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社会僵化的女性形象

  吕频:妇女权利工作者,妇女传媒监测网络项目负责人

  心探索: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女性被设定为什么形象?

  吕频:女性按照男人的需求,被设计为两种形象。一种是良家妇女,一种是非良家妇女。特点有三个部分,一是女性形象的色情化;二是女性的依附性;三是女性的意愿和需求被歪曲。

  心探索:女性按照男性的需求来设定形象,和父权社会是什么样的关系?

  吕频:在父权社会,女性是属于父亲的财产。女性的婚姻是一个男人向另一个男人财产的转让。所以在古代中国的中央集权制社会里,对妇女有“三从”的要求,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财产性决定了女性会按照“性”属性的不同,分为良家妇女和良家妇女。

  心探索:那么女性的色情化在两种类型的妇女身上有不同的体现?

  吕频:是的。在良家妇女身上,性避免了被消费,因为妇女不进入公共领域,只在家庭里转。在家庭外,妇女被消费,那么她属于非良家妇女,是妓女。良家妇女的性,被很好地保护起来了,当然是将她的贞操作为财产的形式保护起来的。

  心探索:这个形象在1949年以后发生了变化。

  吕频:有两个变化。一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强调男女平等,出现了“铁姑娘”。从消极意义上来说,“铁姑娘”试图抹去女性与男性的生理差异;从积极意义上来说,女性走出了家庭,开始参与公共事务。这时候,女性的性是不允许被消费的。

  1978年经济的改革、市场的开放之后,女性形象发生了变化。女性既不能像传统妇女一样,性只属于丈夫,也不能像铁姑娘一样,去除了“性”;而是走进公共领域,性成为其他男人的消费品。以前部分的女性的色情化,变成了整体女性群体的色情化。

  心探索:有那么严重吗?

  吕频:有的。女性的性属于她的上司、她的同事,她的客户,她的朋友。带着性魅力去上班,这是市场经济对女性价值新的评判。女性可以在事业上很成功,但不能失掉你的性魅力。杨澜就是一个典型的女性形象。

  我还记得八十年代初,有外国媒体将中国女人打扮得越来越漂亮,当做改革开放的象征。前不久,某报社的一名记者去一个阿拉伯国家访问,看到那里的出租车司机可以随便开女性的玩笑,一些女性很乐意和他拍照,就认为那个国家很开放。其实不是,只是女性的性可以轻松被男性消费的表现。

  心探索:女性进入公共领域,性就一定会被男性消费吗?

  吕频:当然不是。原因在于整个社会的男权特质没有变化。以男权的眼光看女性,女性的性被定义为色情属性,女性的性魅力是用来被消费的。女性自己也被自我设定为被消费的对象。女性的观赏价值被空前的强调。

  心探索:爱美不是人的天性吗?

  吕频:爱美是人的天性不假。男人爱美女,女人也喜欢自己漂亮,喜欢漂亮的男人。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你很可能被一种外在的美的要求主导了,这不是真的美。

  编辑/马倚君

  撰文/蓝莲花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