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成本看澳门博彩业

  • 来源:澳门月刊
  • 关键字:社会成本,澳门,博彩业
  • 发布时间:2011-10-19 11:49
  偷竊、搶劫、禁錮、自殺、兇殺……這些是頻頻惊現在澳門各大報章的新聞关键词。踏入今年第二季度以來,澳門已發生四十多單自殺案件,當中絶大多數都跟賭博有關聯。近期又一起“(車行)碎屍案”,疑犯和被害人亦不出警方所料為活躍賭場人士,事件再度令社會各界把視線投向博彩業對澳門社會風氣、價值觀念、教育認知,尤其是對青少年的成長帶來衝擊及危害性,也讓人們更加關心澳門發展博彩業所付出的社會成本這個話題。

  澳門賭博業院一把雙刃劍

  作為全世界最老牌的賭城,澳門博彩業聲名顯赫,澳門特區成立後,更將賭博業作為澳門經濟起死回生的仙丹妙藥。事實也驗證了,賭權開放、引入外資經營博彩業為澳門社會帶來了巨額博彩稅收,以博彩業為龍頭的產業迅速帶動澳門整體經濟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各行各業的居民湧向薪酬更優厚的博彩業就業,人均收入中位數實現了成倍增幅,社會福利得到空前提升。這些博彩業的利好因素得到中央政府對澳門特區的支持和肯定,引來香港特區和內地居民的艷羡,這也著實令上至澳門政府及澳門各界社會,下至受惠於博彩業的澳門市民引以為傲了一段時間。

  歷史證明,博彩業長期以來在澳門的發展都是“一業獨大”,據相關資料統計,澳門作為中國唯一合法博彩區,政府稅收超過七成來自博彩業,以至有一種說法是:澳門可以没有旅遊業,但萬萬不可没有了賭博業。事實上,經過十年賭權開放,本地居民對博彩業“瘋長”的過度發展之態,早已產生反感和厭惡的情緒。由澳門社會對各類相關罪案的冷淡反應,可以看出澳門人早已對賭博的危害性及由賭博所引發的各類罪案感到麻木了。亦可解釋為生活在這座歷史悠久的賭城之下的居民對澳門賭業的負面感觀並没有因博彩業帶來巨大經濟利益而有所改觀,人們仍然對賭徒的感覺是“瘟神”並敬而遠之。

  一直以來,作為澳門政府角色的公務員隊伍是嚴加禁止進入賭場的;各經營賭場生意的老板也是深知賭博的害處而明文條例禁止職員參與賭博。這種社會風氣的影響下,相信深陷賭博的賭徒在澳門的日子並不光彩,或者可以說是備受歧視的。那麼由近年因賭博有關的犯罪案勁升的趨勢,是否從側面說明現今澳門人參與賭博有增無減呢!

  隨著澳門博彩設施大幅增加,市民參與博彩活動逾趨便利,病態賭博增幅不斷,社會上亦掀起一種疑惑的說法,澳門博彩業膨脹發展,澳門政府由此獲得的賭稅極速攀升,是否意味著博彩業的成功是建基於廣大光顧賭場的賭客的“不好彩”之上?通常地,一間賭場約有3-5%的病態賭徒。所謂病態的定義,一般指不能控制賭博行為的賭博者。這樣的特征又造就了一個古老的行業———放高利貸者的存在,所以有研究者認為,澳門博彩社會成本中最重要的莫過於病態賭徒數目增加、賭場的經營活動直接或間接導致罪案率上升及相應增加的刑事司法監管等社會成本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博彩業除了為澳門社會帶來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社會成本外,也為外地遊客的原居地帶來難以估計的社會成本。澳門博彩業九成以上收入來自內地、香港與臺灣地區的遊客,他們當中有部分人士因為不能控制自己的博彩行為而輸光畢生儲蓄,甚至變成病態賭徒或問題賭徒,進行盜用公款、借高利貸、侵犯人身財產等犯罪活動以支持其賭博行為,為當地社會帶來包括家庭在內的社會成本代價。現實中,澳門各間賭場几乎每天都上演著“輸錢皆因贏錢起”的賭博個案,由小試牛刀,到沉迷賭場,进而身敗名裂,一些賭徒最終被迫走上絕路,選擇結束生命。

  澳門院世界第一賭城之誘惑

  澳門這座被貼上世界第一賭城標籤的城市,每年吸引了超過二千萬內地的遊人觀光旅遊,當中絶大多數的人都會首度或再度到澳門賭場“觀光”或是“見識”一番,那麼這些來自禁賭的內地的旅客對澳門又有怎樣的印象呢?

