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烟台苹果看“名果”如何打造
- 来源:四川省情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烟台,苹果,盛与落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3-10-14 11:52
文/本刊记者乔燕艳
烟台苹果盛与落
1871 年,第一个西洋苹果落地烟台,携果而来的传教士在此成立广兴果园,拉开了烟台苹果产业的序幕,一个接一个的苹果园拔地而起。
至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烟台苹果已驰名北京。四五十年代,山东大学、山东农学院两所院校园艺系的建立,以及山东第一个果树技术指导所的成立,掀起了成立果树、园艺相关机构、学校的浪潮,在摸清山东省果树资源情况的同时,培养出一大批果树技术人才。随后,陇海铁路的兴建带来更多关注交流,陕西、甘肃等苹果产区的从业人员前来购买苗木,烟台本地的技术员外出介绍经验,来往之间让烟台苹果的美名越传越广。
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山区薄地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催生了“国光”“元帅”等苹果品种,不少果农成为“万元户”。八九十年代,在日本红富士占领国际市场的影响下,烟台苹果适时品种革新,开启了让全国人民吃上红富士苹果的辉煌期,仅1986—1990年,全国第一个建成红富士基地的烟台招远县,就向国内各地提供了四千多万株红富士苗木。在此期间,山东果树面积和产量变化基本以苹果的发展趋势为引领。2002 年,烟台苹果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08 年和2011 年烟台苹果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和中国驰名商标。然而,当时间来到2015 年后,苹果整体价格进入低迷,半数种植户亏损。苹果产能过剩了。
中部、西部苹果崛起进入市场,挤压了以烟台苹果为代表的山东苹果销售空间。盈利艰难下,砍树的苹果园一个接着一个。山东加紧了苹果产业升级的步伐, 2019 年,《山东省推动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出台,实施苹果品种更新换代、栽培模式、科技支撑、主体培育、品牌培育、加工增值增收等六大方面的示范工程。
10 亿余元的财政资金投向苹果产业,创建农业部园艺作物标准园,支持果业现代栽培模式和关键生产技术,支持苹果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助推了山东苹果产业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这可以从2021 年的两组数据看出:第一,用仅相当于陕西近四成的苹果种植面积,种出近八成的苹果产量,单产依然高;第二,用占全国两成的苹果产量,实现了占全国近六成的出口额,价值依然高。
同年,“烟台苹果”获准筹建首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
一个苹果的故事暂讲至此处,不妨先看看里面究竟有哪些妙处。
“第一性”和“唯一性”
烟台苹果的发展,“第一性”和“唯一性”的特质无处不在。我国第一个西洋苹果的落地,第一个红富士基地的建成,第一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烟台市更是喊出“中国第一个苹果——烟台苹果”等响亮口号。
这些特性,也贯穿于其他知名区域水果品牌中。
出产赣南脐橙的江西赣州市,所辖安远县是全国第一个无公害脐橙生产示范基地县,所辖信丰县是目前国内唯一的脐橙标准化示范区,合力打造“世界橙乡”的区域品牌形象。
生产百色芒果的广西百色市,建设了全国唯一的区域性芒果专业研究机构——芒果研究院,对芒果产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2020 年百色芒果成为全国唯一入选欧盟地理标志互认农产品中的热带水果。
迁西板栗所在的河北迁西县,创建了全国板栗产业唯一一枚地理标志驰名商标,板栗产品远销日韩澳欧美。
那么,四川水果有哪些“第一性”和“唯一性”?
以《2022 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声誉榜》(后简称声誉榜) 为参照。榜单前200 中,柠檬这一品类中唯有四川安岳柠檬上榜。安岳是“中国柠檬之都”,柠檬种植规模、市场占有率均居全国前列,是中国唯一柠檬商品生产基地县。
排名最靠前的四川水果品牌是会理石榴,同类领先于它的是云南蒙自石榴。但会理石榴在全国有“四个第一”:种植规模、产量、产值、果农单户收入均是第一。
龙泉水蜜桃素有“天下第一桃”之称,龙泉驿区是我国水蜜桃三大主产区之一。但在声誉榜中排名靠后,肥城桃、奉化水蜜桃等都在其前。
因此,安岳柠檬产业的进一步完善、会理石榴声誉的维护和进阶、龙泉水蜜桃的品牌效应再提升,以及其他水果品牌“第一性”“唯一性”的挖掘利用,都是四川水果从业者可思量的地方。
“没吃过”和“卡好位
水果卖得顺利与否,能引起消费者的兴趣是关键。如何引起兴趣?
