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合璧的山地中医院

  ——四川省泸州市中医医院城南医院设计创作

  2014年2月,在政府组织的泸州市中医医院城南医院设计方案招标中,我们有幸中标,方案力求在现代医院建筑环境中融入中国传统建筑园林艺术元素和中医中药元素,多种功能巧妙综合,节约土地、保持原始地形的山林景观,建筑与自然和谐相融,让患者情绪放松、压力顿解,意图打造未病先治、快速康复、轻松疗养、交通停车便利的中西医结合医院。尽管由于用地变更等原因这个作品尚未实施,但就探索中西医结合、山地医院建筑的创作来说,仍值得总结和分享。

  目标定位:中西医结合、以康复为特色

  位于城市新开发区的新建中医医院往往要承担众多责任:作为率先启动的新区配套工程,可促进新区建设推进;作为拥有良好口碑、在老城区发展受到制约而需要择址新建的医院来说,可延续医院品牌;作为探索中西医结合方法的临床医学、科研、培训的实践载体,可传承中医药历史、发扬国医特色。泸州市中医医院城南医院正是这样确立了它的定位:中西医结合、以康复为特色,打造规模1000张床位的医院。

  设计挑战:场地内最大高差57.75m、土地可用率极低

  对于建筑设计师来说,这是个极具挑战性的项目:医院用地呈南北狭长形,北部东西高差28m、南北高差6.76m,南部东西高差16.15m,地形中包含大小两个山丘,一个天然池塘,场地内最大高差达57.75m,山峰向东延伸到张崖公园并在山腰处被张崖路拦腰切断,道路与山脊高差30m,土地可用率极低。

  山地建筑的常规设计手法是因形就势营造高低起伏的建筑趣味,故西南山区往往就高建高、就低建低,显示其由错落的吊脚楼、延绵攀升的台阶构成的山城风貌。但作为山地医院,要实现从各个标高进出建筑的无障碍,消除高差带来的不便;要造就可识别性强的建筑单体、丰富的群体天际线;还要挖掘土地利用率,在基本没有全埋地下室的情况下安置大量停车位,妥善处理半地下室挡土墙的安全问题,营造舒适自然的内外采光通风条件,为患者和医务工作者创造良好的就医环境。

  创作追求:“让建筑消隐于环境”

  “让建筑消隐于环境”,是当今世界领先的规划设计理念,也是建设绿色城市、绿色建筑的措施之一,更是我们追求的一种境界,这个追求也在该项目上得以充分实践。

  *创作理念

  第一,重在突出中式元素、现代表达,建设错落有致的“国医堂”建筑群。

  第二,强调简洁、明快、和谐,用“医疗街”进行串联,呈现既个性又统一的建筑。

  第三,拥有清晰的展示功能,将“急诊、门诊、医技、病房、康复”模块化。

  第四,力求建筑与环境的融合,使“广场、园林、庭院、空中绿化”向所有空间渗透。

  *功能分区

  将场地由南向北依次划为康复区、住院区、门急诊区、后勤保障区,建筑群朝向张崖公园,并保留修整东南部的山头和池塘,作为园林和未来发展用地。

  *建筑布局

  设康复楼、住院综合楼、门急诊医技楼、后勤综合楼,所有建筑坐北朝南,通过医疗街串联,风雨无阻;康复楼紧靠山水园林式的康复花园,充分利用南部城市绿化带扩大绿化空间;住院楼东部架空在花园上,濒临原有池塘,架空层下为住院落客环岛;门急诊医技楼面朝东南广场;北部是后勤综合楼。

  *交通组织

  以张崖路及西边市政路组织交通;正门位于东面的张崖路,仅供行人、出租车、120急救车出入,设公交港湾和出租车站;西门为机动车出入口;南门为步行和自行车入口;北门为垃圾、尸体出口。建筑各入口设无障碍落客车道,四周设环形车道;门诊广场为交通枢纽,用于组织来院的人流和出租车流;总停车位规划1500个。

  *场地设计

  将西低东高的U字形山丘谷地划分成若干台地,与四周道路标高相适应,入口广场与张崖路平齐;西侧洼地做半地下车库,减少土方量,设斜坡环路,车辆直接驶入半地下车库,不需要坡道;每级台地为一层建筑高度,通过电梯实现各层之间的无障碍交通;通过斜坡庭院和挑台处理高差,消除外露的挡土墙。

  建筑设计:形式、造型等各有特色

  *单体组合

  门急诊医技楼是由3个模块围绕共享空间构成的综合体,住院楼和康复楼为南北向Z字形板楼,阶梯形的行政楼与生活保障楼组成综合体。医疗街穿越各建筑的地下至地上两层,把主要功能区联系起来,形成立体交通体系,从广场看所有主要部门的出入口,一目了然。

