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理解“一国两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来源:澳门月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一国两制,社会主义,理论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1-10-19 11:26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科學內涵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系統回答了在中國這樣一個十幾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建設什麼樣的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一系列重大問題,是對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展。”1這是胡錦濤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作出的高度概括。有了自身的科學理論體系作行動指導,這也是世界上成員最多的執政黨變得更加成熟的一個標誌。在這個理論體系中,鄧小平理論顯然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都是執行、實踐鄧小平理論過程中新鮮經驗的總結和科學認知的系統提升。
關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基本內涵,有的學者歸納為“八論”,即社會主義時代條件論、社會主義“以人為本”論、社會主義本質特徵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社會主義改革開放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論、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論、社會主義全面文明論。2以上“八論”對社會主義社會的性質、特徵和發展階段、時代定位等,作出了比較清晰明確的揭示,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理論,其核心就是一個發展理論問題,即什麼是發展、怎麼樣發展的基本理論問題。它較好地體現了社會主義的理論創新,同時又具有普適性的內容與價值,是世界發展理論的“中國共識”、“東方見解”3,但“八論”未能將“一國兩制”論或祖國統一論作為單獨的理論元素加以總結,這不能不說是一個令人十分遺憾的認知缺位和判斷失據。
用“一國兩制”的方式實現祖國統一,其宗旨正是在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正如鄧小平1987年4月16日一次講話中指出:“我們的社會主義制度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這個特色,很重要的一個內容就是對香港、澳門和台灣問題的處理,就是‘一國兩制’”4。
二、野一國兩制冶要要最典型中國特色的理論元素
早在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報告即對鄧小平等人就“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問題所作的探索和回答,作了理論總結,勾勒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基本輪廓,其中主要包括十二項涉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等方面的科學理論觀點,而關於用“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來實現國家統一的觀點5,被列為十二項主要科學理論觀點中的第九項。
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報告從九個方面系統闡述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主要內容:包括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社會主義的發展階段、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社會主義的發展動力、社會主義建設的外部條件、社會主義建設的政治保證、社會主義建設的戰略步驟、社會主義的領導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國統一問題上的“一個兩制”構想。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國家的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香港、澳門、台灣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長期不變,按照這個原則來推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的完成。這項創造性構想已經形成反映全國人民共同意志的一項基本國策。
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報告把鄧小平與孫中山、毛澤東並稱為20世紀站在時代前列的三位偉大人物。報告把十四大所說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簡稱為鄧小平理論。鄧小平理論“是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歷史條件下,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在總結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勝利和挫折的歷史經驗並借鑒其他社會主義國家興衰成敗歷史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它是貫通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等領域,涵蓋經濟、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軍事、外交、統一戰線、黨的建設等方面比較完備的科學體系,又是需要從各方面進一步豐富發展的科學體系。”62002、2007年中共十六大、十七大報告對包括“一國兩制”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作出了更加嚴謹、更加科學的概括。正是:“鄧小平同志提出的‘一國兩制’偉大構想,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份,閃耀著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光芒,指引著實現社國和平統一大業的前進方向。”“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繼往開來,與時俱進,堅持‘一國兩制’方針,妥善處理各種複雜問題,確保了香港的平穩過渡,實現了香港的順利交接,進行了開創性的實踐,使‘一國兩制’從科學構想變成生動現實。”“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求真務實,開拓進取,把按照‘一國兩制’方針管理好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作為新時期治國理政的重大課題,進一步豐富了‘一國兩制’的理論和實踐。”7
