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 来源:四川省情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城乡收入,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3-01-13 12:15
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重点是要让农民富起来,难点在于如何让农民持续增收。客观认识当前四川农业农村发展现状,有利于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农业农村在长期发展中站上了历史“新起点”
近年来,四川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不断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脱贫群众生活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2021 年,全省脱贫户家庭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达到11073 元,是2013 年的4.04 倍。136 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易地扶贫搬迁,217.7 万贫困群众通过改造农村危房住上了安心房,165 万贫困群众纳入农村低保兜底保障,136 万贫困患者得到救治,特殊困难儿童和贫困残疾人全部享受社会保障。309.3 万贫困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和510 万贫困人口供电质量不达标问题全面解决。
农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2021 年,全省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5661.9 亿元、位居全国第2,粮油、生猪等主要农产品产量位居全国前列,农业大省金字招牌持续擦亮。
农民生活品质显著提高。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11 年高于城镇居民和全国平均水平,由2012 年的7432 元增加到2021 年的17575 元,增长了136.5%。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由2015 年的9250.6元增加至2021 年的16444 元、增长77.7%。
城乡融合发展态势良好。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顺利实施,初步形成由超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和小城镇构成的城镇体系,县城发展短板弱项得到有效改善,县城对乡村的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四川省“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显示,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稳步推进,截至2021 年7 月,耕地流转率达40.5%。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硬骨头”
从人均可支配收入看,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的差距仍然较大。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呈缩小趋势但仍处于高位区间。城乡居民收入倍差虽然由2012 年的2.72 下降到2021 年的2.36,十年间下降了0.36,但在全国属于较高水平, 2021 年排全国第16 位, 比浙江高0.4。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距仍在不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距从2010 年的10347 元扩大到2021 年的23869 元,扩大了1.3 倍,且有继续扩大的趋势。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呈现乏力态势。2015 年后,四川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超过城镇居民的幅度减少到1 个百分点左右且在不断收窄,2018 年后在全省加大脱贫攻坚力度、对农业农村投入持续增加的情况下,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超过城镇居民的幅度再次扩大,但随着部分政策的逐步退出,农村居民收入增速继续领先城镇居民将面临较大压力。
从农村居民内部看,不同群体间收入差距显著。不同群体收入差距较大且仍未得到遏制。2020 年,全省80% 的农村居民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低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23.2%,全省农民高收入户收入是低收入户的5.5 倍,差距明显。农村低收入人群绝对收入水平仍然不高。2020 年,全省农村居民低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6151 元,相当于全国农村居民平均收入水平的36%。
从区域对比看,不同地区农村差距明显。四川农村居民收入与发达地区有较大差距。农民收入增幅绝对值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排在20 位左右,在西部地区低于内蒙古和重庆、排第3 位。2021 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浙江的49.8%。全省各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明显。2021 年成都平原经济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川西北生态示范区的1.6 倍,成都是甘孜的1.9 倍,龙泉驿是美姑的3.1 倍。丘陵地区、盆周山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等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在人居环境、基础设施等方面均落后于省内其他地区的农村。
多措并举缩小收入差距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坚持“谁种粮、补贴谁”导向,提高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覆盖面,优化农资价格调控机制,让农民种粮能获利、多得利;加快推进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培育发展,不断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提升农民的经营性收入水平;构建特色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机制,提高保险服务质量,规范灾损认定标准和程序,简化保险理赔手续,保障种粮农民获得稳定收入。
强化就业帮扶和社会保障兜底,提高农村低收入群体收入。依托发展产业、促进就业、提供保障等方式,抓实抓好重点群体持续稳定增收工作;构建专业化、持续性的农民培训体系,实现由“体力型”市场需求向“智力型”“技能型”“管理型”的真正转变。健全完善农村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残疾人和留守困境儿童等保障措施,确保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全覆盖、无遗漏。
完善“先富带后富”区域帮扶机制,缩小农村地区间差距。充分考虑地理位置、产业特色、人口规模等因素,探索镇村联动、跨村联合、抱团发展模式,实现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不断提升乡村发展内生动力;多方面持续开展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精准对接、深度合作,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优化完善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工作的工作体系,推动东西部协作结对帮扶和定点帮扶工作更加明晰、质效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