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业何时出现千亿级企业?
- 来源:农财宝典水产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水产业,万科,绿地,恒大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3-09 09:58
近年,万科、绿地、恒大、保利、碧桂园等不少房地产企业的营业收入纷纷突破1000亿元,近十年的房地产繁荣造就了一批千亿元级房地产企业俱乐部。而伴随着我国养殖业30多年的高速发展,不少饲料企业也提出了千亿元销售目标。
2015年初,大北农、天邦等饲料企业先后向外界高调宣布了进军千亿级企业的决心;加上此前新希望、通威、温氏、正邦、双胞胎、海大等企业也曾定下了打造营业收入突破千亿元、成为世界一流农牧企业的雄心,一批饲料巨头为何相继在这个时间段提出打造千亿级企业?
当前我国养殖业面临着产能过剩和养殖过剩的困境,饲料格局风云突变、正处于洗牌的关键时期。这几年我国饲料企业数量逐年减少,已经从粗放型进入集约精细型。2011年全国有12000多家饲料生产企业,到2013年有合格登记有10000家,而到2014年取得合法生产许可证的饲料生产企业只有7000多家,本年度近1000家消失,未取得农业部饲料生产许可证有3000多家。也就是说从2011年至今,本行业合法的饲料生产企业每年以1000家的速度消失,这无疑是赢者通吃的时代。
中国小而散的传统农业生产正转变为集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态化于一体的现代农业,行业的这种发展趋势无疑是强者最大的依仗,弱者的离场将为强者提供更强的机遇和更广阔的空间。企业树立起千亿级的标准迫使自身加速转型并打开新的增长点,这是将转型发展提升至一个新高度的关键所在。
毫无疑问,目前最接近千亿级饲料企业的是新希望集团。2013年,新希望集团营业收入接近800亿元,其中归属集团上市部分的新希望六和股份营业收入约694亿元,而其核心业务饲料销售达1539万吨,销售收入461亿元。也就是说,作为饲企巨无霸,新希望的饲料业务占集团的总收入不及6成,即使其饲料市场份额在中国的占比约达到了10%(2013年我国饲料产量1.9亿吨),但新希望仍迟迟未能完成刘永好2009年前后定下的5年内达到千亿元目标。
对于拥有银行金融、房地产、食品、10%饲料市场份额的新希望完成1000亿元销售目标都显得力不从心,那么对于饲料销售收入占比营业收入超过90%的海大、大北农、正邦、双胞胎们又如何实现自己的千亿元企业梦想?
事实上,这些企业距离千亿元的关口仍然相去甚远。根据上市公司2014年最新业绩快报,海大营业收入211.7亿元,大北农184.4亿元,正邦167.7亿元,天邦股份26亿元;饲料业务均占到了这些企业营业总收入的90%以上,而2014年我国饲料产量1.9亿吨左右,海大、大北农等若想依靠饲料业务而完成千亿级企业的目标,无异于痴人说梦。
放眼全球,拥有千亿元销售额的农牧企业其实也不多。其中,作为全球五百强的嘉吉和正大无疑是国际农牧企业的代表,但是他们的核心业务并不主要是饲料,而是食品、流通、贸易、加工、饲料等等综合业务。
因此,为了实现千亿元销售目标,有些公司多元化步伐加快。通威选择了能源,而温氏更多选择了在流通、食品等全产业链发力。然而,无论是温氏、通威,还是海大、大北农,甚至是新希望,仅仅依靠在中国养殖市场完成千亿级农牧企业的目标,十分艰难;因为养殖业经济规模不像房地产那么巨大,走国际化和多元化或许都是不错的选择。
齐鲁证券有限公司分析师张俊宇认为,发展成这个行业的龙头企业,成为千亿市值的公司,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方面,企业应该有合理的利益制度安排,不仅要自己能赚到钱,还要帮助经销商和养殖户发展壮大,让自己的合作伙伴也享受到发展的利益。另一方面,企业应该有先进的并且适合自己的商业模式,围绕在生态链周围,寻找自己的切入点并产生出规模效应。
但是,我国饲料成为千亿市值的公司最大绊脚石更多在于养殖行业的经济规模,从这个角度看,水产业要出现千亿级别的公司恐怕不在这个星球(通威、海大的主营业务已超出水产的范畴)。深层次地看,提出千亿级的企业大多是上市公司。一方面,确实是公司的战略发展需要,勇当地方龙头企业,争取政府更大的扶持;另一方面,提出千亿的大发展计划或许更多是给股市市场和投资者信心。
苏若晶 行业媒体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