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建筑中影响声环境的因素及声环境设计策略
- 来源: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声环境,医院现状,设计影响因素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2-10 12:40
——以安徽省某三甲医院为例
摘要:文章以安徽省某医院为例,通过对不同区域声环境的直观感受和数据测量及整理,阐述了医院在声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影响声环境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声环境;医院现状;设计影响因素
患者作为整个社会中较为特殊的一个群体,生理以及心理上都需要受到良好的照料护理。这就要求我们对所设计的就医环境有一个全方位的考量,只有安静祥和、绿色生态的环境才能给患者的康复带来很大的帮助。而对于医务人员来说,长期地置身于人多、嘈杂的环境之中,其身心健康会受到损害,工作效率也会降低,间接地影响到患者的康复。虽然“绿色医院”的概念经常被人提及,但是长期以来,设计师们对医院物理环境方面的一些细节问题仍然不够重视,很多医院中都存在各种物理环境方面的问题,声环境就是其中之一。如何在现有条件下,改善医院的声环境,是塑造舒适的医疗环境的过程中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下面以2008年投入使用的安徽省某三甲医院为研究目标,通过现场调研、测试的方法研究医院室内的声环境现状,探讨现代医疗建筑设计中影响声环境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声环境评价标准
2008年10月1日起实施的《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将医院建筑定为噪声敏感建筑物。在声环境功能区分类上,康复疗养区等特别需要安静的区域为0类声环境功能区;以医疗卫生为主要功能、需要保持安静的区域为1类环境功能区。这些区域对噪声控制的要求较为严格,其环境噪声限值为:0类声环境功能区昼间最高噪声值为50dB(A),夜间最高噪声值为40dB(A);1类声环境功能区昼间最高噪声值为55dB(A),夜间最高噪声值为45dB(A)。《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J50118-2010)对医院主要房间的室内允许噪声级有所规定。
二、医疗建筑空间布局及声环境测试结果
(一)门诊大厅
主要噪声源:人员(患者、导医)的交流声、电动扶梯的机械声。
空间布局:开敞式的贯通空间,设计上给人一种全通透的空间体验,为内部环境带来良好的自然采光。但正因如此,虽然对就诊人流采用分流设计,在门诊大厅内的排队人员不多,但串音现象尤为严重。
内部主要装饰材料:地面为光滑大理石,柱子为光滑石头,栏杆扶手为玻璃材质,顶棚为玻璃材质。
主观感受:由于使用了贯通大空间和光滑装饰材料,在人流量不多的情况下,仍然没有安静的感觉;上午的人流量普遍高于下午,因此下午普遍比上午安静。
(二)候诊区
主要噪声源:人员的交流声、走路声,门诊护士台的叫号广播声。
空间布局:采用分流模式,每个诊室有各自的候诊区、叫号区。挂号分布于各个楼层,进入二层以后,人流量明显增加,声压级提高;三层人流相对较少;四层人流稀少。
内部主要装饰材料:地面为光滑大理石,柱子为光滑石头,顶棚为金属材质板(外观类似穿孔吸声板,而实际为实体,无吸声的作用)。
主观感受:门诊护士台的叫号广播声分贝极高,周围无吸声材质,声音显得更响亮。四层作为体检等功能区,人员极少,在无人的情况下,毫无安静感。
测量数据:二层候诊区,三、四层候诊区的布点。
(三)药房区
主要噪声源:座椅区人员交流声、走路声,相邻地方传来的声音(门诊护士台的叫号广播声、走路声、人员交流声)。
空间布局:主要人流在排队买药,交流声较少。药房座椅区与分门诊靠走廊相隔,相互间影响严重。
内部主要装饰材料:地面为光滑大理石,柱子为光滑石头,顶棚为光滑材质。
主观感受:分门诊和走廊传来的声音对座椅等候区干扰严重;排队买药处,人员安静,声环境感觉很舒适。
测量数据:座椅区声压级72.8dB。
(四)输液大厅
主要噪声源:人员交流声、走路声,小孩儿的哭泣声,护士台的叫号广播声。
空间布局:儿童区与成人区为并列贯通空间,中间由护士台作为分界。一般情况为,上午输液人员较多,甚至满员;下午人员相对较少。
内部主要装饰材料:地面为光滑大理石,柱子为光滑石头,顶棚为光滑材质,座椅为金属材质。
主观感受:上午输液人员较多,感觉异常吵闹;下午输液人员较少,成人输液区人员很安静,但不时传来儿童哭声、吵闹声、护士台的交流声等,破坏了安静的。
(五)放射科
主要噪声源:人员交流声、护士台的叫号广播声、内部检查器械传出的低频声。
空间布局:作为提供检查的科室,它所服务的部门相对较多,包括住院部的患者、门诊部的患者。这决定了待检查人员的多样性:躺在病床上的、坐轮椅的、自行行走的。它的特殊性使得等待区域面积相对其他科室显得小很多。上午挤满了待检查的患者,异常吵闹;下午人员少许多,但仍感觉不到安静。
内部主要装饰材料:地面为光滑大理石,柱子为光滑石头,顶棚为光滑材质,座椅为金属材质。
主观感受:上午人员过于密集,声音显得格外大,互相干扰很严重;空间狭小且封闭,即使在人员不多的情况下,仍异常吵闹,有种声音无法从空间中传出去的感觉。
测量数据:放射科布点。
(六)住院部(骨科)
主要噪声源:护士台广播声、电话声、人员交流声。
空间布局:由于各科住院部布局一致,因此仅选骨科住院部作为调研对象。作为患者休养区,住院部应该是相对最为安静的区域。病房宽敞,走廊单面布满病床,由于患者一般为成年人,陪同人员不多,该区域明显比门诊区安静很多。
内部主要装饰材料:地面为光滑地砖,墙面为普通抹灰,顶棚为金属材质。
主观感受:与门诊区相比声环境有明显改善,主要声音来源于患者与护士之间的交流。
测量数据:测点分布。
三、声环境现状分析