總之,“‘一國兩制’事業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祖國內地共同發展繁榮的事業,也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的重要組成部份”。“8‘一國兩制’是一項開創性事業。在國家主體實行社會主義制度的同時,按照‘一國兩制’方針把實行資本主義制度的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管理好、建設好、發展好,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是中央政府治國理政面臨的嶄新課題,同樣也是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政府面臨的嶄新課題。”9
講“一國兩制”首先要解決國家認知,即一個中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及其理論體系。這是包括特別行政區居民在內的全國人民都應建立的基本認知。實踐充分證明,“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重要組成部份的‘一國兩制’方針,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重要組成部份的祖國和平統一道路,具有強大的生命力。”10
三、討論有助於野雙認同冶的提升
自從20世紀80年代初以鄧小平為首的中國領導人正式推出“一國兩制”理論以來已有超越30年的歷史,“一國兩制”偉大構想經《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和《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加以法制化、定型化已分別有21年和18年的歷史,而實行“一國兩制”的特別行政區正式啟動至今也分別有14年以上和近12年的歷史。在21世紀進入第二個十年的今天,人們不難作出的基本判斷是:在中國政府業已恢復行使主權的香港、澳門兩地,正常運作的是按基本法建立的新型政權,實行的是體現“一國兩制”優越性的特別行政區制度,而廣大居民的基本權益受到全面而妥善的多重保障。
20世紀末在中國版圖上出現兩個實行“一國兩制”的特別行政區,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享有高度自治權的地方行政區域,在特別行政區內實行不同於原有省、自治區、直轄市等一般行政區的政治、經濟和法律制度。在統一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其主體堅持實行社會主義制度,但為解決歷史遺留的台灣、香港和澳門問題,容許在一段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表明了特別行政區是國家在原有省、自治區、直轄市建制之外建立的新型地方行政區域,它所實行的特別行政區制度是“一國兩制”基本國策的有效載體,既不同於實行單一制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內部原有的統一制度,也不同於當今世界上任何國家現行的基本政治制度。
“一國兩制”理論適應歷史發展需要產生於當代中國,“一國兩制”又令人信服地成功實踐在當代中國。“一國兩制”作為多重創新的積極成果,應該開始進入其收獲期,它在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所展現的巨大生命力和優越性,將逐漸改寫現有政治學、法學以及政府管理和公民社會建設等領域的一系列傳統定勢與價值判斷。這中間,涉及憲政理論、憲政傳統的新認識,涉及基本政治制度的科學定位,涉及對“一國兩制”歷史與文化淵源的考證,也涉及對“一國兩制”理論創新與制度創新的科學認定,對“一國兩制”優勢的合理開發利用,對“一國兩制”實踐模式的探索等諸多重要而敏感課題。作為“一國兩制”理論策源地的中國包括兩個特別行政區相關領域的當代專家學者,在這一系列事關國家核心利益也事關對新學科建立、新學術活動陣地的認定的大方向大原則上,不容掉以輕心,不容觀望等待,不容無動於衷。
特別行政區制度是實踐“一國兩制”過程中的一個重大理論課題,它涉及憲政的發展與進步,憲政的突破與創新。圍繞特別行政區制度的討論,早在90年代香港、澳門回歸前的後過渡期業已開始,近年這場討論在全國各地包括澳門特區逐漸升溫,實屬可喜。但整體觀察,討論似乎仍處於相對滯後狀態,圍繞“一國兩制”理論的研究也依然不能認為達到同我們國家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快速提升相稱、同特別行政區蓬勃發展的現實相稱的地步。故此,通過特區和全國相關領域學者共同努力,盡快在一些重大原則問題包括對特別行政區制度的認知上達成共識,其積極意義是多方面的、不容低估的:1、既最大限度地體現憲政創新、體現國體與政體日趨完善、體現深度改革開放新思維,同時也最大限度地反映特別行政區現實。2、及時充實現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內涵,令國家基本政治制度充實嶄新內容。3、推動人文社會科學認知體系的全面提升,擴大“一國兩制”和中國理論創新的國際影響力。4、促進“雙認同”:特區居民的國家認同和全國人民的“一國兩制”認同。這是一項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制度大建構,事關特區居民和全國人民綜合素質的持續改善,事關法治與公民社會建設的成功。
2004年12月,胡錦濤首次前來澳門特區視察時指出:“‘一國兩制’是一項開創性事業。在國家主體實行社會主義制度的同時,按照‘一國兩制’方針把實行資本主義制度的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管理好、建設好、發展好,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是中央政府治國理政面臨的嶄新課題,同樣也是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政府面臨的嶄新課題。”11因此,“無論是中央政府還是兩個特別行政區政府,以及廣大香港同胞、澳門同胞,都需要在貫徹‘一國兩制’的實踐中積極探索、不斷前進。”12對“一國兩制”、基本法進行深入系統研究,如今已成為國家領導人反覆強調的一個重大課題。它不僅直接同確保特別行政區長期繁榮穩定、長治久安具密切相關性,而且也同國家核心利益的維護和基本國策的落實息息相關。
