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高校心理学教育教学的多样化发展
- 来源:知识文库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心理学,教育,教学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1-05-21 17:43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进入了快节奏的时代,人们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导致一些心理健康问题频出。近几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性问题,一些高校学生虽还未步入社会,但已承受一定的社会压力,当压力不断堆积形成心理问题时,会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产生消极的影响。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进,高校纷纷增设心理学科目,但由于起步晚,开展时间短,教学水平和质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心理学作为当前高校的热门专业,涉及内容复杂,应用领域广泛,这就要求,高校增设心理学课程不止应关注心理学的复杂性,更应关注心理学的实践性。本文探析高校心理学教育教学的多样化发展,从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学教育教学的困境出发,阐述高校心理学教育教学的重要意义,并从多个角度论述高校心理学教育教学的多样化发展,试图为高校心理学教育教学提供可行性参考。
高校学生入学前经历了三年的苦学,外加高中学校管理严格,当学生进入了大学之后,学习和管理都变得宽松,反差较大,学生的精神和心理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并且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现在大学生普遍年龄小,社会接触少,缺乏各种经验,遇事惊慌失措,易出现焦虑和抑郁等方面的问题,高校作为大学生大学主要的学习和生活场所,除教授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注重学生的心理问题,实现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因此,越来越多的高校增设心理学课程,并不断完善心理学教学改革,从心理学教育教学的现状来看,教育教学的多样化是必然趋势,在多样化改革的背景下,高校心理学教学应认清形势,认准多样化改革的方向,实现高校心理学教育教学的多样化发展。
1 高校心理学教育教学面临的困境
第一教学方式滞后,目前大部分的高校开设了心理学专业课程,但多数高校将心理学课程作为专业课程进行教学,主要针对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进行教研工作,而对于非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则作为辅助教学项目,而非学校重点开展的教学内容。比如制药类学院、体育类学院,将心理学与制药、体育相关的课程作为主要的课程,将上述科目作为必修课,将心理学等科目作为选修课,这就可能导致教师和学生不重视该项课程,且多数高校心理学教育教学方式落后,教授内容时采用和传统讲授法,很少结合运用信息化和多媒体化的教学方式,多数教师也是按照教材宣讲,教学缺乏新意,无法发挥心理学对学生健康的促进作用。
第二重理论知识、轻实践能力,大多数高校将心理学设置为选修课程,这一放门面显示了高校对心理学的认可,但由于开展时间较短,缺乏经验,更缺乏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教学中,教师将教学内容放在理论知识方面,忽略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很难学以致用。另外,心理学理论知识与学生的职业发展之间存在有效的链接,学生很难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第三忽略细节问题,在素质教育推进的背景下,我国各高校的心理学教学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发现,心理学教学时应注重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够掌握到必要的知识,在完成教学任务时,教师应科学定位自身角色,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形成良性互动,心理学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教师全面把握教学资源,配合教学需要,合理安排教学工作。
第四教学深度不够,高校心理学教学中,《实验心理学》侧重对学生思维逻辑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只有教师多花心思,才能教学好这门课程。但实际教学中,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学生理解困难,学习积极性很容易受到打击。
2 高校开展心理学教育教学的重要意义
第一心理学教育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降低学生的犯罪率和犯错率。近年来,高校扩招,学生数量持续增多,师生供需关系不平衡。师资缺口导致高校教育呈现出滞后性,教师无暇照顾学生的情绪,未营造出适合心理学教育教学的环境,此外高校侧重对学生进行专业素养和技能训练,与心理和法治有关的内容设置为选修课程,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学生心理脆弱,法律意识淡薄,在长期不良情绪的影响下,很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高校开展心理学教育教学工作,在心理学教师的教导下,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避免不良风气、个人性格缺陷的影响,成为一个身心健全的人。近年来,我国高校生走上犯罪道路的情况时有发生,已经成为社会性问题,开展心理学教育教学工作,缓解不良情绪的影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减少高校学生犯罪,避免学生犯错的有效途径。
第二加强心理教育对高校大学生具有重要意,尽管高校学生年龄超过十八周岁,已经是成人,但受我国教育环境的影响,学生在独立性差,心理抗压能力更差,一旦面对无法解决的难题,就可能在心理形成心理压力,高校开设心理学课程,设立心理咨询室,不仅能够缓解不良情绪对学生的影响,还能够将灾祸扼杀在摇篮里。随着高校学生的交替,不同时代的学生行为和思想差别较大,高校心理学教育教学应以当期学生的特征和发展规律为基础,有针对性的制定教育教学方案以,优化教学思想,当高校心理学教师全面而妊娠的了解了学生的思想、行为、和观念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去重视、去认可,从而帮助学生健全人格,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更好的面对学习、生活和工作,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
