兴趣,让他有更深入的探索?
● 除此之外,有没有更多相关的活动可以拓展,让他的兴趣往前进一步?
● 我们该如何参与,以及参与到什么程度?
● 当遇到阻碍时,是否可以指给他一条新的路径,让他有更开阔的思路去解决问题?给孩子指引新路径时,我们需要哪些技巧?
站在孩子角度思考他的行为
这许许多多的问题,给我们一个很复杂的假象,实际不然。只要我们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放弃我们固有的二元分化的观念,对自己说,他的想法、需求可能是合理的,那么,即便我们暂时不能接受孩子的某些探索方式,也能更理性地看待孩子的行为,引导他以别的方式继续探索,协助他更好地发展。
这些说法有些空洞,我们不妨举例来说明这个问题。我相信很多爸爸妈妈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到一定的年龄段,孩子突然爱上了扔东西——吃饭的时候,扔碗、扔勺、扔筷子;洗漱的时候,扔毛巾、扔玩具、扔浴液……总之,拿到什么他就扔什么。很多爸爸妈妈都因为孩子扔东西而头痛过。
不过,当孩子出现这样的行为时,如果我们明白,孩子这个令我们头疼的行为,并非他“不乖”或者故意与我们作对,反而是他自主学习的一种方式,我们就欣慰多了。扔东西这个行为,其实是孩子在研究“扔”这个动作与物品掉落之间的因果关系,不仅如此,他还需要通过扔不同的物品,将其扔到不同的表面,以不同方式的扔,来探究更深层次的奥秘……
环境、规则、引导远胜强制
如果我们不去强行制止孩子,而是换一种方式应对,就可以既保护他这种探索的积极性,又让孩子的行为更符合社会规范。
比如,我们可以将某个角落收拾出来,专门用来给孩子玩“扔东西”的游戏。每当孩子要扔东西的时候,温和地提醒他到这个位置扔。如此,孩子的需求得到满足,又明白这项活动的开展需要遵守某种规则;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拓展游戏,让孩子获益更多:
● 扔东西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认知的过程。
比如,孩子不小心扔了一个苹果,我们就可以告诉他:“苹果被扔到地上了。”他就认知了苹果,也认知了地面及“扔”这个动作,还会了解苹果扔到地面之后——会滚动、被摔碎;果汁粘在地面,因为有糖,会有黏糊的感觉……于是,这个探索的过程就可以不断地持续下去。当然,扔苹果不应该成为被鼓励的行为,让孩子懂得珍惜我们生存的资源也很重要。我们可以跟孩子一起去确定哪些东西可以扔,哪些不可以扔,让他明白界限。
● 给孩子准备一些容器,把物品扔到容器里。
同一个物品扔进不同的容器,不同的物品扔进同一个容器,扔的角度、高度、力度不一样,发出的声响、弹跳的方向与高度、滚动的方式都有差异。玩多了,他还会尝试去总结其中的规律。
● 用不同颜色、形状、大小等不同属性的容器,可以玩分类、认知、数数、排序等诸多游戏。
● 给孩子蒙上眼睛,通过听声辨别所扔物品,锻炼孩子的听觉分辨力。
●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游戏过程中发生的一切,提升孩子的语言表达与理解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