四、野一國兩制冶的理論價值及實踐價值
伴隨社會的轉型和快速發展,重視價值觀特別是核心價值的培育十分重要。在中共十七大報告中,“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開放為核心的時代精神”13被列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四個基本內容之一。對於澳門特區來講,“愛國愛澳”和開拓創新,同樣應成為社會核心價值取向。“一國兩制”經長達30年的宣傳普及,包括通過基本法加以法制化、具體化,特別是經兩個特區十年有多的積極實踐,正逐漸深入人心,在特區更享有很高的尊嚴。可以講,實行“一國兩制”的特別行政區制度已正式而穩定地建立起來,但對“一國兩制”理論的系統研究,對新型社會價值觀的倡導,整體觀察,似乎尚顯力度不足,有待引起進一步全面關注與重視。
“一國兩制”的實踐以兩個特別行政區的正式成立為標誌,這毫無疑義。但廣義上講,追溯到以80年代初這項基本國策的確定和推出為標誌也不無道理,特別是中英、中葡兩個聯合聲明中方宣示的基本國策和隨後兩部基本法的制定,都是推進“一國兩制”事業的標誌性事件。其實,把“一國兩制”理論與實踐價值完全分開也很難做到,兩者互為條件、互為補充,兩個特別行政區成立後就更是如此。由於這是一場真正意義的多重創新,故實踐中有探索、堅持原則下注重創新就完全必要。從特別行政區的現實觀察,無論理論還是實踐,無論宏觀還是微觀,“一國兩制”都具有核心價值的多重性。
一是實踐價值。其一是反映求同存異、知行合一的認識論的突破;其二是社會主義憲政理論的創新;其三是體現東方文明的和諧、包容理念的展示;其四是團結大多數、化消極為積極的統戰思維的現代操練;其五是深度開放、堅持創新、自我完善的路徑選擇。
二是理論價值。其一是單一制與複合制的成功轉化與互補;其二是對資本主義積極一面的可利用性的認定;其三是突顯社會主義的中國特色性;其四是驗證特別行政區制度的合理性、必然性;其五是推動“一國兩制”文明、“一國兩制”法治成為普世價值。
五、力保野一国两制冶的实践不被扭曲至为重要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胡錦濤強調:“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認識真理永無止境,理論創新永無止境。黨和人民的實踐是不斷前進的,指導這種實踐的理論也要不斷前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必將在黨和人民的創造性實踐中不斷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必將在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中不斷完善。”14
敢於走新路、做新事,是人類文明進程的固有特徵。作為理論創新與制度創新重大成果的“一國兩制”,不僅是特別行政區的根和本,也是對國家、對全球具深刻影響與啟迪的新事物。有關特別行政區制度科學定位的討論,近期受到政界、理論界越來越高的關注,形勢令人鼓舞,但與此同時,不能不承認的一項判斷是,隨著形勢的深入發展,在“一國兩制”實踐過程中,對一些原則性問題的誤讀誤判,對一些利益驅動項目的誤導誤引,對維護社會公正的缺席缺位,可能時有發生。因此,成為“一國兩制”示範平台的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其政府與社會成員作為新時代新制度的幸運受益者,堅持與時俱進、薪火相傳,力保“一國兩制”的實踐不走樣、不被扭曲,無疑至為重要。
“一國兩制”作為新事物,需要正確理解與認知,需要堅定地恪守與維護,需要在實踐中完善與提升實踐水平,需要不失時機地總結得失與研究其發展規侓。進入新時期,澳門和全國一樣,既有物質基礎和發展經驗的積累,也有已知和未知的諸多變數要面對;既有越來越多發展機遇,也有不容迴避的現實挑戰;既有陽光普照、春風和旭,也有不測風雲甚至颱風惡浪。對於敢於承諾、充滿自信的特區政府和各界居民來說,對於“一國兩制”事業的踐行者與受益者來說,沿著“一國兩制”基本國策設計的既定方向一脈相承、一如既往、一往直前、一鼓作氣地闊步前進,作與時俱進的時代強者,這應該是別無他選的選擇。
註釋院
1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7月2日第二版。
2李恒瑞:《关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性研究的若干问题》,《学术研究》2008年第10期第10页。
3同注2。
4《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18页。
5程伟礼、戴雪梅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史》,上海,学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275页。
6同注5,第276页。
7吴邦国:《在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实施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2007年6月6日,人民大会堂。
8胡锦涛:《在庆祝澳门回归祖国十周年大会暨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三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讲话》
9胡锦涛:《在庆祝澳门回归祖国五周年大会暨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二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讲话》
10吴邦国:《在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实施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2009年12月4日,人民大会堂。
11胡锦涛:《在庆祝澳门回归祖国五周年暨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二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讲话》,载於《澳门日报》,2004年12月21日,第A1版。
12同注11。
13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4页。
