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的习惯性自我贬低
- 来源:心探索·分享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女人,女人味,性感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3-11-26 14:47
心探索:这就是服饰、化妆品、美容业极其兴盛的原因。你是被这个产业设定的美的形象主宰的。很可能一个时尚杂志的编辑就能主导整个冬季的流行色,你也可能因为电影明星是张瓜子脸而痛恨自己的大圆脸。
吕频:是的。美是非常主观的东西。但是这个社会却在不停地在设定一个美丽的妇女形象。三十年代的中国月份女郎那种圆脸弯眉可能是美的;经济发展了之后,有野性胸脯的女郎又变成了美的了;瘦骨嶙峋的时装模特也可能被塑造为美的。倘若你不符合大众传媒设定的“美”,你就是不美的。
大众传媒随时随地在驯化你“你要这样,你要这样,做一个有性魅力的女人”。于是女性就养成了随时随地的自我检查的习惯,仿佛随时都有一个看不见的男人在看着他。你要保持你的性魅力,但不能让别人认为你是一个放荡女。因为那样会导致性骚扰,而这样,你就不能成为良家妇女了。
心探索:另一个僵化的女性形象,女性是依附于男人的,是怎么发生变化的。
吕频:传统农耕社会的女性对男性的人身依附,导致了女性群体一方面被保护,一方面被色情化进行消费,这就形成了一种女性的集体心理:对男人过分的依赖。市场经济在中国高度发展后,这个依附于男性的形象的发展是扭曲的。一个幸福的女性一定是被认为是家庭更幸福的女人,事业的幸福是锦上添花的事。你首先属于家庭,你的社会身份,是由一个丈夫提供的。这个价值观,在大众传媒中无所不在。你看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就知道了。你追求自己的事业其实是不被提倡的,或者即使你做到了,你也是不完整的。
整个社会有一个女性形象的神话。以前她得是贤妻良母,现在她进入公共领域参与社会事务了,但她必须同时成为事业强人和贤妻良母。这也是女性时时刻刻自我审查的标准。“剩女”就是因这个标准诞生的。
心探索:这个内化的女性形象,会导致很多女人除了丈夫和孩子就没有事业了。
吕频:目前女性对婚姻的焦虑度非常高。“找一个好丈夫”,“打一场婚姻保卫战”,论坛上充斥着如何防备“小三”的帖子。女性有一个习惯性的自我贬低。
心探索:而在职场上,她也会习惯性地认为自己没有野心,不去从事那些看起来是男性从事的工作。
吕频:是的。女性作为科学家、学者、医生形象出现的非常少。提起一个律师,你会想到男性,如果是女性,你会冠之以女律师。学者也是一样。其实这样极大的束缚了女性的创造力。男女智力、心理上的差异到底有多大呢?先天的生物性的差异肯定有,但我想绝大部分是文化塑造出来的差异。
心探索:就是文化塑造出一个僵化的女性形象,让每个女人都无意识地往那个形象靠。比如要求女性要温柔,要被动,要淑女,但如果我天生就比较好动,不淑女,尤其是两性关系中不那么喜欢被动,那么就会遭到无形的责备。这个责备可能是自我审查。
吕频:这就是荣格所说的“人格面具”,是社会要求女性扮演的女性,不是你的真实的特质。你可能会很有行动力,做事有魄力,头脑理性,这些都是传统意义上的男性特质,但并不意味着你不是女性。因为那个庞大的女性形象的网在那里,你的意愿和需求都被歪曲了,其实你可能不需要这个,但你并不知道。
心探索:不过我有时候会感到一个女人丧失了女人的味道会很不可爱。她很不性感,看起来像个男人。
吕频:什么是女人味?什么是的性感?刚才我们探讨过了,美在很大程度上被文化中那个僵化的女性形象所设定的,女人味和性感也是一样的。
心探索:那么,真正的美和性感是活出你自身特有的部分,有时候可以超越两性差异。
吕频:是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