  *建筑形式

  从蓝安大道看,建筑群由低向高、从西向东升起,层次丰富;从张崖路看,住院区南低北高,日照充足;门诊区呈欢迎姿态、通透疏朗;建筑入口醒目的雨篷、顶部明显的标识展现出每座建筑鲜明的个性。

  *造型色彩

  以透明玻璃外包木纹花格的“医疗街”做为清新的视觉引导,满足遮阳和交通安全的要求,成为整个建筑群的纽带;建筑外墙为灰、红两色砖墙与花岗石基座和木色格窗的组合;坡屋顶把雨水收集、灌溉过滤、太阳能光伏板、中庭遮阳、绿化攀爬构架结合为一体,遮挡屋顶机房设备,创造出丰富的第五立面。

  医疗工艺:结合医院运营策略

  医院的运营策略:“以人为本、流程合理、管理科学、中医文化与现代相结合”,既有三甲综合医院必备的各项设施,又有中医特色,突出中医传统疗法中心、治未病中心、骨科、中医肿瘤、体检、康复等重点专科,打造无痛医院。

  *医疗规划

  急诊、感染独立一区,有独立的接诊、抢救、医技、治疗、重症监护、留观、值班设施,有独立的场地疏导空间,以应对突发事件。

  以庭园划分门诊各科,实现主要房间自然采光;医疗街内设服务中心、各层挂号收费处、集中抽血、早餐咖啡厅;骨科、泌尿外科、儿科位于底层;急诊、门诊、儿科的综合治疗和输液区集中设置。

  急诊、门诊、住院环绕医技楼布置,以医疗街层层相连,服务距离最短化;影像、放疗设备位于底层,人流量大的超声、介入科室位于中部,检验、病理科室位于顶层,其抽排污染气味的空气处理机藏在坡屋顶下。

  住院部每层两个护理单元,形成各病种的一站式服务,如透析与肾病同层,同一个病种的内外科位于同一个楼层。

  手术部、产房、ICU、供应室布局靠拢,可以集中布置专用空调及空气净化设备,节省管线长度;门诊、急诊手术集中设置,节约人力、设备和空间资源。中心消毒供应室与中心手术部靠近,以缩短物流流程。门诊手术、人流、口腔、五官、内镜的消毒相对集中在门诊部,便于器械的快速循环使用。

  *工艺流线

  以患者为中心,医患分流、洁污分流、人车分流——

  急诊流线:急诊患者和急救车辆设独立出入口;

  感染病患流线:将发热、肠道、肝病三个感染门诊分别布置在急诊楼东北部。

  门诊流线:门诊患者从广场进入大厅和主医疗街,经过自动扶梯和电梯抵达各楼层,再进入次医疗街,抵达各个医疗单元。

  住院流线:经过门诊、急诊后需要住院的患者通过医疗街到达住院楼,探视人员从东大门进入住院楼架空层或从医疗街进入。

  体检康复流线:从南部花园的医疗街入口直接进入“集治未病中心、中医传统疗法、疼痛管理、康复、保健和体检为一体”的康复楼,与北部患者不交叉。

  医护流线:门诊住院楼的医护人员从各个模块外围的医护电梯厅进出;后勤综合楼集行政、科研、会议、培训、后勤保障、院内生活值班为一体,各个不同功能均设不同方向的出入口,互不干扰。

  供给流线:药品供应及各种物流车辆从西边直接进出半地下室抵达各建筑核心筒;污水处理、液氧站、水、电、空调、动力、垃圾站、太平间尸体装载区均位于西北下风向地势较低的部位,出入口均直通西边的室外地面。

  景观设计:用中医元素营造诊疗环境

  面向张崖公园设置主入口,以实现景观空间无限放大的效果,入口景观大道两旁和广场中央布置中西医学领域的著名人物雕像;圆形的门诊落客广场与方形的门诊楼模块体现了方与圆的中国元素;园林中融入中医历史、医学、健康教育、阴阳五行、太极图、五禽戏雕塑群等元素;沿路护坡采用毛石浮雕石壁和攀援植被;各建筑中都有空中花园、阳台绿化、屋顶绿化,让每一个房间都可以获得良好的视觉景观,形成体现中国传统园林神韵的诊疗环境。

  结语

  综上,泸州市中医医院城南医院设计方案,中医特色鲜明,力求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康复于一体,拥有模块化、系统化的功能流程,将自然山水园林和中式院落纳入环境设计,并为建筑现代化、智能化留下了充分的可持续发展空间。

  文|朱希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