14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7月2日第二版。
澳门理工学院一国两制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级研究员/杨允中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系統回答了在中國這樣一個十幾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建設什麼樣的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一系列重大問題,是對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展。”1這是胡錦濤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作出的高度概括。有了自身的科學理論體系作行動指導,這也是世界上成員最多的執政黨變得更加成熟的一個標誌。在這個理論體系中,鄧小平理論顯然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都是執行、實踐鄧小平理論過程中新鮮經驗的總結和科學認知的系統提升。
關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基本內涵,有的學者歸納為“八論”,即社會主義時代條件論、社會主義“以人為本”論、社會主義本質特徵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社會主義改革開放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論、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論、社會主義全面文明論。2以上“八論”對社會主義社會的性質、特徵和發展階段、時代定位等,作出了比較清晰明確的揭示,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理論,其核心就是一個發展理論問題,即什麼是發展、怎麼樣發展的基本理論問題。它較好地體現了社會主義的理論創新,同時又具有普適性的內容與價值,是世界發展理論的“中國共識”、“東方見解”3,但“八論”未能將“一國兩制”論或祖國統一論作為單獨的理論元素加以總結,這不能不說是一個令人十分遺憾的認知缺位和判斷失據。
用“一國兩制”的方式實現祖國統一,其宗旨正是在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正如鄧小平1987年4月16日一次講話中指出:“我們的社會主義制度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這個特色,很重要的一個內容就是對香港、澳門和台灣問題的處理,就是‘一國兩制’”4。
二、野一國兩制冶要要最典型中國特色的理論元素
早在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報告即對鄧小平等人就“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問題所作的探索和回答,作了理論總結,勾勒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基本輪廓,其中主要包括十二項涉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等方面的科學理論觀點,而關於用“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來實現國家統一的觀點5,被列為十二項主要科學理論觀點中的第九項。
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報告從九個方面系統闡述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主要內容:包括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社會主義的發展階段、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社會主義的發展動力、社會主義建設的外部條件、社會主義建設的政治保證、社會主義建設的戰略步驟、社會主義的領導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國統一問題上的“一個兩制”構想。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國家的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香港、澳門、台灣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長期不變,按照這個原則來推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的完成。這項創造性構想已經形成反映全國人民共同意志的一項基本國策。
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報告把鄧小平與孫中山、毛澤東並稱為20世紀站在時代前列的三位偉大人物。報告把十四大所說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簡稱為鄧小平理論。鄧小平理論“是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歷史條件下,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在總結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勝利和挫折的歷史經驗並借鑒其他社會主義國家興衰成敗歷史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它是貫通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等領域,涵蓋經濟、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軍事、外交、統一戰線、黨的建設等方面比較完備的科學體系,又是需要從各方面進一步豐富發展的科學體系。”62002、2007年中共十六大、十七大報告對包括“一國兩制”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作出了更加嚴謹、更加科學的概括。正是:“鄧小平同志提出的‘一國兩制’偉大構想,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份,閃耀著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光芒,指引著實現社國和平統一大業的前進方向。”“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繼往開來,與時俱進,堅持‘一國兩制’方針,妥善處理各種複雜問題,確保了香港的平穩過渡,實現了香港的順利交接,進行了開創性的實踐,使‘一國兩制’從科學構想變成生動現實。”“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求真務實,開拓進取,把按照‘一國兩制’方針管理好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作為新時期治國理政的重大課題,進一步豐富了‘一國兩制’的理論和實踐。”7
