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职称”鼓舞新农人

  • 来源:四川省情
  • 关键字:“评职称”,鼓舞,新农人
  • 发布时间:2023-01-13 12:19

  “种地也需要评职称?”近日,河北石家庄两名农民获评新型职业农民初级职称, 引发广泛关注和热议。

  说到评职称,人们很容易就会想到学历、论文等“高大上”术语,并且难以与种田、喂养之类的“农活”扯上关系。但如今这一传统观念却被改变:只要在农村从事一线生产,具有一定种养殖、农产品加工、农村电商等技能,且产业达到一定规模的农民都能申报职称。许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中的专业技术骨干就成为重点参评对象。

  近十年来,有关“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话题已多次被中央文件提及。2012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 “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鼓励各地开展职业农民职称评定试点”,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强调“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如今,伴随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全国多地在探索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定的道路上破冰试水,极大激发了广大新农人

  发展农业、建设农村的干劲。尽管我国一直以农业大国著称于世,且不乏“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坊间俗语,但在许多人的观念中,务农常常与“低端”划等号,无论是你把农活干得如何出色,也难以有与之相匹配的职称和级别。农民评职称,既是一次脱胎换骨的观念转变,更是一场有板有眼、货真价实的机制创新。

  “农民助理工程师”之类的鲜红证书,既是党和政府对农民职业化的一种官方认证,也彰显出对农民专业技术水平的肯定与褒奖。让农民完成由“身份”到“职业”的华丽转型,激发了农民的自豪感、成就感与创造力,有利于促使全社会尊重农民、支持农业、建设农村的氛围更趋浓厚。尤其是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当下,有了农民职称这张名片,便更有利于“田秀才”“土专家”等农业人才的挖掘、培育和集聚,有利于吸引更多人返乡就业创业,打造乡土人才“蓄水池”。

  打破“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套路,强化技能、业绩导向,更加注重“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是农民评职称有别于其他行业的突出特点。各地参评范围多立足于粮食、果蔬、肉类加工等产业,设置有作物蔬菜类、畜禽养殖类、农产品加工类等多个专业领域。重点看“种了多少田、技术硬不硬,带动多少人就业增收”等实践情况,确保评出来的人选具有专业性、代表性、能服众。例如,吉林省日前评选出第二批乡村振兴人才高级职称获得者300 名,初、中级职称预计遴选出1700 余名,均来自农业生产一线。

  当然,除了评职称“拿本本”,还要建立更多的实际激励机制,盘活人才资源。对获取职称的农民,除给予一次性补助外,还要在贷款担保、技术服务、项目合作、产品推介、财政扶持等方面给予一定倾斜,发挥其引领、带动效应。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