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无人机产业大有可为

  • 来源:四川省情
  • 关键字:四川,无人机,产业
  • 发布时间:2023-10-14 12:02

  文/杜思远胡松张允玲

  近年来,需求的广泛性推动无人机产业飞速发展。无人机既是“国防利器”,也是“先进生产力工具”,还可用于学习娱乐,具有“集大成”和“一业兴、百业旺”的产业属性,更是全球新一轮科技角逐、军事竞争和产业革命的热点和焦点。

  我国无人机产业几经发展,跻身世界前列,四川产业基础雄厚,可圈可点。未来,通过持续关注和培育,无人机产业有望成为牵引全省产业发展的“牛鼻子”和“强引擎”,成为推进全省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进程的“加速器”。

  强大的国家力量为依托

  我国无人机产业历经“跟跑-并跑-领跑”三大阶段,在技术、市场占有率等方面居世界前列,从其广泛应用性、产业带动性、高速发展性和投资前景性来看,前景广阔,四川布局该产业具有前瞻性。

  技术上已经跻身世界先进之列。我国无人机产业从最初购买以色列等技术先进国家无人机,进行仿制研制开始。研制出了第一架无人机(北京5 号),随后陆续研制出长虹高空高速无人侦察机、T-6 通用型无人机、Z - 5 系列无人侦察机、ASN 系列无人机等,实现了技术上追赶,最后凭借长鹰、彩虹、翼龙(云影、风影) 等无人机产品,在技术上争得与美国、以色列并驾齐驱的局面。

  市场占有率处于全面主导地位。军贸市场方面,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 数据显示,2010—2021 年美国共出口438架无人机,我国出口372 架,以占29%的市场份额紧随其后。工业市场方面,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咨询公司(Frost&Sullivan) 数据, 2015—2019 年,我国工业级无人机市场规模占全球比例保持在50% 以上。消费市场方面,《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白皮书(2022)》数据显示,全球约有80% 的消费级无人机产自中国深圳的大疆创新。具有“多栖”应用性。无人机

  是少有的兼具国防战略武器、产业高技术装备和民众娱乐设备等属性的产业,关乎国计民生。之于军事国防,无人机产业属于战略武器,已从最早靶机“配角”演变为无所不能的“主角”,且随着技术升级与作战模式多样化,其担当的角色和使命会愈显重要。之于工业,无人机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工具,日益成为通用航空的主力军(贡献度高达80%),在工业生产和社会治理(农林植保、执法执勤、巡逻搜索、大型活动安保、社会救援救助、疫情防控等任务) 中发挥出积极作用。之于民众,无人机已成为学习工作的重要工具和美好生活的“添加剂”。

  具有“一业兴、百业旺”的带动性。一方面,我国无人机产业依托传统的航空航天与军工领域雄厚的产业基础,与5G 卫星网络通信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新技术新经济领域融合发展,是一个“集大成”的产业。另一方面,无人机作为高技术和战略性产业,已成为航空航天、5G 通信、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科技创新的重要试验田, 具有强引领和高辐射带动效应。

  具有“ 几何量级” 的增长性。2018 年,我国无人机年飞行量、经营性企业数量、注册无人机数量、驾驶员数量分别为37 万小时、1.13万家、27.1 万架、4.5 万人。2021年,这一数据上升至143.6 万小时、1.27 万家、83.2 万架和12.08 万人(2022 年达15.28 万人)。2021 年无人机行业融资金额超过百亿元人民币,融资千万元以上的无人机企业超过20 家,其中,融资过亿元的企业超过10 家。

  具有高需求的市场前景性。军需领域,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地区不稳定因素加剧,无人机作为智能化作战时代的智能装备,需求与日俱增。工业领域,根据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发布的《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白皮书(2022)》显示,2025 年全球工业无人机市场规模将超4000 亿元,届时工业级无人机市场规模占比将超过80%。

  雄厚的产业实力为基础

  四川无人机产业发轫于军工,拓展于民用,已发展成为大型高端无人机研发制造与工业级无人机的产业中心,形成先发优势,在技术、品牌、龙头企业、产值规模上已经走在全国乃至世界前列。

  研发制造资源积淀深厚。四川在飞机整机、航空发动机、航空配套产品等方面具有较明显的技术优势与产业化能力,为区域工业级无人机发展提供了技术和人才支持。成都是国家级九大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之一,是国内同时具备研发和制造飞机整机、发动机能力的四个城市之一。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成都飞机工业(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等无人机研制技术已达国际先进水平(孵化过国之重器歼10、歼20,造出了翼龙、云影、风影等蜚声世界的军用无人机),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等具备中小推力航空发动机研制能力,朗星无人机系统有限公司、四川腾盾科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朗星”“腾盾”) 等在吨位级无人机研制方面已走在全球前列, 成都纵横自动化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傲势科技有限公司、成都时代星光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纵横股份”“傲势”“时代星光”) 等企业在飞控、结构设计研究关键技术等方面优势明显。目前, 四川工业级无人机在产业产值、影响力和技术积累上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产品技术市场影响较大。军贸出口规模世界领先。中航无人机旗下翼龙系列无人机出口在全球察打一体无人机中市场占有率位居第2,出口量全国第1,是我国军贸无人机出口的主力机型,当前在国际市场占有率接近1/5。2000—2021 年间,中国、美国等军用无人机前四强国家合计出口察打一体无人机592 架,翼龙系列凭借210 架出口量,占比高达35%,占中国出口比例更是高达61%。工业级市场国内一流。四川拥有中航(成都) 无人机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成都立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无人机”“立航科技”)、纵横股份三家上市企业,数量排名全国第3。其中, 中航无人机市值超350 亿元,是全国工业无人机领域市值最高的企业;纵横股份是我国科创板“无人机第一股”,在垂直起降无人机产品中市场占有率全国第1,年产规模达3700 架。此外,腾盾双尾蝎、时代星光“战狼”系列、傲势“X”系列等无人机在测绘、能源、安防等细分市场领域占有率较高。

