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环境的山地医院——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医院设计

  当建筑师遇到一块山区建筑用地时,往往会醉心于其周围的环境,并乐于迎接其特殊的地形地貌所带来的挑战,但山区用地对于医疗建筑而言并非理想用地,怎样做到医疗功能合理、地尽其用,并做到建筑与环境的自然融合,还原大自然的诊疗效应,是建筑师入手的关键。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医院(以下简称武当山医院)就是众多山地医院中的一个。

  武当山医院为一所新建的拥有400张床位和100张康复床位的综合性二级甲等医院,位于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武当山山脚下的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新区内。目前周边处于未开发状态。用地三面环山,呈不规则形状,地形复杂,南侧面向规划道路,地势总体北高南低,总高差约61m,南北长约761m,用地中段窄,两头宽,最窄处宽约50m,北段东西最宽处为311m,有一段山体插入用地内,总用地面积129165m2,为典型的山区用地。

  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决定了武当山医院并非都市型医院,而是一座融于环境之中的、有地域特点的现代化医院。

  整体规划,承借自然地势

  自南向北将场地分成:178.6m以下、178.6m、188m、190m、194.2m、198.4m、202.6m七个不同标高基本台地,高差与医院建筑的层高基本吻合。

  分析台地的利用价值,并在其中布置可能的功能体块。南侧178.6m以下标高面宽大、进深小,只能安排部分功能,由于中部用地不可利用并拉开了用地南北两端,使得南侧部分功能与北侧的主要医疗功能的关系不能太过紧密,所以规划了小体量的体检中心和医院办公区。用地北侧为医院门急诊医技楼和病房楼、康复病房以及医院支持系统。中部狭窄区域为集中绿地和停车场。

  结合场地景观和医院的环境,在适当的位置规划道路、人行踏步、坡道、甬路,使院区内的车流、货流、人流各行其路。考虑到建设用地南北较长且有一定的坡度,在院区入口设置了电瓶车停靠站,既为患者提供了代步工具,又缓解外部车流对院区的交通压力。利用不同台地的分层入口,减轻了建筑物内垂直交通的压力。

  用地的特殊性使主要建筑“隐居”在山体中,远离城市道路布置;考虑到建筑面积和床位数均不大,刻意压低了建筑层数;根据建筑功能布局,将体量化整为零,采用半分散的布局形式;屋顶绿化在第五立面上更加弱化了体量感。这些偶然和必然的因素促成了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相融。

  建筑布局,利用两条轴线串联所有医疗功能体块

  结合地域特征、医院规模和地形特点,定制合适的门诊、医技、病房、康复等功能体块,将各功能体块布置于各台地之上,用一条室内交通主轴、连廊和一条室外的景观轴将这些体块串联起来,组成门急诊医技楼、住院楼和康复中心。设置在交通轴上的扶梯和电梯解决主要的垂直交通。交通主街和景观轴线相伴,患者无论是在候诊还是行进在交通主街上,均有绿化庭院相伴,明亮的空间、清新的空气、优美的环境共同构成了武当山医院建筑的内部环境。

  *门急诊医技楼

  门急诊医技楼由门诊、急诊、医技三部分组成,建筑高度16.5m(最高处),主体2层,局部3层(不含设备夹层)或1层。

  一层(190.2m标高)设置门诊大厅、门诊、药库、检验科、中心供应、病理和设备用房。该层设门诊入口。

  二层(194.4m标高)设急诊、急救、肠道门诊、发热门诊、门急诊治疗、儿科、放射影像、门诊和功能检查及超声影像。由于地形从南向北由低走高,该层设儿科、急诊和传染科入口。放射影像及医疗主街二层在北侧与地面直接衔接。

  三层(198.6m标高)布置手术部、ICU和血透。

  *住院楼

  位于医疗区北侧,由住院部、产房、营养厨房、太平间、计算机中心和设备科组成。建筑总高度23.95m(室外地坪至屋面面层的高度),共6层。

  一层(198.6m标高)南侧布置了一个护理单元,北侧设置了营养厨房及太平间。该层设太平间及营养厨房货物出入口。

  二层(202.8m标高)南侧布置了一个护理单元,北侧布置了出入院大厅及计算机中心和设备科。出入院大厅在北侧与地面直接衔接。

  三~五层(207.3~214.7m标高)南北各设一个护理单元,中部设医护用房及辅助用房,方便管理并节约面积。

  六层(218.4m标高)北侧设一个护理单元,南侧布置产房。

  *康复中心

  康复中心位于医疗区东北侧,分为南楼和北楼两部分,由康复病房、理疗中心及其辅助用房组成。

  特色设计,地域性表达

  *“院落”空间重构

  由当地传统合院空间中提取出院落组合模式的空间原型,结合医院的功能需求及医患流线组织的复杂性要求,对“院落”空间进行了适应性调整和重构。

  *“街巷”空间重构

  对山地建筑形态中极具魅力和表现力的街巷空间进行分析研究,抽取出其平面组合形态的基本形式及垂直方向层叠变化的复杂性,结合医院功能的特殊需求,形成形体组合丰富、空间界面灵活多变的“街巷”空间形态。

  *传统“元素”重构

  对当地传统民居中的立面材质及细部做法进行分析提炼,根据各种材质自身的特性及所能传达的表情和空间气质,在外围护形式中分别加以运用。

  结语

  山地建筑设计随复杂的地形地貌的变化而千变万化,我们尝试从一些山地建筑的设计中找出规律,提取一些具有适应性的设计方法:处理与城市空间的关系-决定建筑形式;整理用地--规划用地--合理规划功能、交通和环境;单体设计--优化功能流线、交通组织;空间和造型的表现。

  武当山医院设计完成之后由于使用方的变化,变成了800床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太极湖医院,当用地扩大后,重新修整地形,出现了其它的问题,但同样沿袭之前的设计方法,形成了最终的设计方案。当然设计不是简单的按步骤解题的过程,而是其间会遇到非常多的问题亟待解决,需要不断调整、优化直至完成设计的过程。此外,山地建筑在安全性、场地排水、消防等方面也不同于平原地区,须加以重点关注。

  文|唐琼 祁莉莉 褚正隆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