總之,“‘一國兩制’事業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祖國內地共同發展繁榮的事業,也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的重要組成部份”。“8‘一國兩制’是一項開創性事業。在國家主體實行社會主義制度的同時,按照‘一國兩制’方針把實行資本主義制度的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管理好、建設好、發展好,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是中央政府治國理政面臨的嶄新課題,同樣也是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政府面臨的嶄新課題。”9
講“一國兩制”首先要解決國家認知,即一個中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及其理論體系。這是包括特別行政區居民在內的全國人民都應建立的基本認知。實踐充分證明,“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重要組成部份的‘一國兩制’方針,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重要組成部份的祖國和平統一道路,具有強大的生命力。”10
三、討論有助於野雙認同冶的提升
自從20世紀80年代初以鄧小平為首的中國領導人正式推出“一國兩制”理論以來已有超越30年的歷史,“一國兩制”偉大構想經《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和《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加以法制化、定型化已分別有21年和18年的歷史,而實行“一國兩制”的特別行政區正式啟動至今也分別有14年以上和近12年的歷史。在21世紀進入第二個十年的今天,人們不難作出的基本判斷是:在中國政府業已恢復行使主權的香港、澳門兩地,正常運作的是按基本法建立的新型政權,實行的是體現“一國兩制”優越性的特別行政區制度,而廣大居民的基本權益受到全面而妥善的多重保障。
20世紀末在中國版圖上出現兩個實行“一國兩制”的特別行政區,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享有高度自治權的地方行政區域,在特別行政區內實行不同於原有省、自治區、直轄市等一般行政區的政治、經濟和法律制度。在統一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其主體堅持實行社會主義制度,但為解決歷史遺留的台灣、香港和澳門問題,容許在一段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表明了特別行政區是國家在原有省、自治區、直轄市建制之外建立的新型地方行政區域,它所實行的特別行政區制度是“一國兩制”基本國策的有效載體,既不同於實行單一制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內部原有的統一制度,也不同於當今世界上任何國家現行的基本政治制度。
“一國兩制”理論適應歷史發展需要產生於當代中國,“一國兩制”又令人信服地成功實踐在當代中國。“一國兩制”作為多重創新的積極成果,應該開始進入其收獲期,它在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所展現的巨大生命力和優越性,將逐漸改寫現有政治學、法學以及政府管理和公民社會建設等領域的一系列傳統定勢與價值判斷。這中間,涉及憲政理論、憲政傳統的新認識,涉及基本政治制度的科學定位,涉及對“一國兩制”歷史與文化淵源的考證,也涉及對“一國兩制”理論創新與制度創新的科學認定,對“一國兩制”優勢的合理開發利用,對“一國兩制”實踐模式的探索等諸多重要而敏感課題。作為“一國兩制”理論策源地的中國包括兩個特別行政區相關領域的當代專家學者,在這一系列事關國家核心利益也事關對新學科建立、新學術活動陣地的認定的大方向大原則上,不容掉以輕心,不容觀望等待,不容無動於衷。
特別行政區制度是實踐“一國兩制”過程中的一個重大理論課題,它涉及憲政的發展與進步,憲政的突破與創新。圍繞特別行政區制度的討論,早在90年代香港、澳門回歸前的後過渡期業已開始,近年這場討論在全國各地包括澳門特區逐漸升溫,實屬可喜。但整體觀察,討論似乎仍處於相對滯後狀態,圍繞“一國兩制”理論的研究也依然不能認為達到同我們國家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快速提升相稱、同特別行政區蓬勃發展的現實相稱的地步。故此,通過特區和全國相關領域學者共同努力,盡快在一些重大原則問題包括對特別行政區制度的認知上達成共識,其積極意義是多方面的、不容低估的:1、既最大限度地體現憲政創新、體現國體與政體日趨完善、體現深度改革開放新思維,同時也最大限度地反映特別行政區現實。2、及時充實現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內涵,令國家基本政治制度充實嶄新內容。3、推動人文社會科學認知體系的全面提升,擴大“一國兩制”和中國理論創新的國際影響力。4、促進“雙認同”:特區居民的國家認同和全國人民的“一國兩制”認同。這是一項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制度大建構,事關特區居民和全國人民綜合素質的持續改善,事關法治與公民社會建設的成功。
2004年12月,胡錦濤首次前來澳門特區視察時指出:“‘一國兩制’是一項開創性事業。在國家主體實行社會主義制度的同時,按照‘一國兩制’方針把實行資本主義制度的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管理好、建設好、發展好,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是中央政府治國理政面臨的嶄新課題,同樣也是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政府面臨的嶄新課題。”11因此,“無論是中央政府還是兩個特別行政區政府,以及廣大香港同胞、澳門同胞,都需要在貫徹‘一國兩制’的實踐中積極探索、不斷前進。”12對“一國兩制”、基本法進行深入系統研究,如今已成為國家領導人反覆強調的一個重大課題。它不僅直接同確保特別行政區長期繁榮穩定、長治久安具密切相關性,而且也同國家核心利益的維護和基本國策的落實息息相關。
