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牙人对澳门的逐步侵佔

  • 来源:澳门月刊
  • 关键字:葡萄牙,澳门,侵佔
  • 发布时间:2011-10-19 11:58
  16世紀初,澳門已是東南亞各國來華貿易的中轉站。當時的澳門半島只不過是几座山頭及村落組成的荒蕪小村。最初葡萄牙人於離澳三十多公里的浪白澳,從事季節性貿易。由於水土甚惡,難以久駐,距廣州較遠,貿易相當不便,於是葡萄牙人開始覬覦位於珠江口、與大陸一徑相通的蠔鏡澳。到1557年不斷有葡萄牙人以蠔鏡澳為固定的停泊地,在沿海的西南部一帶築室聚居,形成了以花王堂為中心的葡萄牙人居留區。

  隨著葡萄牙人愈來愈多,居澳葡人為加強對社區的管理,於1560年選出駐地首領、法官和四位較具權威的商人組成一個委員會處理社區內部事務。1583年在里安度沙主教的倡議和主持下,居澳葡人首次進行選舉,決定根據葡萄牙的城市自治制度成立了議事會,又稱議事公局,使居澳葡人的居留區域升格為具自治權的城市。自此,由一班在澳門居住多年及在澳門出生的葡萄牙人擠身澳門議事會,掌握著澳門葡萄牙居留區域的自治權。

  為了有效地行使中國對澳門的主權,明朝政府不斷加強對葡萄牙人的管轄,包括在澳門設立提調、備倭、巡緝等其各司其責管理蠔鏡澳的官方機構:提調又稱守澳官,是蠔鏡澳最高行政長官;備倭專門負責在各港口管理外國船隻、海上巡訊及保衛港口;巡緝則負責澳內部治安。此外,於城內設立議事亭,作為中國官員向蠔鏡澳的葡萄牙人宣讀明廷政令、以及雙方官員商政務的場所。1574年,明朝政府在澳門半島通向香山縣的咽喉———蓮花莖中央建立一座關閘(今三角花園位置),設一員把總領兵六百防守。每月開關六次,供應澳門的酒米食物一律按照人數限定數量,而且都“由官與之市,不容奸民私濟”,以控制澳葡當局。歷史事件一再證明,當葡萄牙人一有不法行為,中國官府只要封閉關閘,斷絕粮食供應,就可以迫使澳葡就範。這一措施在此後的數百年間,一直是中國約束澳葡當局最有效的辦法。到清政府時期,於1684年12月於關前街設立粵海關澳門總口,管理澳門海關徵稅事宜,及分別於南灣、娘媽角及大碼頭設置稽察稅館。1743年又將前山寨縣丞衙門,遷移到關閘以南的望廈村,隸屬同年設立的澳門海防軍民同知。澳門同知為駐澳最高負責官員,專管居澳洋人事務及海防事務,印光任是第一任澳門同知,任内頒佈了《海防七條》加強對居澳葡人的管理。

  可以說,自明代葡萄牙人入據澳門後,沿至中英鴉片戰爭前的近三百年,中國政府一直有效地對澳門實施管治。更明確地說,澳門為葡萄牙人向中國繳納地租的特殊租居地區,中國政府向來華貿易的葡人商船徵稅,澳門大體上呈現著華洋共處分治、各安其居的歷史局面。

  1840年6月,中英鴉片戰爭爆發后,澳葡當局利用時機,開始了蓄謀已久的侵奪中國在澳門的主權的侵略行動。1843年7月,澳葡政府向清政府提交“議事亭九請”,要求享有中英《南京條約》的一切優惠,並要求將澳門界址擴至前山寨、中葡外交禮儀平等、澳門港向外國船隻開放貿易、免交五百两地租銀、由葡萄牙士兵駐守整個澳門半島等等。清政府代表满足了葡方在貿易問題上的要求,但關於澳門主權問題的擴界和免地租二項不予批准。

  1845年11月20日,葡萄牙女王瑪麗亞二世公然宣佈敕令,將澳門開放為自由港,允許所有外國商船進入澳門自由貿易。翌年初,獲葡萄牙女王任命的殖民狂熱分子、海軍上校亞馬喇從里斯本抵澳就任第79任總督。此人於1823年參加葡萄牙開拓巴西殖民地時被大砲炸掉右臂,被稱為“獨臂將軍”。

  自實行“自由貿易”政策,澳門失去原有的稅收來源很快陷入財政危機。1846年5月30日,亞馬喇宣佈對澳門居民徵收地租、商稅、人頭稅及不動產稅,還下令所有在澳門停泊的中國船隻要向澳葡政府登記納稅,這些措施意味著把原本只對葡人實行的統治權力,擴大到華籍居民。10月18日上午有中國居民拒絕納稅,澳葡當局擅自扣留拒絶繳稅的中國民船,激起五百船民向市政廰發動進攻,亞馬喇出動軍隊鎮壓,更下令砲轟華民商船,致使近20艘帆船起火沉没,大批華人船員被打死打傷。事件後,香山政府並未採取任何有效反抗措施,這樣澳葡當局向停泊在澳門港的中國居民征稅成了既成事實。澳葡當局將澳門所有中國商舖編立字號,勒收房稅、地稅、人頭稅,對有居民拒絕繳納者,即遭受拘拿鞭打。亞馬喇還規定任何中國人在澳門興建房屋,必須先向澳葡當局申請。對此,廣東官府曾出面交涉但均無結果。

