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资本投资何以更好融入治蜀兴川大局?

  • 来源:四川省情
  • 关键字:资本,投资,建设
  • 发布时间:2023-10-14 12:53

  文/王维强彭勃陈美嘉宋雪茜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创新与扩大国有资本产业投资,将进一步带动全社会有效投资、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四川现代化建设。

  三视角看国有资本投资现状

  近年来,全省国有企业深入实施“三年行动”,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深化,引领力带动力实现大幅提升,促发展、惠民生、保安全作用更加突出。从投资规模看,全省国有资本投资呈现平稳较快增长态势,2020—2022 年省属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为27.3%,分别比全省固定资产投资、GDP 年均增速高18.1 个和21.8 个百分点。从投资领域看,省属国有企业聚焦国省重大战略,向产业链中高端集聚,向提供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建设和公益性等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推动交通、能源、文旅、生态环保等主要领域实现战略性重组、专业化整合。从投资成效看,截至2022 年底,全省国企资产总额达151521 亿元、营业收入18841 亿元、利润总额1151 亿元,较2020 年分别增长1.4 倍、1.5 倍、1.3倍,投资质效明显提高。

  国有资本投资面临三方面痛点

  资本引领作用不强。全省国有资本投资依赖内部国有资金较多,省属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率仅8.09%,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61 个百分点,远低于江浙沪地区,利用资本市场调度社会资本能力明显不足。国有资本与金融机构缺乏深度合作机制,吸附社会资本能力明显不足,居民储蓄、民间资本未能有效通过国有资本引导转化为投资。政府产业基金杠杆撬动作用不明显,引导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参与产业投资、实现资金的二次放大效果方面不够理想。

  投资运行效能不高。四川省属国有企业产业底子偏薄、效益不高,净资产收益率不到0.7%,远低于全国省级监管企业的3.8%。全省地方国有资本产业投资80% 以上集中在市政、交通等传统领域,对战略性资源和关键核心产业链掌控不足、创新驱动效应不强,省属国有企业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不足0.9%,低于全国省级监管企业平均水平约0.4 个百分点。省属国有企业发展模式粗放,重资产属性突出,在传统基础设施领域投资占比大,资产运作腾挪空间较小。对省外国外优秀产业资本的吸引力偏弱,企业改制、产业并购、混合所有制改革等方面引入真正战略投资者不多,混改作用未能有效充分发挥。

  风险管控能力不足。国有企业专业人才和管理团队相对缺乏,特别是在新时期面对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使命任务,对标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发展要求,欠缺懂产业懂经营懂市场的产业领军人才和优秀企业家队伍,产业投资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防控能力建设相对滞后。多数国有企业对后续投资效果跟踪评价不足,存在“重投资、轻运营”投后管理措施手段不够等情况,投资评价反馈机制有待健全。

  国有资本投资需创新与扩大

  “扩”有效投资。充分发挥国有资本放大作用。积极探索多元化多渠道合作模式,加快推进国有企业间专业化整合、战略性重组,撬动社会增量资本进入科技创新、产业培育、乡村振兴、绿色低碳等领域,在不增加政府债务情况下合理扩大有效投资,实现存量资产和新增投资的良性循环。加快做强省级国有金融资本。抢抓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机遇,聚焦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领域,加快整合和培育一批大型省级国有金融机构,积极支持有条件的省属国有企业拓展与产业发展相关的金融业务,提升在全域范围的住户存款、同业机构资金吸存能力和金融资源调配能力,支撑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灵活运用市场工具开展资本运作,加快推进产业集团整体上市,推动各类权益项目资产证券化,提升国有资本运营效能。大力发展政府引导资金。推行“拨改投”试点,组建政府投资引导母基金,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带动各类社会资本聚焦重点产业和领域进行投资,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提”投资效能。强化专业经营能力。坚持经营质量效益优先,实施国企“行业、市场、先进”三对标行动,探索建立新型的管控模式和授权经营方式,赋予国有资本投资更充分的自主权,全面提升市场竞争力。实施“人才强企”计划,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与企业家成长规律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管理机制,健全市场化绩效考核、薪酬分配体系与激励约束机制,激发干事创业活力。优化布局投资领域。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战略大后方建设,加快改组或新设一批产业投资专业平台,强化钒钛、锂矿、稀土、石墨等战略性资源开发利用,鼓励国有资本聚焦主责主业向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链集结,推进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纺等优势产业投资整合,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强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深化创新要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集中省属创新要素资源,推动打造进行科技创新和成果转移转化的市场化综合赋能服务平台,鼓励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大胆突破、先行先试,进一步优化创新要素资源供给结构和模式。加强与省内高校、科研机构和民营企业的科技合作,加快将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扩大首台(套) 装备和首批次新材料应用纳入国有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引导国有资本向关键技术领域聚集,推动省属国有企业在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创新技术领域有所突破。强化多元合作改革创新。健全以战略引领、管资本为核心的国资国企分类分级授权管理机制,创新外资内资、国企民企以及央地、省地合资联营、共建共管等合作模式。加快整合、集中建立省(区、市)、市(州)、县(市、区) 三级联动政金合作风险分担资金池(基金),创新实施投引联动、投贷联动、股债结合等投资模式,持续提升投资效能。

  “防”投资风险。强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抓好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后继有人”根本大计,壮大国有企业产业领军人才和企业家人才队伍,培养一批忠诚担当、专业务实、勤勉尽责的懂产业善经营会管理的优秀人才队伍。组建熟悉法律法规、行业政策、项目筛选的专业化投资管理团队,借助行业智库、中介机构力量,加强对投资项目技术、市场、财务、法律等方面专业人力保障,提升对产业投资和运营的风险识别和防范化解能力。完善投资风险防控措施。健全全过程、全周期风险管理体系,完善科学合理的投资评价体系,强化投资项目可行性论证研究和投后评估反馈。推行首席风险官制度,全面推进企业合规、法务、纪检、审计、财务等一体化协同风险管理建设。加大人工智能、大数据、信息安全等技术应用,积极稳妥推进智慧风控建设,实现风险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压实风险管控主体责任。增强风险管理责任意识,通过金融创新、差异化业务布局等方式降低国有资本投资风险。把建立健全合理的容错免责机制和有效的风险问责机制结合起来,持续开展投资风险管理能力评估,将结果与绩效考核和人事任免挂钩,严查重大决策失误、失职、渎职责任以及贪污腐败行为。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