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以来江苏促消费政策的得与失

  • 来源:四川省情
  • 关键字:疫情,江苏,消费
  • 发布时间:2023-01-13 12:17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未消失,对全球格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还在继续。本文对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江苏采取的促消费政策进行了总结,对政策的施策效果进行了评估,分析了政策存在的不足,供读者参考。

  疫情之下江苏促消费的三类政策

  江苏的促消费政策总体可分为长效稳健型、鼓励刺激型和假日保障型。

  长效稳健型促消费政策以“长效稳健”为主,一方面解决居民消费的根本——收入问题,另一方面保持部分有效政策的延续性,将政策时限延长。例如,扩大各类保障的覆盖面,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延长相关优惠政策时间,落实减租减税政策等。

  鼓励刺激型促消费政策主要通过一些“鼓励刺激”的手段来提升全社会的消费欲望。例如,大力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拓宽居民线上消费渠道,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企业推出消费券、购物券,开展各类促消费活动等。

  假日保障型促消费政策既要保证居民在节假日期间能够获得良好的消费体验,也要在人流量激增的时期做好疫情防控的“假日保障”。例如,节日文旅场所普遍实行“预约、限流、错峰”措施,倡导“就地过年”并给予消费补贴等。

  促消费政策效果明显

  长效稳健型政策成效在宏观数据中得以体现长效稳健型的相关政策往往很难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但长期来看,这些政策的效果都在宏观数据中得到了体现。

  居民人均消费稳步回升。2021 年,全省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1451 元,同比增长19.9%,两年平均增长8.5%。横向比较来看,江苏居民人均消费增速快于浙江2.7 个百分点,快于广东9.0 个百分点。

  消费规模继续扩大。2021 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4.2 万亿,达42702.6 亿元,比上年增长15.1%,两年平均增长6.4%

  消费倾向明显提高。2021 年,全省全体居民消费倾向66.2%,比2020 年提高5.8 个百分点,比2019 年提高1.7 个百分点。

  新兴消费规模快速壮大。2021 年,全省限额以上单位中智能手机、智能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25.9%、35.2%。以网络购物、“无接触配送”为代表的线上消费快速成长,全年限额以上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26.9%。

  鼓励刺激型政策“杠杆效应”明显

  有效提振居民消费信心,增强居民消费意愿。通过发放消费券释放出官方鼓励消费的信号,在稳定居民对于经济和收入的预期、刺激居民消费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以2020 年3-5 月南京首次发放消费券为例,从三轮消费券申请人数变化来看,总申请人数稳步上升,第一轮至第三轮申请人数分别为167 万、190.6 万和202.6 万。

  有效发挥“杠杆效应”,显著提升商家销售。无锡启动2022 年“太湖购物节”夏日消费季,推出惠民消费券。从消费券效果来看,第三轮惠民消费券已实际发放1729 万元,累计拉动消费3.85 亿元,杠杆率为22.3 倍。扬州2021 年12 月进行了首批500 万元的商超、餐饮消费券发放,截至2022 年1 月3 日24 时,参与活动的128户商家7 天(2021 年12 月28 日-2022 年1 月3 日) 实现销售额9754.33万元,较活动前一周增长71%。

  假日保障型政策促进旅游新形态崛起

  国庆长假期间促消费政策成效明显。经测算,2021年国庆期间江苏接待游客总人数3896.6 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24.3 亿元,按可比口径分别恢复到上年同期的95.5%、94.6%。受疫情影响,2022 年国庆期间跨省游客数量有所下降,但省内近郊游、乡村游、自驾游等热度较高。

  五一假期,促消费政策再显成效。2021 年“五一”期间,全省接待游客总量达3537.57 万人次,按可比口径较2019 年增长11.1%,较上年增长154.2%;实现旅游总收入301.13 亿元,按可比口径较2019 年增长12%,较上年增长160.7%。

  2022 年“五一”假期,全省纳入智慧文旅平台监测的景区和乡村旅游点共接待游客845.2 万人次,全省旅游消费总额40.7 亿元,乡村旅游热度持续走高,露营成为热门的度假方式。

  促消费政策仍有落地不实、效果不彰等问题

  为了解企业对相关政策的看法和建议,江苏省统计局针对部分企业和居民开展了走访调研。调研反映:相关政策已初步显效, 但在施策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

  部分政策落实不到位

  一是部分政策享受优惠有限制、门槛过高、申请流程繁琐。苏州某企业表示,公司申报技改项目补贴通常年初开始,10-11 月专家组来企业评审,待审批通过后,次年初资金才能到位。

  二是政策宣传解读力度不够。企业在研究政策过程中往往不能吃透政策本意。某酒店反映,部分政策宣传不到位,企业不能第一时间享受到优惠便利,同时缺少专业的解读,企业对惠企政策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把握,影响企业享受惠企政策。

  部分政策施策针对性不强

  一是对特定行业的针对性不足。南京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反映,当前政策的覆盖面广,但对特定行业的针对性不够,尤其是新兴行业的需求往往难以及时得到满足。

  二是直接针对老百姓的政策少。各项政策以解决企业的后顾之忧为首,这些政策落地后能够切实解决企业遇到的不少困难,但难以落实到最终的劳动报酬分配上。

  部分政策未达到预期效果

  一是消费券政策未能实现全民覆盖,影响力局限于短期。从消费券的主要消费群体来看,中低收入阶层的人去抢消费券概率更大一些。中低收入群体对各类非必要性消费的弹性最大、价格最敏感。因此,针对全民普发的消费券实际上是覆盖面有偏差的政策,各类餐饮和文体消费受益有限。

  长期来看,消费券政策的影响力也微乎其微。随着时间的推移,消费券政策效果迅速减弱,居民消费没有出现明显的长期刺激效果。

  二是政策未能充分调动居民消费意愿。一方面,刚性消费持续遏制消费升级。多数居民反映,目前住房支出、教育支出、医疗支出对家庭其他消费挤占明显。另一方面,预防性储备动机限制消费水平提升。在疫情冲击下,居民普遍对未来收入持谨慎态度,因此就会相应地增加预防性储蓄来应对失业、生病等突发情况,减少了消费金额。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