  军民融合示范效应明显。四川无人机产业先天军工特色鲜明,军转民应用成效显著。翼龙系列无人机除了应用于跨战区应急通信,也应用于南海飓风气象探测、祁连山人工影响天气(填补国内空白)、河南极端强降雨应急通信等气象领域。腾盾科技、纵横股份、航维智芯科技等民企取得了“民参军”资质。其中,腾盾双尾蝎无人机首次在“高海拔”地区、“无信号”区域等复杂自然环境下“实战”测试与试飞成功,充分验证了无人机平台和通信装备应急保障能力。此外,中航无人机实现了混合所有制,为全省无人机产业军民融合深化提供有益探索。

  产业生态正在加速完善。创新方面,四川已创新建设了全国唯一国家高端航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全国首个民航科技创新示范区和全国首个省级无人机产业创新中心等。试飞适航方面,获批建设了西南地区首个国家级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彭州“天空之眼试飞基地、全国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自贡基地(全国唯一管理2400 米以下空域的城市)等。产业基金方面,成立了四川航空产业发展股权投资基金等8 个航空产业基金,规模达128.5 亿元。人才方面,611 所、132 厂等拥有一批航空领域领军人才,培养了一批军工科学家出身的民企创始人,聚集了6 名院士、10 余名主要学术带头人;四川大学、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等22 所高校开设有无人机专业,为军民无人机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产业促进机构方面,成立有成都市航空航天产业联盟、无人机专委会等机构,为链主企业、配套企业、科研院所搭建了交流平台。

  产业的扬长补短为后劲

  “十四五”是无人机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奠基阶段,无人机应用加速拓展,无人机产业发展迅猛,有发展基础的省份纷纷迎着机遇抢滩布局无人机产业,加快实现产值规模化、配套本地化。四川作为产业优势省份,应扬长补短,乘势而上,加速发展无人机产业。

  凝聚发展共识,营造全省无人机产业发展氛围。顶层把脉,深化《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决定》确立的将无人机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位,出台四川无人机产业发展专项规划,进一步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和路径,支持成都、自贡等打造千亿级无人机产业集群。加大宣传,不断提升产业的“显示度”,争取全球性、全国性无人机产业大会来川召开,以提升产业的影响力。

  优化空间布局, 构建“ 一核、两翼、多基地”新格局。整合空间资源,统筹协调无人机产业功能和空间布局,形成“一核、两翼、多极”功能空间布局。“一核”凸显成都无人机产业发展核心,重点发展军用无人机、工业级无人机研发制造、测试。“两翼”一是凸显自贡为核心的南翼,重点发展无人机整机制造、试飞测试等;二是凸显德阳、绵阳核心的北翼,重点发展无人机零部件研发制造、试飞测试等。“多基地”是指在全省建设多个无人机试飞测试、场景应用等基地,重点加快建设自贡凤鸣、绵阳北川、成都彭州、德阳什邡无人机试飞基地,争取在甘孜州建设高原无人机试飞基地。

  探索双向融合路径,畅通军转民、民参军发展通道。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探索建立军工企业知识产权解密和转移转化改革试点,推动相关企业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子科科集团有限公司等就无人机产业相关领域开展合作,建设无人机军民融合技术中心。研制一批新产品,打破国际封锁垄断,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合力打造无人机产业军民融合创新中心,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军民融合无人机产业集群。

  打造创新平台,解决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问题。整合四川现有航空航天相关科研院所、国有企业、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等,构建无人机协同创新体系,推动无人机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联动发展。重点建设国家高端航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四川省无人机产业创新中心、四川省无人机学院和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四川轻化工大学无人机产业学院“两中心三学院”无人机技术创新平台,新建无人机技术创新中心,构建技术强-产业强-经济强的无人机创新体系。围绕无人机产业所需的关键零部件和关键原材料进行梳理,建立重点产业链“卡脖子”关键零部件、关键原材料清单管理机制,实施国产关键零部件和原材料供应以及应急替代计划。

  加强改革监管,破解产业发展瓶颈与安全的核心问题。探索在重点城市实施低空空域改革试点,为公司和研究机构提供用于测试无人机创新科技的环境。优化无人机飞行各类审批流程,逐步将审批改为备案管理,提升飞行的灵活性、便捷性。建立健全无人机监管机制,探索多样化无人机违法违规检测手段,建立产业发展和风险防控的动态平衡机制。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