  1847年2月,澳葡當局擅自開闢水坑尾門為起點,經龍田村,直逹螺絲山轉入黑沙環直逹關閘的道路,不少華民在城界外的農田及墓地被肆意侵佔;同時又宣佈自三巴門至關閘所有擁有土地的華人必須向澳葡當局領取確認其土地所有權的契據,凡是未向澳葡當局辦理手續者,即被看作荒地,由澳葡當局没收。在亞馬喇的武力威脅之下,廣東官府再次默認澳葡當局的侵略行徑。

  同年6月,亞馬喇以中國海關南灣稅館的中國巡役侵撓船民為由,派兵強行拘捕了該稽查口的官員,並將他們驅逐出澳門,及將該稽查口所在的房屋公開拍賣。1848年3月5日,亞馬喇發佈告示:澳門已成為自由港,葡萄牙海關已關閉,不能再容許一外國海關繼續在澳門辦公。澳葡當局下令澳門關部行台不得再向葡萄牙及其他外國商船徵收關稅,也不得向中國商船徵收關稅。3月11日,亞馬喇帶著數十名葡兵襲擊並釘封了設在關前街的粵海關部行台,推倒在海關前的中國旗幟,扣壓及驅逐清政府駐澳門的海關人員,以及充公了這一有一百六十餘年歷史的中國正稅總口財產予以拍賣。1849年初,亞馬喇通知廣東府,澳門既由葡萄牙當局管轄,中國官員不得以進入中國所轄城的方式進入澳門,中國官員的轎前不許由衙役鳴鑼開道,進入關閘時也不得鳴放三聲號砲。

  1849年8月22日傍晚發生了震驚中外的“沈志亮刺殺亞馬喇事件”,標誌著澳葡殖民地擴張時代的開始。當晚,亞馬喇一如往常騎馬前往關閘蹓逹,於距關閘數百公尺處被龍田村村民沈志亮等伏擊刺殺,沈志亮將其頭顱和獨臂割下攜帶逃往中國。事件發生後,澳葡當局在又驚又怒之下採取了報復行動。8月25日清晨,百多名葡兵攜帶三門巨砲對關閘發動進攻,此時望廈香山縣丞汪政惧於形勢,迅速逃回內地,關閘一帶的駐軍也不戰而退,葡兵迅速佔據被清兵丟棄的關閘。這時距關閘以北一公里的北山拉塔石砲台向葡兵發砲攻擊,土生砲兵上尉美士基打帶兵三十六人攻打並佔領了北山拉塔石砲台,並割取駐地軍官首級及一手臂,插於刺刀上,凱旋返澳,作為亞馬喇復仇。

  亞馬喇慘案傳開後,英法西美等國領事先後發表聲明支持葡萄牙當局,又向澳葡派兵增援。在這種形勢背景下,清政府為平息事件,經過雙方多次交涉,於9月15日將沈志亮處死於前山,風波暫時得以平息。但自此後,澳葡當局向香山府繳納地租一事已成絶響,中國在澳門的主權已喪失殆盡了。

  1862年8月13日,中葡《通商和好條約》五十四款簽訂後,澳葡當局乘著界域未定之機,在青州北部填築一條連接青州島與澳門半島的路堤,並在路堤两旁填海造地,使青州島的區域擴大到與澳門半島連為一體,而成為澳門半島的組成部分。

  1863年,澳葡當局拆毀近三百年的“東至三巴門、水坑尾門,西至海邊,南至媽閣廟,北至沙梨頭”的古城墻及各座城門,使葡萄牙人居留區與半島北部華人居民聚居區直接連接,隨後侵佔於城墻以北的塔石、沙崗、新橋、沙梨頭等村落,在那里貼門牌,設路燈,向村民勒燈費和地租。1871年,澳葡當局拆毀關閘門,在稍以北的地方建築一座凱旋門式的新關閘,並派遣葡兵駐守。1879年,澳葡當局以低價強行收購龍環村的村屋,在村左、村右開僻馬路,從此龍環村不再存在。數年後,龍田村百多戶村民編入澳門戶籍。

  至1883年,澳門最大的華民村落———居住著五百戶村民、廿多條里巷的望廈村被葡人所據,自此整個澳門半島全部處於澳葡當局的控制之下。

  澳葡當局在企圖擴展澳門半島的同時,又將目光投向南面的氹仔島。1843年底,剛剛接任的澳門總督彼亞度向两廣總督耆英提出由葡萄牙人永久佔據氹仔島的要求,但遭到拒駁。1847年5月6日,澳葡當局仍然在路環島西部的荔枝灣建立了軍事駐點,駐紮葡兵。1865年設立海島鎮行政局,作為管轄两島的行政機構,四年後將氹仔、路環两島劃為海島市,同時又在氹仔島新設射擊場、屠宰場、公共墓地、監獄和港務機構;在路環島新建街市;並在两島都新建學校和郵政支局。1910年7月發生路環血案,澳門借機“天主教徒子女被俘虜困在路環島,教民向澳門主教求救”,以剿匪為命,派兵進攻路環,此後,澳葡完全控制了路環島,中國政府亦無法再對這两個島嶼行使主權。

  1910年10月5日里斯本發生了革命,推翻帝制建立了共和國;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發,推翻了满清的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這段時期,中葡两國均陷入政治混亂局面,澳葡當局繼續規劃和拓展澳門,通過填海築路、整治港口等大型工程令澳門地區的地域大幅擴展。所以至20世紀初,澳葡當局已完全控制了陸路以閘閘為界、內港以中洪為界的整個澳門半島,與澳門半島相連的青州島,以及氹仔、路環两個離島。今日澳門地區的地域,即在這時期基本形成。

  文/柳建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