  内地遊客到澳門,多是經前往澳門的必由之路、堪稱“中國第二大口岸”之稱的拱北口岸入境的。從一走出拱北出境大堂開始,跳入遊客眼簾的是長廊兩邊令人目不暇接的各大娛樂場宣傳廣告;剛跨出澳門入境大堂大門口,各賭場派傳單女郎早已一字排開恭候已久,笑容可掬地向每一位入境者递上精美傳單、小禮物,及招攬乘座免費接駁巴士;抵達賭場,由賭客、賭桌、老虎機、籌碼所交織而成的畫面,混雜著令人心悸、興奮或困惑、曖昧的元素;服飾華麗卻神情麻木的莊荷,面色疲倦又神色各異的賭客,營造出一番在内地绝对看不到的截然不同的景象。

  在商業化到骨子裡了的賭場走一圈,令人啧舌的是澳門賭場與別不同的奢華豔麗、紙醉金迷,當人們被動地滿眼充斥著博彩廣告、在不經意間被軟性灌輸赤裸裸的金錢交易、在安排下被帶往各處象徵著富態與奢華的所在時,賭場內隨處可見各種“軟性誘導”:角子機上“$10贏取$100,000大獎”的廣告、賭場中央鮮紅色不停旋轉的終極獎品———豪華跑車、“下一個幸運兒就是您”的宣傳標語……這些“空降式”的軟性導彈,對來自內地異樣文化的內地居民,特別是對涉世未深的年輕人造成的心理衝擊是不言而喻的。

  從賭場商家宣傳的覆蓋面,到賭場服務的周到程度,恐怕用“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才能形容。從客人來到澳門的第一刻起,就以糖衣包裝著的誘惑將其迷醉,免費的接送、周到的服務、舒適的環境,都是爲了賭桌上的活動做鋪墊。尊貴的客人還會得到免費的套房、最好的餐廳、豪華轎車接送,甚至可以不拿現金就能領取巨額籌碼等貼心服務。不論下注大小,客人是願賭服輸,而商家則是穩賺不賠……所有這些的最終目的只有一個———刺激來人的參賭慾望。

  令社會各界有識之士擔心的是,這些“以利為先”的虚華誇大的博彩元素廣告,除了叫人豔羨、稱奇、讚歎之外,同時也是一把雙刃劍,令遊人特別是年輕人滋生盲目崇拜、嚮往虛榮、甚至因博彩的特殊性寄望於不勞而獲的心態。

  博彩業發展與社会承擔

  怎樣取得平衡

  儘管博彩業的過度甚至是無止境的擴張已帶來了無盡的爭論與憂慮,但直至今天,澳門各大博企仍在蓄勢待發爭奪在路氹城分得更大的發展空間。在十三億人口的強大客源支撐的市場憧憬及誘惑下,各大博企從商業角度出發,希望無止境地興建賭場和相關的博彩設施;使盡渾身解數、從各個方面每個細節都圍繞著吸引更多的人參與賭博,以期獲得更豐碩的賭場收入,也是情理之中的商業活動。但是,如何把握賭博的社會危害性這把呎度,避免讓更多的賭客特別是年輕人墮入病態賭徒的深淵,這也是任何一間社會企業應盡力承擔的義務。

  作為博彩業發展的最大支持者———澳門特區政府來說,由於博彩稅是政府最大的收入來源,是故要求政府監督賭場營運者來禁制賭博確實存在一定矛盾,這也是社會人士質疑政府至今仍只從經濟角度監管賭場,卻一直忽視關注賭博為社會帶來的“負作用”的一大問題。

  面對社會各界質疑“高速發展的博彩業和隨之湧現的社會成本”的挑戰,我們不期望特區政府繼續掩耳盜鈴———默許全澳市民及子孫後代生活在一個“賭博無處不在”的樂土上!

  一個對澳門負責任的政府是時候要有所作为,未雨綢繆制定一套切實可行的賭博限制條例,以減少賭博業對澳門社會的負面影響及最終帶來的社會成本,總體來說,政府可在以下三大點著手:

  一、從源頭上限制賭場的過度開發當急之務是要限制各大賭場營

  運者“鋪天盖地”式的過度宣傳和推廣手法,強制各賭場營運者在所有宣傳電子廣告、印刷品内均必須加印上警告字句,讓所有受其誘惑參與賭博活動者知悉持續賭博的潛在禍害性。具體操作上,所有在澳門境內包括賭場內部、周邊範圍內,進行的以任何形式涉及發佈有誤導成分的廣告和資訊,或向市民派發促銷賭博“紀念性產品”,如教授賭博秘訣報章、扑克牌道具等,均應從法律層面上加以限制,明確條文規定要加印“賭博有害”等警告字句。

  二、從資源上減少賭博社區化問題

  為避免博彩業過度做大,社會上持續蔓延的賭風越來越熾熱,已成為澳門各界關注的隱患問題。政府除了應當特設資源監察限制各博彩業發展,還要當機立斷地減少賭博社區化問題,盡可能地將賭場及角子機場遷出各居民區,同時應將有限的土地資源傾斜向其他非博彩成份的產業。

  三、從教育上遏止尧杜絕青少年接觸賭博行為

  根據澳門特區政府的相關規定,未滿21歲人士不可進入賭場內。這的確從根本性的法律上限制了未成年人參賭的可能,但規定也同時指出,賭場方面並不會逐一檢查入內人士證件,要防止21歲以下年輕人進入賭場參與賭博行為,又是否真的具有無形的監察力呢?

  近期一項由澳門社團進行的對本地16至19歲青少年參與博彩的問卷調查發現,當中近兩成多有參與博彩的意欲,近四成曾透過社區博彩設施參與賭博。這些調查結果令人擔憂!為防止賭風在校園蔓延,政府、社會機構及學校應向學界發出明確的訊息,勸止青年學生參與賭博,以減低賭博對青年人成長造成的潛在傷害。具體操作上,可借鏡某些西方國家將賭博列入健康教育課程,由學校向學生闡明何為賭博及賭博對個人、家庭和社會的影響問題。

  文/庄子晴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