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不完全统计,上世纪80年代中期,澄海从事种子买卖的个体户多达数百家。澄海种子协会的座右铭之一就是加强交流、咨询互通,良好的沟通促进共同发展和进步,增进合作往来。
一直以来,澄海种业在全国种业市场上占据着不可小觑的一席之地,从开国之初至今,拥有潮汕血缘和澄海标记的经典品种都在不停涌现。这片土地为何如此神奇,总能孕育出优秀的品种,澄海种子协会秘书长杜式秋认为,完善的政策和法制环境是澄海种业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澄海种业快速发展始于改革开放,当时的澄海县成立澄海县种子公司,通过专营的形式向海内外推广澄海种子。随着市场的逐步放开,澄海的私营种业萌芽并发展蓬勃。据不完全统计,上世纪80年代中期,澄海从事种子买卖的个体户多达数百家。
不过,完全的市场化必然走向无序。周俊豪回忆当时,不免唏嘘,“懂的和不懂的都在做。”当时澄海的种业市场因为管理体系不健全,市场十分混乱。1992年,政府加强对种业的管理,实行种子经营单位等级制度,提高经营门槛,大部分不符合要求的种子商家被淘汰,最后剩下的并登记在案的有159家。
虽然经营门槛提高了,但行业和市场没有种子质量管理标准,市场上种子的商品性不稳定,种子质量纠纷时常发生。上世纪90年代后期还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杜式秋认为,种企相互之间的竞争是无序的,商品种子质量没有相关标准也无法鉴定,出事后在处理的时候无据可依。
2000年,《种子法》颁布,里面对商品种子的质量有详细的标准,这样大大改善了当时澄海种子市场的局面。澄海种子管理站林站长认为,《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不仅仅是提高了种子市场的进入门槛,更是让商家树立品牌意识和质量观念。杜式秋认为,种子法的出台让澄海种业实现了无序竞争到以品牌为导向的有序发展的跨越。
其实,潮汕人品种意识本来就强,不过在不好的经营环境下,单枪匹马也很难突围而出。据澄海良丰蔬菜原种研究所负责人林玛惜介绍,上世纪90年代为了游说经销商销售自己的种子,曾经一年里有200天都是在外出差,目的是为了销售。
种子是有生命的,时间一长其时间其牙率等指标就会下降,在无序的市场竞争中,不珍惜自主品牌的商家会把种子打折出售,让农民蒙受损失。林玛惜特别注意维护自己的品牌,“品牌一旦树立,经销商都会找上门来。”林认为“产品有品牌”是自己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秘书长杜式秋介绍,目前澄海有24家种子公司,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独立的品牌。
一直以来,澄海种业也在不停地打造自己的品牌。2005年,澄海种业协会成立。2007年,澄海种业协会组织澄海种业参加广东种业博览会,将澄海种业企业公司信息汇集在一本小册子上,让更多人知道澄海种业,提高知名度。澄海种子协会成立的初衷就是代表澄海种业发声,维护澄海种业利益。
澄海种子管理站林站长说,澄海种企拥有的产品大都比较全面,在当地市场份额有限的情况,一些企业已经主动走出去了,甚至走出国门。如汕头市利农种业有限公司,连续两年参加亚太地区的种子交易会,拓展国际市场。
澄海种子协会一方面为协会成员提供对外发声平台,另一方面通过协会成员把澄海种业带到世界各地。杜式秋认为,澄海种子协会主要做好两件事,一是宣传行业的政策法规;二是协调同业组织之间的关系。澄海种子协会的座右铭之一就是加强交流、咨询互通,良好的沟通促进共同发展和进步,增进合作往来。
《农财宝典》记者 黄齐雄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