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略
- 来源:教学与研究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核心素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2-07-25 16:32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核心素养的培育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实施教育改革之前,语文教育的模式相对保守,其教育改革缺乏推动力。实施新课程改革之后,小学语文教学呈现出了新的形势。无论是在基础知识还是在阅读教学上,都体现出了鲜明的价值导向,成为了语文教学的重要基础。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该以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为重点,创新教育方法和教学理念,确保小学生语文教育水平逐步提高。本文基于核心素养的发展导向,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展开探究,结合其教学特点、存在问题及教学方法进行分析,供大家借鉴参考。
核心素养指的是一种以培育学生学习能力为核心的综合性素养。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构建”“思维发展”“审美鉴赏”“文化传承”四个方面,通过对学生语文知识的多方树立,有利于引导学生掌握深厚的文学素养,探究其发展规律,形成深厚的文学经验,强化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写作和交流的能力。
一、核心素养导向中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特点
(1)积累性
阅读教学的实施本身就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整合的过程。为了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教学能力,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语文知识量的积累。同时,加速对不同形式内容和教育载体的有效转化,借助多样化教育举措,从文学知识、口语表达、写作思维、学习素养等方面,帮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获得更多的新知识和新内容。
(2)内化性
通过强化语文阅读教学的教育驱动,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深化对阅读知识的理解。尤其是围绕内化性原则,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延伸多种学习策略。对理论的知识进行渗透和吸收,逐步将其内化成为学生所需的学习能力,并能帮助他们在新的学习情境中达到灵活运用。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性能增强,帮助学生在整合知识的同时,形成新的认识和能力。
(3)发散性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阅读教学中,受学生自身性格、学习方式的不同,所具备的发散性思维也并不相同。因此,学生会在阅读课程中收获不同的知识要点,使一个问题能够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进一步提升思维特色,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二、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鲜明的教学目标
近些年来,虽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工作者对阅读教学给予了深刻的培养,但是在具体的实施上,普遍存在缺乏教学目标等问题。而形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语文教师对于学生阅读思维的培育存在忽视,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尤其是在教学计划的设置上,不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导致教学进程滞缓、教育成效不足。
(2)学生主体地位存在缺失
众所周知,核心素质的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然而在具体的推进过程中,部分教师为了追赶教学进度,往往采取了“大水漫灌”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独立思考的空间,对于阅读教学效果产生忽视,更难以培育学生的思维能力,导致语文教育的推进方式较为保守。
(3)阅读教学持久性不足
在小学教育课堂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词汇、语言,将教材作为强化学生阅读教育的主要素材。但是,仅仅凭借教材作为阅读蓝本,不但不能让学生掌握相应的语言,而且会让他们产生乏味、枯燥之感。导致阅读教育的持久性不足,其影响力也有待全面提升。
三、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1)明确教学目标,培育学生语文核心能力
语文作为一种语言类的学科,是其他学科的发展基础。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感性认识的积累,才能够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发展成效。因此,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不同的学习目标,然后制定有针对性的学习计划。特别是在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重点阶段,教师要对语文阅读教学中多个知识层面进行分解,多方面入手,真正让学生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例如在语文四年级下册《挑山工》中,为了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从中学习跳山工一心向着目标、勤恳努力、脚踏实地的精神,教师可以设定“四步走”的教学方法,来达到对阅读教学成果的提升。
第一,要预设教学目标,组织学生通过初步的熟悉和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挑山工内心的信念和决心,增强学生的意志力。
第二,教师要针对本节课程内容,设定富有情趣的导入。通过网络上下载的视频、音频等方式,提出“挑山工怎样登山”“游人怎样登山”等话题,来吸引学生的关注度,帮助他们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第三,引导学生通读课文后,了解挑山工所创造的奇迹,然后通过有感情地放声诵读,深层次挖掘描述这个职业形象的关键词。达到强化认知、延伸知识点的目的。
第四,实施阅读发散,由学生发动想象和联想,分析“挑山工”究竟代表着怎样的精神,如何能够让山民心悦诚服。从而激励学生学习挑山工的坚持和信念,通过循序渐进的课程延伸,达到对阅读教育的全面深化。
(2)注重思维发展,帮助学生积累语文综合素养
“读”“写”“听”“说”代表着语文综合素养中的阅读、写作、理解、交际等因素。而这些因素的教育实质,都是围绕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所展开的。因此教师要从多个方面入手,着力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思维和通过语言理解别人思维的能力。一方面,要以阅读素材为起因,引导学生关注行文思路,达到对学习课程的积极延伸,为小学生语言思维的形成提供帮助。另一方,要改变学生所存在的语言缺乏逻辑性各方面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利用各种语言,在朗读文章的同时,品味作品、感受语言,在语文知识的积累下塑造扎实的文学素养。
例如,在四年级下册《海上日出》中,为了让学生充分掌握本课程中的生字,正确读写“一刹那”“范围”等词语,能够在默读、有感情朗读的过程中,带着探索之心去剖析问题,教师要结合本文的语言特色,引导学生运用猜想、质疑、预测等方式,形成科学的阅读思维,树立良好的学习习惯。
首先,要引导学生对文章素材进行积极的理解,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领会作者追求光明的精神,培育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其次,要帮助学生争取认识细节,领学学习的方法。通过设置提问,让学生加强对不同日出景象的语言描述。再次,组织学生深入探究,品读语言,针对其中的“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纵地使劲儿向上升”等语句,来感受作品的风格。最后,阅读目录制定计划,由《海上日出》延伸其他相似的散文文章,增进语文教学的导向性,提高阅读的深度和广度。
(3)提升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素养
语文作为一门有着显著综合性和实践性的学科,它不仅仅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更对学生的识字基础、交际能力、学习思维的培养至关重要。在满足学生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的过程中,对于学生学习知识及产生的感情起到积极作用。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实施后,教育部门围绕语文教育中核心素养和阅读教学的教学特点进行了全面的渗透。这一背景要求小学阅读课程的开展,必须要围绕学生的文学审美素养为根本,从多个方面入手,培育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要帮助学生提高对图书阅读的兴趣,在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上积极延伸,引领学生提升语文课程价值,改进思维。
例如,在四年级下册《海的女儿》课程中,为了让学生对阅读具备更多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合作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积极搜集和安徒生相关的更多作品知识。然后将其作为一项小组研究成果,由每组形成“阅读手抄板”的方式,针对好词、好句,进行摘录和抄写。对《丑小鸭》《皇帝的新装》等作品进行发散。使学生在相互接受、相互学习中,体会童话世界中不同的人物、动物形象,使学生能够具备更强的文字素养。
四、总结
综上所述,受传统教育方法的局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围绕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积极导向,教师要通过开放式的教学举措,达到对学生语文教学素质的全面培养。为了让小学生能够具备更多的知识和眼界,教师应该从多个方面入手,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形式,强化对阅读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尤其是在具体的学习情况上,要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从多个方面,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和趣味性。
参考文献:
[1]马向莉.核心素养语境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思维转向[J].学周刊,2020(11):105—106.
[2]汤雨鑫.于敏章.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20(9):107—109.
[3]于雅秋.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