3 高校心理学教育教学多样化发展探究
第一,创设多样化的教育教学平台,不同高校心理学的教学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这就要求高校在进行心理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具有针对性和计划性,具体来说,首先,高校在进行心理学教学时,教学内容应与学生的实际状况和需求相符,并成立多样化的教育教学平台;其次高校应选择多样化的教育教学场所,成立心理咨询室,为学生搭建心理帮助的场所,在心理学教师的帮助和引导下,制定心理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根据调查结果选择教学场所,对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疏导;最后利用网络化和信息化的教学技术,丰富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放松自己,及时宣泄不良的情绪、和心理压力,确保学生学习和生活状态最佳。
第二,将心理学从选修课改变为必修课,我国高校大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高校的心理学课程设置也存在的一定的问题,在上述背景下,心理学很难发挥其优势,为充分发挥心理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应将心理学从选修课的状态改变成必修课程,不仅兼顾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更应该照顾到非心理学专业的其他学生,实现对全校学生的心理梳理与辅导。尤其是现在的高校学生,很少会自发自觉的认识到自身所存在的心理问题,因此选修心理学课程的学生也相对较少。基于此,建议高校将心理学课程作为全校学生的必修课程,提高师生对心理学课程的重视程度,并结合高校实际以及学生的实际需求等诸多因素,选择针对性强的教学内容,并延长教学课时,使全校学生全面掌握心理知识和相应技能,提高学生的自我约束与管理能力,强化提升心理实践能力。
第三,丰富高校心理学教育教学内容,近年来,高学历犯罪的情况越来越多,而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高学历人员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造成的,这就要求当代的高校心理学教师应结合学生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现状,丰富教学内容,提出较强的教育教学对策,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的改变,逐一改进和优化教学内容,不断创新和改进教学目标,并确保所有学生都参与,切实实现心理学的教育功能,并将心理学的精髓和内涵应用到学习、工作和生活中。
第四,重视完善基础教学,要想实现多样化教学模式,那么前提便是重视基础教学,没有基础,多样化便只能是空谈。当前许多高校,虽然普遍开设了心理学课程,但教育效果不如人意,仅依靠心理学教学是不够的,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自身的经验和学生的而展开讲解,使学生全面的掌握和应用心理学。对于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教师需完善学生的基础知识框架,为专业课学习打下基础,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多角度使学生掌握更为丰富的基础知识,并强化学生的理解和吸,教师可将课堂划分为理论部分、实践部分和实验部分等几个模块,采用多样化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第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为完善高校心理学教育教学体系,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案来实施教学工作。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案来完成心理学教育,引导学生形成心理学思维,在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应用中,教师需掌握如下几个原则:首先适合学生,学生是主体,无论何种教学方法,都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依据学生素质需求来确定教学方案,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其次教学全面,教学应包括教学内容和考核等多个方面,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提高教学活动的效果。再次教学要实用,教师应以实用为目的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第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心理学不应单纯的设置为一门理论学科,要想构建多样化教学模式,教师就必须加强教学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心理学教育教学的效果。首先教师要设置多样化的教学体系,抓住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核心。心理学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逻辑性,学生不仅要掌握基础知识,还应在基础知识的框架下构建心理学知识体系,并达到熟练应用的效果。其次实现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串联,学生自主的探寻不同课程的异同点,将这些知识融合到一起,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再次多样化教学模式还要求教师应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心理学的效果。
经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了解到我国高校心理学所存在的问题,但也认识到高校进行心理学教育教学的重要意义,既然高校必须将心理学教育教学工作开展下去,高校就应顺应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实现心理学教育教学的多样化发展,转变心理学教育教学理念,改善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健全心理学教育教学体系,推动心理学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满足教育的需求,帮助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优秀人才,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单位:牡丹江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