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是我国今后较长一个时期的基本国情,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为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十四五”规划也对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进行了重要部署,强调要“制定人口长期发展战略”“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人口老龄化是迫在眉睫的重大问题。国家卫生健康委明确表示,我国总人口增速明显放缓,预计“十四五” 期间我国人口将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2035 年前后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联合国发布的《世界人口展望 2022》预测,2023 年印度将超越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到2050 年全球新增人口中超过一半将集中在印度、尼日利亚等8 个南亚和非洲国家。相比之下,中国适龄劳动人口的数量在十年前已经达到顶峰,人口结构的变化,将对我国的政治和经济影响力形成重大挑战。理论上,人口老龄化会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掣肘经济发展。在供给侧,劳动力供给短缺和劳动力成本上升,会大幅削弱企业竞争力。这也是近年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逐渐外迁的重要原因之一。在需求侧,人口老龄化冲击养老保障体系可持续性,导致消费不足和储蓄过度,而社会总需求不足带来低投资、低利率、低增长和低通胀,导致“长期性停滞”现象。有学者指出,日本长期的缓慢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人口萎缩,与之类似,我国也已进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阶段。但是,继续保持5% 或以上的经济增长率,关系到中国经济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并达成“到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整体看,不同于发达国家,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未富先老、速度快和超大规模老年人口等特征,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挑战也更加严峻。那么,如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经济长期均衡发展呢?笔者认为至少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发力。
首先,加快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切实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高昂的生育、养育、教育成本,托幼机构不足、多孩无人照料等公共服务供给不足问题,女性生育后的工作压力和劳动保障体系不完善,都是导致低生育率的直接原因。因此,可以探索向二孩或多胎家庭提供住房补贴,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增加公立幼儿园和托育服务供给,降低生育养育成本,提高家庭生育意愿和养育子女的能力。
其次,大力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一方面,让居民医疗和养老回归基本公共服务性质,引导老年人根据自身情况,积极参与家庭、社区和社会发展,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消除就业市场上的年龄歧视,提高有能力、有意愿工作的老年人的实际劳动参与率。另一方面,加快健全包括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增强养老保障制度可持续性。
最后,加快构建适应新人口结构的产业体系。加快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利用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替代掉高强度、高重复的劳动密集型工作,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不足问题。老龄化速度较快的日本、德国和韩国,也是采用工业机器人最前沿的国家:韩国每千名工人拥有20.1 台工业机器人,德国为17.0 台,日本为14.2 台。通过改革现有的税收制度,数字化转型可以为养老金和转岗培训费提供支撑。比如,鼓励企业推进数字化和自动化转型,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但让获得自动化红利的企业承担相应的税收,然后政府再将这些税收分配给被机器替代的群体。数字化转型也可以推进居家工作,让条件允许人群可以在照料孩子的同时,继续就业、获得收入。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