测量数据显示,医院各个区域声压级均在55dB以上,普遍不能达到规范要求。住院部是声环境最好的区域;由于门诊大厅为开敞空间,和候诊区声压级差别不大。主要原因如下:
(一)医疗建筑的空间大小及分布
大空间为建筑带来的声问题主要表现为串音现象:门诊大厅和各个候诊区之间,由于大空间的贯通,即使各层人员数量不一、环境不同,但测试声压级结果极为相近。
小空间所产生的声音加强:放射科空间相对狭小,使人觉得声音异常大。
空间分布所带来的互相干扰问题:药房处,自身噪声并不大,但座椅区和门诊候诊区相邻,对药房的声环境产生直接影响;输液大厅处,由于儿童输液区与成人输液区紧邻,空间贯通,并无遮挡,干扰明显。
(二)建筑装饰材料
各科室普遍存在不使用吸声材料的问题。吊顶本应是医院建筑中最重要的吸声构件,但在该医院中忽略了其吸声的构造做法,使得整个医院的吸声构造几乎为零。现代医院建筑内部装饰材料普遍选取表面光滑的材质,地面多为大理石铺地,墙面及柱子等竖向表面多用光滑材料,这些材料均不具有吸声功能,并且对声音具有强烈的反射作用,不利于空间的消声。
(三)建筑内部设施
建筑内部各种设备发出的噪声不容忽视,例如扶梯、电梯、室内通风空调系统等机械设施,运货车、病房送药车等医疗运输设施。
(四)交通流线
流线混杂,运货小车(空车通过时平均声压级为88.7dB)与医患人员流线交叉;就诊路线过长,有些人走路的声音(65.5~71.7dB)贯通整个公共空间。
(五)安静意识
候诊区、排队挂号区、取药区、护士台的人员交流声、儿童的哭声、叫号广播声等对医院的安静环境产生直接影响。
四、医疗建筑的声环境设计策略
建设健康的医院声环境主要是控制噪声。噪声分为环境噪声与内部噪声:环境噪声主要为医院内、外交通噪声及周边生产、生活产生的噪声;内部噪声主要为人员噪声、内部交通噪声、医疗机械噪声等。
对于外部环境噪声,对其有影响的因素主要是医院的整体规划、医疗建筑的布局、医院与外部交通的关系等。对于医院内部噪声,对其有影响的因素在空间层面由大到小依次为:建筑物形态、建筑整体功能布局及流线、各功能空间的体量及形式、建筑细部设计,这些不同空间层面要素对室内噪声的产生及消除有着重要的影响,此外,建筑吸声构造设计、室内装修材料的选择等对内部噪声的控制也有显著作用。
(一)总体规划
道路作为主要的噪声源,包括城市道路和医院内部道路。
城市道路:安静区远离城市道路布置;门诊、急诊人流量大,需要便利的交通,可临街布置。
医院内部道路:加强管理,控制进入院内车辆的类型(重型车产生的噪声值都在75dB以上)。
(二)建筑内部功能布局
应谨慎使用大空间;空间中适当增加吸声设施,例如悬挂吸声设施;根据噪声大小合理布置空间,避免就诊人员多的科室紧凑布置;各个空间开敞,使得各个空间贯通,极易串音,各科室间相互影响,该问题应该得到重视;人流、物流合理分布,患者流线、货物流线尽量分开布置,避免交叉和流线过长。
(三)建筑内部装修设计
选择装饰材料时,除了考虑防止细菌滋生、方便清洁等方面,还需考虑良好声环境的营造,采取适当的吸声措施。首先应该着重考虑顶棚的吸声设置,其次是墙面,最后是地面。
(四)内部器械设施
对于各种机械设备,应选择低噪声设施;合理布置噪声大的设备,使其远离对声环境有较高要求的区域;对已选择设备采取适当减噪措施(如用软的材质包裹设备起到减震作用)。
对于医疗运输设施,要考虑其产生噪声的部位,采取适当措施,例如:在送药车、货车与地面接触部位设置弹性面层将其包住,减少噪声值。
(五)安静意识的宣传
医院内部增设提倡“静”的标牌,加强宣传,增强人们维护良好公共环境的意识;改进医院的报号系统,如增加电子显示牌代替叫号广播。
五、结束语
医疗建筑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声环境方面的问题,要求我们在今后的医疗建筑设计上,认真审视大空间的设置、内部装饰材料的选择、安静意识的宣传培养等问题,把创造良好的声环境融入到设计的整个过程当中。对于已建成的医院建筑,有必要对声环境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找出医院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减少噪声干扰的有效措施,改善医院内的声环境,并且为以后医疗建筑设计或改造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柳孝图.建筑物理环境与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刘加平.建筑物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DB11/938-2012,北京市地方标准:绿色建筑设计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4]环境保护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GB-3096-2008,声环境质量标准[S].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5]住房和城乡建设部.GBJ50118-2010,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6]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绿色建筑(2013).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本研究受“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13BAJ15B01)资助/This research is supported by the 12th Five-Year National Science & Technology Support Project of China(2013BAJ15B01))
文|杨婧一 李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