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一家上市企业来说,你的故事讲给谁听?是向资本的迎合为重还是兼顾资本、员工、用户的照顾周全,你的态度便决定你的公众形象。企业的上市,在某种程度上便意味着下决心赤裸地向各相关利益者的袒露,也许你的故事充满了想象空间,但如果自顾自地陈述,意义和利益都将是短暂的美好。
一小撮人的烟火
今年6月,又有一名互联网“老兵”成功登陆纳斯达克,由近二十人组成的迅雷高管队伍敲完钟后,逗留美国十余日,迟迟不归。此次跟随迅雷老板邹胜龙赴美敲钟的高管,包括联合创始人程浩、高级副总裁张玉波等人,其中几位高管还在自媒体上晒出了携家带口在美“出游”全家福。
而与此同时,仍在国内办公的迅雷员工们,也在通过微博谈论着公司赴美上市,但这些内容却不像高管们那般喜悦,“迅雷上市最让人心寒的并不是员工没太多实际福利,而是一群去敲钟的老板们敲完后就一直逗留美国自己游玩,现在都还没回来和团队分享喜悦。”迅雷员工们的心情明显有些心灰意懒。在此情况下,加之迅雷上市后对自身盗版资源的清洗,民间竟出现迅雷倒闭,老板邹胜龙携3.5亿个资源种子逃跑的荒诞传闻。
对于社交媒体上的戏谑,邹胜龙也解释说自己的母校就在美国,多留守几日也是理所应当。
但这样的解释在迅雷仅以10亿美元“流血上市”后业内整体看衰环境下,并不是一个合理的交代,也没有阻止迅雷员工们对公司以及邹胜龙个人的吐槽。“有些人没来多久就跑去敲钟,而有些人几乎从创业开始就跟着公司反倒没去,这真的有些让人心寒。”这些从创业初便跟随邹胜龙的员工多是目前做技术的中层,而这些员工在期权上也被严重忽视。了解迅雷的人可能知道,技术一直是迅雷这家企业的支点,对这些中层员工而言,分不到期权仅仅只是一个方面,迅雷一直以来无法集中业务也分散着企业的凝聚力。内部员工表示迅雷这几年做的全是试错产品,几乎都是做一个倒一个。
迅雷管理层决策也遭到强烈质疑,早在2011年IPO失败引发离职潮时,就有人透露“迅雷产品要瞒着邹胜龙才开发成功”。据该接近迅雷高层的人士透露,“迅雷公司上下有个不成文的内幕,就是做产品时候,需要瞒着邹胜龙,下面的人悄悄去做,做到一定程度,再跟邹胜龙说,否则,让邹胜龙知道了,他就会开始对设想中的产品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让项目组的人员应接不暇。迅雷看看就是瞒着邹胜龙给开发出来的。”
众人拾柴火焰高,在企业身处困境的时候更是如此。企业领导必须让你的员工感觉到公司就是他们的家,这里有他们的希望。人们通常只会为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而无私付出。对于中国的很多企业家们来说,要做到使众人行的关键就是从理念上把企业看成是社会的企业,而不是你个人的企业。这样一来,在危机来临的时候,他们才会与企业患难与共,而不是作鸟兽散。“这是你的船,要让它成为最好的”,企业不单是管理者的船,更是全体员工共同的船。
而两次上市的迅雷,各项弊病因离职员工的揭秘和在职员工的吐槽而传播于公众视野,迅雷的企业形象也因此受到了严峻的拷问。
资本和用户谁是上帝
除了员工吐槽给迅雷带来的负面形象,用户的一片嘘声也将迅雷的企业形象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
对于此次上市,版权是迅雷上市的首要障碍。为能顺利赴美上市,迅雷对旗下存在版权隐患的产品进行了一轮大清洗。在迅雷上市前夕,迅雷用户们发现他们可下载的资源变少了,原来一些可以离线下载的资源,现在也无法下载了。而不少付费会员也发现,一些电影资源虽然可以搜索到,但点击后却显示“该资源被举报,无法下载”。
有趣的是,去年10月底,美国电影协会曾设立了一个全球非法发行影片和电视节目的黑名单,包括迅雷、快播、人人影视等国内网站名列其中。此次双方冰释前嫌,加上美国资本市场的版权保护意识强烈,迅雷显然是为赴美上市做出“牺牲”。但迅雷的付费用户却不愿意“被牺牲”,他们正是为了那些“资源”才付费的,现在迅雷删除了资源,损害了他们的“利益”。无奈面对上市,迅雷为获得美方资本的青睐,他们的故事只为讲给资本家,而不是用户。
让你的故事触动更多人
一直以来以灰色资源作为主要盈利点的迅雷,经过这次上市,因对美方资本的迎合,既抛弃了用户,又将其对员工的疏忽问题暴露了出来。显然,迅雷的故事只讲给了资本,这不是一个成功企业,或者说经历了上市这场“成人礼”的企业的合理做法,这也导致了“流血上市”的迅雷在企业形象上的流血满地。
在深圳,迅雷总部的对面便是腾讯大厦,多年来,腾讯从迅雷处挖角人才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而对这次迅雷上市的集体吐槽中,有迅雷员工失望地说,“伤透了,离开吧,隔壁待遇好很多。”
本刊记者 尹磊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