一是好奇,二是上市时间。近年来,烟台市积极开展优品选育革新,在栖霞、蓬莱等地建设新优品种试验示范园,推广维纳斯黄金、宇宙脆等苹果新优品种十余个,其他省份的果农也积极引种这些新品种。这些新优品种意义何在?
有云南的水果从业者列举出2022 年不同品种苹果每公斤的上市价格:红将军5.8 元,维纳斯黄金8元-12 元,瑞雪8 元,富士3.5 元。其中,维纳斯黄金、瑞雪都是新品种,价格远超富士等老品种。对果农果商而言,新品种的利润是有吸引力的。对消费者而言,“没吃过”的好奇引发第一轮消费,对口感或品相的满意引发再次消费。
一度火爆的阳光玫瑰创造了葡萄价格高峰,而随后的新品种妮娜皇后价格更甚, 上市价格每斤50元- 170 元不等(礼盒包装的贵一些)。此外,甜蜜蓝宝石等新品种也快速更新着葡萄市场,价格也比巨峰等老品种高出几倍。还有近年的晚湖景水蜜桃,每斤价格20 元-40元,远高于每斤3 元-8 元的一般水蜜桃价格。水果行业的新品种总会带来销售价格的潮起潮落。
但新品种就一定好吗? 也不一定。
一度被热炒的甜蜜蓝宝石,实际上市场反响很不好,甚至到了被称为“烂宝石”的地步。国内的种植环境与原产地不同,若要实现该品种原有状态,还需弥补如容易裂果、卖相不佳等若干技术短板,而这些短时间内无法完成。
因此, 一地在引入新品种时,本土环境是一定要考虑的因素。
如在广西梧州、桂林,湖南永州、怀化等地适合发展的金秋砂糖橘,并不太适合在四川、重庆等地种植,因为这一新品种的成熟期恰恰就是川渝两地的雨季,果实品相会被影响。
但金秋砂糖橘在适宜发展的地方,会体现出很好的早熟优势。国内柑橘品种中,中晚熟品种约占七八成,因此导致11 月开始的柑橘市场竞争激烈。但仅占一成多的早熟品种,夺得市场要容易得多。9 月上市的金秋砂糖橘竞争对手屈指可数,在湖南这些省份卖价好且供不应求。这就是“卡好位”的体现——上市时间卡位好,品种和种植区域卡位好。
如果再广义一些,新品种和卡位还可以指在单一种类的更新之外,拓展其他品种类型,避免或化解产能过剩。
比如,为解决苹果产能过剩,山东一方面推动苹果产业本身的高质量发展,去产能化;另一方面则寻求新的发展空间,桃、樱桃产量和面积快速提升,成为第二、三大栽培树种,构成多元化发展的新局面。
对四川而言,在政府及相关科研机构的充分调研下明确本土优劣势,适度引导果商、果农合理选择新品种,争取拥有卡位优势,坚决不跟风种植所谓网红品种,避免水土不服和产能过剩,是有效提升果业竞争力的方式之一。
“小果园”和“大品牌”
当你选购一盒猕猴桃或蓝莓,脑海里浮现的、超市里摆放的,通常是“佳沛”或“佳沃”。一个是打着新西兰标记的全球奇异果市场领导品牌,一个是联想控股下的现代农业品牌。
他们都是水果品牌化的代表,也是无数果农果商向往加入成为供货商的大品牌。要进入这条供应链,鲜果品质、分选包装能力、运输冷链水平等都是考核条件,符合标准的果农果商并不多。
四川蓝莓产量是全国第二,但知名度远不如云南。一是在合适的种苗和环境的加持下,云南2 月上市的蓝莓填补了国产蓝莓空档期(四川蓝莓在5 月上市);二是在这种优势吸引下多个大品牌企业聚焦云南蓝莓,投入大量科技成本;三是当地政府决心下得早且坚定,比如2018 年蒙自市在三个月内流转了八千亩土地用来给企业连片种植蓝莓,这本身就是一个艰巨的工程。
并且,技术壁垒正在形成,在云南的大企业已经开始用椰糠培养基配合可精确调量的水肥输送管道,来替代传统的土壤种植,实现更高更稳定的产量。如果农民试图自种,每亩地数万元的投入就已是难以跨越的门槛,即使迈进去,或许也只是一名陪跑者。
也因此,佳沃等品牌率先进入并占牢市场,形成了稳定的品牌印象。蓝莓这类水果,只适合用“大品牌”说话。
精细化、规模化管理正在成为现代农业的趋势,也的确适合一些水果品种和一些地域条件。但总有一些水果,不适合大企业化;也总有一些人,不愿意为别人打工。
