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霾”食物,管用?
- 来源:时尚育儿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8-03-07 16:43
空气质量确实很让人恼火,时不时“爆表”的污染指标更让大家忧心忡忡。的确,儿童的身体机能还没有完全发育,空气污染时时在危害着他们娇嫩的身体。通过“吃”来解决雾霾的危害,对家长自然就格外有吸引力。
但是,“除霾食品”“清肺食品”是不是真的有用,我们还是来深究一下吧。
“可吸入颗粒”通过呼吸进入肺部
“雾”和“霾”是空气中的微小颗粒,它们的含量高低和颗粒大小是影响健康最关键的 2 个因素,颗粒越小,危害就越大。空气动力学上直径大于 10微米的颗粒可以被鼻腔内的纤毛拦截,而比这更小的颗粒则会被吸入体内,被称为“可吸入颗粒”。
通常所说的 PM10 是指空气中小于 10 微米的颗粒浓度。10 微米是个很小的尺度。人的头发直径约为 50 ~ 70 微米,也就是说,要把一根头发竖着切成5 ~ 7 片,每片的厚度才可以小到 10 微米。
如果颗粒小于 2.5 微米,那么还会进一步到达肺的细支气管。当这些颗粒沉积在支气管上,就会影响肺里的气体交换,导致各种呼吸道疾病的产生,甚至肺癌。因为它的危害比通常尺寸的“粉尘”要大得多,所以在空气质量监测中会专门测量小于它的颗粒含量,也就是大家熟知的 PM2.5。
这个大小的颗粒会留在肺里。
其中小于 0.1 微米的那些,还可以进一步穿过肺泡进入血液,并随着血液流窜到其他器官,包括脑。它们沉积在血管中会导致血管硬化,从而危害心血管健康。
食物在体内和颗粒物没有相遇的机会
“可吸入颗粒”对人体的影响主要是基于物理作用。要“清除”它们,就得让“清洁工”与它们见面PK 才行。
而食物从消化道进入体内,经过胃肠,大分子被消化分解成小分子,与食物中的其他小分子一样,穿过小肠绒毛进入血液,然后被运送到人体各处的细胞中。
对比空气颗粒物与食物在体内不同的动向,就会发现食物和那些大于 0.1 微米的颗粒完全没有见面的机会,自然也就无法起到“清除”的作用。而那些进入血液的、极其“微小”的微粒,在食物的小分子面前依然还是庞然大物,虽然逻辑上不能排除“老鼠打败大象”的可能,但并没有实验证据显示,靠这些食物分子能够清除掉那些颗粒。
黑便与“除霾”搭不上关系
在各种“除霾食物”“清肺食物”的传说中,还被加以形形色色的“证明”。比如,进食了一些食物之后大便变黑,就被许多人认为是“清肺”“除霾”“排毒”的结果。
吃动物血制品“清肺”差不多是全中国都知道的“偏方”,但从没有人能给出合理的原因。或许只是因为进食猪血或者鸡血、鸭血产生了黑便,而被当作具有“清肺”的功能,于是流传开来。大便的颜色确实与食物有关,动物血以及一些食物中含有较多的铁,如果真的出现黑便也算正常,但它跟“除霾”“清肺”实在搭不上关系。
“除霾”食物不靠谱,提高免疫力才是关键
还有人对食物“除霾”“清肺”的解释是:食物中含有 XX 成分,对人体有 XX 作用,所以这种食物可以保证“排出有毒有害的物质”“增加免疫力”,从而可以抵抗空气污染的“危害”。这种大而空的理由没有任何价值。人体需要的每一种营养成分都有这样的作用,比如不喝水或者不吃饭,人都会生病甚至死亡,自然也就无法抵抗“雾霾危害”,如果按照这种推理方式,也就可以得出“水和饭都是除霾食物”的结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