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存在的问题及改变策略

  • 来源:新玉文艺
  • 关键字:教学语言,问题,改变策略
  • 发布时间:2022-06-19 20:44

  摘 要:中高考存在升学的压力,使语文课堂很难超越原有的教学模式。语文教师的本质就是学习语言,而学习语言需要一定的时间模仿、积累和感悟,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对于学生学习语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本文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存在的问题及改变策略方面提出几点建议。

  不少语文课看起来热热闹闹,其实在一片和谐民主之下,是学生走出课堂时的空白与茫然。学生对语文课提不起兴趣,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转变。虽然也已经有不少学校及教师对于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研究,但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仍然停留在传统语文教学的框架中。

  一、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话语权的滥用。话语权即说话的权利,是一个人能独立的表达自己的个性、思想和愿望以及对外界事物褒贬臧否的权利。蔡伟在《新语文教学研究》中谈到:“从意识形态方面来讲,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一种话语的关系,人类的一. 切知识获得要通过话语。而从心里层面讲,话语权是一个人生自我满足、自我解脱、自我价值实现、自我释放的途径,拥有了话语权就等于拥有了主宰权、决定权。”那么在教育界,教师就是话语权的持有者,每一位老师都有权利评说哪个学生好哪个学生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一种痼疾。

  (二)课堂教学话语的缺失。教师课堂教学话语的缺失是在很多教师在执教很多年以后,在长期的应试教育理念,教师长期对着参考资料和教师用书一起应对考试,造成教师没有了自己的思想,没有了自己独特的个性以及教学风格。他们认为交给学生中考高考的知识点让自己的学生考入自己理想的学校就是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有的老师曾说过毕业那么多年来自己就没有看过一本关于文学类的书,只是一味的研究考试应对的参考书。

  二、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问题的改变策略

  (一)教师综合文化素养的提高

  1、语文教师加强对文本的解读。针对语文教师对于语文教材的解读不到位问题,首先语文教师应在顺应新课改的前提下加强对当下语文改革内容的研读,加强对教材的分析与理解。作为手里的参考资料要理性看待,它是教材的辅助资料,只有深层把握了教材文本才能从参考资料里挖掘更丰富的知识讲授给同学们。

  2、课堂教学中对多媒体的合理应用。中学生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锤炼需要教师加强对文本的解读,语言的规范,也需要对多媒体清楚的认识。多媒体的应用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它对教育教学有了很重要的帮助,但是做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还是需要合理利用多媒体,做到资源优化。多媒体其实就像教师备课的参考资料一样,它不可或缺但要理性看待。

  3、教师文化素养的提升。作为中学语文教师要明白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首先要具有专业的文化素养。也即是教师对要教的这门课的专业知识要扎实。首先最基本的是要具有流利的普通话,把自己上课要讲的内容要表述出来; 其次是要具有一手漂亮的字体,无论是板书还是书面字都需要首先征服大家的眼睛; 最后一定要有扎实的汉语言文化知识,面对古今中外的名著能应对自如。这就关系上面提到的教师对文本的把握和理解,需要教师多阅读,多思考,这是最基本的语文教师的文化素养的要求。另外对于综合文化素养的要求更需要重视,不能是“茶壶里煮饺子”,满腹经纶就是倒不出来也是不能称为一- 名优秀教师。它还需要语文教师具备复合式的知识体系。因为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是融哲学、经济学、心理学、甚至关于饮食、医用、服饰、建筑等多种文化为一体的文学。

  (二)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原则

  1、情感性和思想性相结合。文学文本大都是情感性和思想性相互交融、相互渗透,其中语文课的一大任务就是去挖掘作品的思想感情并明确其思想意义,让学生得到美的感染。语文教师就是要以这一教学理念为中心,反复阅读作品、思考并锤炼教学语言,充满感情的朗读作品并且带有感情的分析作品,用激情洋溢的话语导入新的一课,把自己感情融入到作品中去,能为之深深的感染着学子,使师生之间产生共鸣,并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无论是总结还是概括,只有那充满感情的语言才能让学生留恋往返。感情与思想相融合的语言是具备个性和色彩的,充满活力和灵性的,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2、激励性与启发性相结合。语言具有一- 种神圣的力量,美的语言可以让人有沐浴春风的感觉,当然语言的美离不开言辞的诚恳、热情和赋予激励性。作为教师的语言的感情色彩,来源与多年来对知识的追求,自己对于客观世界及主观思想的诉求,也同样来源于教师对自己事业的追求。在课堂上并不是每位教师的讲课方式都是追求一样的, 也不是每位教师都是充满激情的,也不是每位教师的声音都是抑扬顿挫的,但是一位好的教师一定是用自己的热情和真心激励和感染着他的学生的,他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一种信念在自己的心里萌发,这种力量就是激励性教学语言不可缺少的部分。同样启发性语言对于激发学生思考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用丰富的语言修养使作品和学生之间架起一道桥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想象去分析作品,并从作品中来建立自己的价值观,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想象。但是只有激励与启发相结合,才能让学生保持学习语文的热情。

  3、知识性与形象性相结合。语文教师的基本任务是语文知识的丰富性。教师能否给学生传授知识仍然是检验一堂课好坏的重要指标。课堂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场合,它主要渗透着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对教学目的的引导,因此教学语言就必须具有高度的知识性和丰富性。学生在每- 堂课都吸收新的知识,日积月累也促进者教师自身素质和修养的提高,使教师能深入理解和钻研自己得到专业知识。很多时候知识的传授是比较枯燥的,所以这就需要教师运用大量的形象性语言来表达所要传授的知识,利用自身的语言,也可以利用多媒体的结合,也可以和同学们的互动是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或物像化,使整个课堂既充满知识性又充满形象性,增强知识传授的直观性,这样的语文课堂就会让学生学在其中也乐在其中了。

  4、生活性与浪漫性相结合。语文在所有科目中是最有诗情画意也是最充满浪漫性的。因为有那么多的作家写出那么多浪漫的作品,如果- - 位语文教师没有一份浪漫的情怀来解读一优美的文学作品,那么这位语文老师就是对这部作品的亵渎。语文课堂本来就是充满天真、浪漫,又有高远阔达的情怀。

  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是学生学习母语的规范,是语文学科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现在很多语文课堂语文味道的缺失,正是语言知识淡化的结局。教师文学素养的缺失,造成语文课堂的淡化。因此,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不仅要传达完整准确的知识,还应对学生起着感染和熏陶的作用。随着新形势下的教育改革趋势,国家对于母语和英语的要求又做出了新的调整,加强对母语的重视,这就更要求未来的语文教师对于教学语言艺术的锤炼。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能力的提高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袁海福《语文教学语言与语文教育》,《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04 年1 第4 期,第36 页

  [2]  张凤刚《教学语言艺术遮谈》,《黄淮学刊》 ( 社会科学版)1992 年第1 期,第107 页

  [3]  唐婉秋《浅谈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语文教学研究2006 年第5 期,第93 页

  作者简介:李华珍(198509-),女,汉,重庆荣昌人,大学本科,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重庆市荣昌区荣昌中学语文教师。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