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德瑞特:把黄瓜品种做到极致

  对于投资者来说,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但对于创业、做企业来说,走专业化路线,在一个领域内做深做透,才能超越对手,创造出品牌。天津德瑞特种业有限公司(下称“德瑞特”)在黄瓜育种上不断创新,终打造了“中国黄瓜第一品牌”。

  德瑞特董事长马德华认为,决定企业成功的原因有很多,重要的是公司始终坚持把黄瓜品种做到极致的理念,不断推出市场认可的优良品种。

  创业期:立目标明确市场定位

  2001年,正当事业发展处于上升期的马德华,放弃了天津黄瓜所所长职位,进入荷兰一家国际种业公司担任亚太区经理,成为职业经理人。这让很多人不理解,当时马德华年收入已经达50万元,所获荣誉无数,还是天津跨世纪重点培养人才。

  “要把黄瓜种子当作自己的事业来做。”马德华说,不为钱、不为名,遵循自己心中对黄瓜育种那份热爱,打造中国黄瓜第一品牌。

  2003年,他再度辞职,建立天津德瑞特种业有限公司。公司成立之初,只有马德华和他原来在天津黄瓜所的一个同事两个人。黄瓜种子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外部同样面临巨大压力。

  经过多次论证后,马德华确定了公司发展的方向:高端温室的保护地品种。针对困扰菜农的黄瓜“歇秧”问题,公司全力培育“不歇秧”黄瓜品种,解决之前黄瓜品种因歇秧而在春节期间不结实的瓶颈,使农民种植的黄瓜在春节价格高位时仍有较高的产量。

  一个新品种的推出往往比较困难。为此,德瑞特进入农村一线,提出了帮农民种黄瓜的服务理念。2004年,公司购买了3台笔记本和投影仪,在山东、辽宁、陕西等黄瓜主产区一个村一个村地为农民讲解黄瓜种植技术。“最高一天讲5节课,有一年腊月二十八晚上还在陕西大荔县讲课。”公司成立之初,马德华是主要的讲师之一。

  对于经销商,德瑞特实行“退出零风险经营”,即经销商无须付款,销售结束后,公司按40%的销售额返还给经销商。此举让不少经销商都愿意尝试经销这个新品种。

  经过1-2年的推广,“不歇秧”黄瓜受到了菜农的普遍认可,销量不断增加。德瑞特博美2号、德瑞特721等众多品种在保护地黄瓜主栽市场份额较高,如在沂南、苍山、青县等黄瓜主产区的份额均在80%以上。

  发展期:聚圈子建设先进育种体系

  聚焦于黄瓜之际,德瑞特通过建立现代育种体系,不断创新与推出新产品来提升产品的竞争力。模仿是实现创新的最快途径。国外育种模式已经被证明是成功的模式,马德华告诉记者,把这些模式本土化是他向国外学习到的本质内容,即离不开广泛搜集种质资源,加大亲本筛选数量,配制更多组合,在多地区筛选。

  早在2005年,德瑞特就建立自己的生产基地,设立办事处。各个办事处或基地人员能够在第一时间向育种家反馈市场需求,育种家在此基础上选育出贴近市场化品种。

  具体到育种环节,则是一个系统性工程。要把偶然性育种变成必然性育种,就要建立工厂式的流水线作业。德瑞特科研育种人员在2008年达到了20多个,育种环节不再依赖于某1、2个人,而是分工合作,提高了育种效率。

  在组合筛选中,德瑞特实行大批量配备组合,按照十分之一的筛选原则,比如说从1万个组合筛选出1000个,再从1000个筛选出100个,10个,最终选育出2-3个新品种。在筛选过程中,为更好地察看果实和瓜条性状,对初步筛选出的重点组合,德瑞特育种人员在果实期要观察每个组合90次之多,拍摄照片上百张,并为它们建立档案。

  在育种方法上,则需要大胆尝试。比如当大多数育种家都注重一般配合力育种的时候,德瑞特则在进行特殊配合力育种。“特殊配合力育种就是从两个普通的材料中筛选出优秀的后代品种。”马德华形象地说,就是父母很一般,后代很优秀。

  为保证选育出高质量的种子,德瑞特还建立了严格的繁种制度和体系,将良种繁育置于完全控制之下,种子质量有100%的保证。同时,该公司引进了丹麦的种子加工机械及种子包衣技术,使种子的外在质量也有进一步的提高。

  在德瑞特这里,育种体现了艺术和技术的结合。艺术,即育种同样需要创造性思维;技术,即育种要按科学的方法来做。

  平稳期:树品牌实现品种价值化

  品牌是公司的形象,也是公司追求的目标。建立并维护品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不断地保持并提高产品质量,提高服务水平,加强宣传力度,才能够使品牌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马德华认为,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不能有短板,品种、营销、服务都要做好,才能建立品牌,生存下去。为了建立品牌,德瑞特先后注册了20多个商标,为系统地保护品牌提供了法律保障。

  为保证高质量的种子,德瑞特建立了严格的繁种制度和体系,将良种繁育置于完全控制之下,种子质量有100%的保证。同时,引进了丹麦的种子加工机械及种子包衣技术,使种子的外在质量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现在的德瑞特,已经把黄瓜打造成了“中国黄瓜第一品牌”,把黄瓜做到了极致。目前,德瑞特正着手进行甜瓜育种,要把甜瓜做到极致。“当一个又一个作物都做到了极致的时候,中国蔬菜就做起来了。”这是我国马德华这些种业人的期望。

  《农财宝典》记者 刘海英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