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川果”变身“国际金果果”

  • 来源:四川省情
  • 关键字:川果,数据,平台
  • 发布时间:2023-10-14 11:48

  文/王沣涛

  近年来,四川积极转变思路,由过去单一的境内促销转变为境内外促销并重,瞄准四川水果的特色优势,为川果出口企业搭平台、拓市场,取得良好成效。数据显示,2023 年1-6 月份,四川水果出口1.86 万吨、1.94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3.9%、50.4%。

  川果出口增势好

  出口规模不断扩大

  近年来四川水果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出口数量、出口金额从2018年的0.69 万吨、0.72 亿元增长到2022 年的4.81 万吨、5.62 亿元,分别增长6 倍、6.8 倍。

  产品结构丰富多样

  四川盛产柠檬、芒果、猕猴桃、苹果、石榴、葡萄等果品,不仅产区分布广泛,而且果品品质优良,出口的水果有20 多种,其中柠檬、柑橘、葡萄位列出口量前3 位。2018 年1月—2023 年6 月,四川柠檬、柑橘、葡萄出口量分别为3.08 万吨、2.48万吨、1.12 万吨,分别占水果出口总量的25%、20.15%、9.08%。

  亚洲市场占比较大

  四川水果出口亚洲、欧洲、南美洲、北美洲和大洋洲等五大洲,其中亚洲市场占比大。2018 年1 月—2023 年6 月,四川水果对亚洲市场出口9.34 亿元, 占水果出口总额73%;对欧洲市场出口1.86 亿元,占比14.53%;对北美洲出口1.55亿元,占比12.16%;对大洋洲出口0.03 亿元,占比0.2%。同期,四川水果对东盟出口6.78 亿元, 占比52.99%;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出口8.13亿元,占比63.57%。

  川果出口的三处瓶颈

  产业单一化,缺乏产业链条的深层次挖掘

  目前四川水果产业主要以鲜果出口为主,大多为简单的产品粗加工,生产模式较单一,由于缺乏水果的高度精细化种植与采后标准化管理,长此以往无法满足国际市场消费需求,产品附加值也较低。需要延伸产业链条,发展产品形式更丰富的水果精深加工。

  品牌意识淡薄,缺乏优质高效的国际营销体系

  四川水果产业以独立生产、分散销售、单兵作业的生产销售为主体,果业出口大多为“借船出海”,自营出口比例低,缺乏集成化的出口营销体系、专业化的服务体系。川果品牌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还不高。

  产品质量参差,尚未形成统一的质量标准

  由于四川地形、气候条件差异,水果在储存、加工中的损耗加大,且缺乏统一的产品质量执行标准,水果质量参差不齐。如何利用统一的产品生产标准,整合储存、运输、加工资源提升水果产品的质量尤为重要。

  聚焦三大重点做强川果出口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推动集聚集群发展

  一是加大资金扶持。对水果出口企业和出口知名品牌在外贸环节上进行财政补贴,在农业产业发展切块资金中给予水果产业重点支持,扩大水果病虫灾害保险覆盖,提高产业抗风险能力。二是加大产业支持。把出口水果基地注册备案与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创建工作结合起来,打破行政地域限制,统筹协调、科学布局、优势互补,构建跨市、跨县的产业集中发展区,打造农业产业集群。三是强化技术支持。及时掌握和收集国外检验检疫信息,指导出口企业根据SPS 协议实施动态调整。加强植物疫病疫情监测预警,摸清影响四川果业的有害生物危害、分布和定殖情况,为防控植物疫病提供科学依据。充实果品技术服务力量,加强对农药、化肥、保鲜剂等化学品使用的监管。

  提升质量管理水平,提高四川果品质量

  在农产品加工发展上,要支持以分选、清洗、包装等为重点的采后商品化处理发展。持续推进预冷、保鲜、仓储、冷链运输等为重点的冷链物流体系建设。鼓励企业通过自建或与农户、合作社联建等形式,形成稳定的、专用的加工原料基地。推动水果产区基地化、出口注册果园标准化建设,引导水果出口企业开展质量体系与产品安全的认证,建立健全与国际接轨的果品质量管理体系。

  做强川果品牌,构建国际营销体系

  通过以进博会、西博会为代表的展会等,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贸易合作。发展市场采购、跨境电商等新兴贸易方式支持川果“走出去”。引导标准化程度高、规模大的出口龙头企业提高自主品牌意识,保护和强化川果地理标志,支持龙头企业在国外建立完善的销售网络, 积极拓展国外高端水果市场。引导企业利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 政策实施深耕东南亚市场,充分享受关税减让、原产地区域累积规则带来的政策红利。

  (作者单位:成都海关)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