四、野一國兩制冶的理論價值及實踐價值
伴隨社會的轉型和快速發展,重視價值觀特別是核心價值的培育十分重要。在中共十七大報告中,“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開放為核心的時代精神”13被列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四個基本內容之一。對於澳門特區來講,“愛國愛澳”和開拓創新,同樣應成為社會核心價值取向。“一國兩制”經長達30年的宣傳普及,包括通過基本法加以法制化、具體化,特別是經兩個特區十年有多的積極實踐,正逐漸深入人心,在特區更享有很高的尊嚴。可以講,實行“一國兩制”的特別行政區制度已正式而穩定地建立起來,但對“一國兩制”理論的系統研究,對新型社會價值觀的倡導,整體觀察,似乎尚顯力度不足,有待引起進一步全面關注與重視。
“一國兩制”的實踐以兩個特別行政區的正式成立為標誌,這毫無疑義。但廣義上講,追溯到以80年代初這項基本國策的確定和推出為標誌也不無道理,特別是中英、中葡兩個聯合聲明中方宣示的基本國策和隨後兩部基本法的制定,都是推進“一國兩制”事業的標誌性事件。其實,把“一國兩制”理論與實踐價值完全分開也很難做到,兩者互為條件、互為補充,兩個特別行政區成立後就更是如此。由於這是一場真正意義的多重創新,故實踐中有探索、堅持原則下注重創新就完全必要。從特別行政區的現實觀察,無論理論還是實踐,無論宏觀還是微觀,“一國兩制”都具有核心價值的多重性。
一是實踐價值。其一是反映求同存異、知行合一的認識論的突破;其二是社會主義憲政理論的創新;其三是體現東方文明的和諧、包容理念的展示;其四是團結大多數、化消極為積極的統戰思維的現代操練;其五是深度開放、堅持創新、自我完善的路徑選擇。
二是理論價值。其一是單一制與複合制的成功轉化與互補;其二是對資本主義積極一面的可利用性的認定;其三是突顯社會主義的中國特色性;其四是驗證特別行政區制度的合理性、必然性;其五是推動“一國兩制”文明、“一國兩制”法治成為普世價值。
五、力保野一国两制冶的实践不被扭曲至为重要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胡錦濤強調:“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認識真理永無止境,理論創新永無止境。黨和人民的實踐是不斷前進的,指導這種實踐的理論也要不斷前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必將在黨和人民的創造性實踐中不斷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必將在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中不斷完善。”14
敢於走新路、做新事,是人類文明進程的固有特徵。作為理論創新與制度創新重大成果的“一國兩制”,不僅是特別行政區的根和本,也是對國家、對全球具深刻影響與啟迪的新事物。有關特別行政區制度科學定位的討論,近期受到政界、理論界越來越高的關注,形勢令人鼓舞,但與此同時,不能不承認的一項判斷是,隨著形勢的深入發展,在“一國兩制”實踐過程中,對一些原則性問題的誤讀誤判,對一些利益驅動項目的誤導誤引,對維護社會公正的缺席缺位,可能時有發生。因此,成為“一國兩制”示範平台的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其政府與社會成員作為新時代新制度的幸運受益者,堅持與時俱進、薪火相傳,力保“一國兩制”的實踐不走樣、不被扭曲,無疑至為重要。
“一國兩制”作為新事物,需要正確理解與認知,需要堅定地恪守與維護,需要在實踐中完善與提升實踐水平,需要不失時機地總結得失與研究其發展規侓。進入新時期,澳門和全國一樣,既有物質基礎和發展經驗的積累,也有已知和未知的諸多變數要面對;既有越來越多發展機遇,也有不容迴避的現實挑戰;既有陽光普照、春風和旭,也有不測風雲甚至颱風惡浪。對於敢於承諾、充滿自信的特區政府和各界居民來說,對於“一國兩制”事業的踐行者與受益者來說,沿著“一國兩制”基本國策設計的既定方向一脈相承、一如既往、一往直前、一鼓作氣地闊步前進,作與時俱進的時代強者,這應該是別無他選的選擇。
註釋院
1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7月2日第二版。
2李恒瑞:《关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性研究的若干问题》,《学术研究》2008年第10期第10页。
3同注2。
4《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18页。
5程伟礼、戴雪梅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史》,上海,学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275页。
6同注5,第276页。
7吴邦国:《在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实施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2007年6月6日,人民大会堂。
8胡锦涛:《在庆祝澳门回归祖国十周年大会暨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三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讲话》
9胡锦涛:《在庆祝澳门回归祖国五周年大会暨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二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讲话》
10吴邦国:《在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实施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2009年12月4日,人民大会堂。
11胡锦涛:《在庆祝澳门回归祖国五周年暨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二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讲话》,载於《澳门日报》,2004年12月21日,第A1版。
12同注11。
13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4页。
14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7月2日第二版。
澳门理工学院一国两制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级研究员/杨允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