比如盛产枇杷的攀枝花米易龙华村。
因不耐储存、套袋采果流程繁琐等特性,标准化难度和人工成本都较高,所以枇杷种植以农户自种为主。人称“枇杷村”的龙华村,在二十多年前米易县科技局到此培育枇杷苗的机缘下,村支书带头种枇杷,带动了一批勇于尝试的村民,一个个小果园接连而起。枇杷致富成效明显,至2021年,已有六成的村民买了汽车。
深入到乡村的电商在此过程中让小果园逐步摆脱了传统销路。米易枇杷售卖渠道经历了三个阶段的转变,从一开始需走二十公里送到县城去卖,到卖给中间经销商,再到家门口就能脱销。有的村民较早利用电商平台,日销可达数千斤。村里的年轻人几乎都留下自主创业做电商,甚至还吸引来了外地人加入电商行列。
尽管在土壤改良、果品、品牌建设等方面存在一些待提升的空间,但一个能让中青年农民留在故乡,能自己做主稳定收益,还能避免被资本“操控”的小果园模式,又何尝不是一种实现乡村振兴的路径呢?
在一些农业工业化的国家,已经出现了提倡回归农场主的思潮。国内也同样有不想吃反季节大棚水果的消费者。并且,品牌化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价格垄断,而小果园这种产地直销对消费者而言更物美价廉。
结合本土特色,适度发展小果园,如推广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培育好果业大户和家庭农场,适度引入品牌化,如培育大型果业加工销售龙头企业,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或可成为四川打造良好水果产业体系的方式之一。
“自主度”和“正规度”
当前,我国水果品种大部分都源自美日等国,因产权问题导致国内发展受限的案例比比皆是,比如甜蜜蓝宝石葡萄的苗木交易就被专利原属地美国育种公司进行了侵权诉讼。
正规渠道引进和自主选育品种成为必经之路。
山东积极解决水果品种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建立转化平台,每年开展一次秋季拍卖会,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科技人员收入的同时切实促进科技成果在实际种植中的落地应用,如瑞阳、鲁丽等品种的遍地开花。至2022 年10 月,山东自主选育的优新果树品种已经有50 多种,全国领先。
此外,前文中提及的金秋砂糖橘更是由中国农科院选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获得成功的杂柑新品种。
但自主选育的品种并不是毫无问题,比如鲁丽苹果存在前期畸形果占比较大以及糖蜜病等问题;也并不是每个科研机构都能实现品种研发的顺利转化,南方某农科院果树研究所经过多年努力才在2020 年转化落地了第一个梨选育品种。
因此,提高自主选育转化成功率,是国内水果产业的集体诉求。四川在部分水果领域表现突出,比如红阳猕猴桃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四川自主选育的红肉猕猴桃品种,口感不错、货架期长;四川自主选育的“金什1 号猕猴桃”品种使用权出售澳洲企业;羌脆李、春花枇杷、川早红甜樱桃等自主选育品种市场反馈良好。但整体上,自主选育品种的科研工作仍存提升空间,肩负着重要使命,毕竟无论是“第一性”和“唯一性”,“新品种”和“卡好位”,“小果园”和“大品牌”,其基石,都是水果的品种品质,其脉络,都靠科技成果的转化串联。
“果核即世界”。川果征途,星辰大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