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四川县域经济:发展态势稳步向好

  • 来源:四川省情
  • 关键字:经济,发展,态势
  • 发布时间:2023-10-14 12:00

  文/谢林龙强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环境,四川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加快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上半年全省县域经济增速持续回升,呈现稳步向好发展态势。

  底部经济持续壮大

  经济规模不断壮大

  上半年,全省183 个县(市、区) 中,经济总量超百亿元的有86 个,比上年增加3 个,占47%;超过200亿元的有43 个,比上年增加4 个;新增新都区跨入500亿元以上区间,超过500 亿元的县区达到11 个,其中武侯区超过1000 亿元,领跑全省。

  经济增速持续回升

  上半年,178 个县(市、区) 经济实现增长,比一季度增加38 个,其中75 个经济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巴塘县、雅江县、金阳县等7 个县(市、区) 实现两位数增长。117 个县(市、区)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增长,比一季度增加25 个。110 个县(市、区)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增长,175 个县(市、区)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增长。

  强区强县培育成效显著

  在2023 年赛迪中国百强区、县排行榜中,四川百强区入围13 个,数量与去年持平,与浙江并列全国第3位、居西部第1 位,其中11 个区实现升位;百强县入围7 个,比去年新增3 个,数量创历年新高,其中西昌市、简阳市连续三年上榜,彭州市、射洪市连续两年上榜,排名均有所提升,江油市、宣汉县、金堂县首次上榜。此外,2023 年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达到14 个,比去年新增4 个。

  质量效益稳步提升

  全省183 个县(市、区) 城乡居民收入均实现增长,其中,88 个县(市、区)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省;119个县(市、区)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逐年下降,79 个县(市、区)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小于全省,其中有51 个县(市、区)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低于2。162 个县(市、区)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增长,其中111个县(市、区) 增速超过10%。

  主体功能区各有特色

  城市主城区支撑引领作用突出

  上半年,城市主城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714.4 亿元,占全省比重达49.2%;同比增长6.1%、高于全省0.6 个百分点,拉动全省经济增长3 个百分点,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突出。全省11 个GDP 超500 亿元的县(市、区) 均分布在城市主城区。服务业主导优势明显,第三产业增加值8775.8 亿元,占GDP 的比重达64%、高于全省7.8 个百分点;增长7.3%、高于全省0.3 个百分点。33 个区中有22 个第三产业增加值过百亿元,12个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省。工业经济恢复向好,工业增加值增长5.2%、高于全省1.1 个百分点,增速居主体功能区首位。

  重点开发区工业化水平最高

  上半年,重点开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977.2 亿元,同比增长4.9%,比一季度提高2.6 个百分点。工业经济基础较好,工业化率、制造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分别为34.2%、29.1%,均高于全省5.2 个百分点,为四类主体功能区最高。服务业加快恢复,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4316.2 亿元,增长7.2%、高于全省0.2 个百分点,28 个县(市、区) 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省,15 个县(市、区) 第三产业增加值超过百亿元。

  农产品主产区农业生产优势明显

  上半年,农产品主产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762 亿元,同比增长5.2%,比一季度加快3.2 个百分点。农业贡献突出, 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674.5 亿元, 增长4.3%,高于全省0.3 个百分点,22 个县(市、区) 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为17.9%,比全省高10.4 个百分点。需求持续恢复, 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38.2 亿元, 增长7.4%,35 个农产品主产区有16 个县(市、区) 增速高于全省;19 个县(市、区)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于全省,其中10 个县增速实现两位数增长。

  重点生态功能区经济稳定增长

  上半年,重点生态功能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64亿元,同比增长5.2%,比一季度提高0.3 个百分点。制造业增速领先, 第二产业增加值466.8 亿元, 增长5.4%,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增长6.1%,增速居四类主体功能区首位。消费市场加快恢复,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4.3 亿元,增长9.2%、高于全省1.6 个百分点,58 个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市、区) 有34 个实现两位增长。农民收入增长较快,有50 个县(市、区)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省。

  三大问题需关注

  总体实力有待增强

  经济总量还需壮大,2023 年上半年全省县均经济总量仅为152.6 亿元,59 个县(市、区) 经济总量不足50 亿元,其中15 个经济总量不足10 亿元。强区强县竞争力不足,在2023 年赛迪顾问发布的全国百强区、县榜单中,排名前20 的四川仅占1 席(武侯区位居全国百强区第15 位);西昌市、简阳市、江油市、宣汉县、彭州市、射洪市、金堂县均居全国百强县第80 位之后,与东部地区经济强县强区比较,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地方财政收入偏低,2023 年上半年县均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仅为10.58 亿元,县均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为22.04 亿元,财政自给率仅为48.0%,其中22 个县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不到1 亿元,24 个县财政自给率不到10%。

  区域发展分化明显

  县域发展不平衡,2023 年上半年,城市主城区和重点开发区的90 个县(市、区) 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经济总量的八成以上,其中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占全省的83.1% 和83.5%,而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93 个县(市、区) GDP 占比不足全省的两成。GDP最高的武侯区是最低的稻城县的431 倍,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最高的武侯区是最低的壤塘县的1517 倍。经济恢复进程差异明显。183 个县(市、区) 中178 个GDP 实现增长,但泸县、攀枝花西区等5 个县(市、区) 经济负增长,经济增速最高的巴塘县比最低的泸县GDP 增速高出34.8 个百分点。

  恢复基础还需巩固

  城市主城区需求恢复还需加力,11 个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降幅超过两位数。重点开发区工业恢复相对滞后,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1%,低于全省1 个百分点,57 个县(市、区) 中有30 个工业增加值增速低于全省,其中有15 个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农产品主产区工业、服务业恢复步伐还需加快,工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6.3%,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进一步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强化县域经济培育,不断提升综合实力

  找准县域区位特点、比较优势和功能定位,制定针对性政策,持续开展强县强区培育,强化产业发展、科技创新、要素保障扶持,推动基础条件较好地区率先发展。积极总结全国百强区、百强县(市) 发展经验和成功做法,推动经济强县(市、区)引领带动周边毗邻地区抱团发展。

  聚焦特色优势产业,夯实经济发展基础

  城市主城区要强化城市功能、集聚高端要素,加强科技创新与技术成果转化,重点发展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重点开发区要做大做强优势产业,以产业园区建设为载体,发展地方特色产业,提升工业发展水平与发展质量。农产品主产区县域要坚持农业优先发展,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活流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县域要发挥生态资源、文旅资源等优势,侧重发展生态经济和文旅经济,为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提供支撑。同时,积极推动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开放平台服务功能向县域延伸,支持开放潜力大的县(市、区)争创自由贸易试验区。

  (作者单位:四川省统计局)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