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肿瘤医院门诊病房综合楼规划设计
- 来源: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肿瘤,辽宁,肿瘤医院,规划设计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3-26 12:53
近年来,全球肿瘤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恶性肿瘤(癌症)已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肿瘤早期的发现率比较低,病情易发生反复,治疗周期比较长,死亡率较高,这导致肿瘤患者的心理压力远远高出其他大多数病症患者。治疗阶段,患者接受手术或化疗后,易出现回避、术后反应性抑郁,甚至会产生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反复阶段,患者会感到恐惧,对身体变化过于警敏,容易对治疗失去信心。因此,肿瘤患者对空间尺度、采光、环境舒适度的要求更高。这就要求设计师在进行医疗建筑设计时,要投入更多的精力改善医院的服务能力和环境质量,为患者提供更多人性化的关怀。
以辽宁省肿瘤医院门诊病房综合楼为例,在设计过程中,我们从肿瘤医院的特点出发,结合该院的实际情况,分析、总结出了具有针对性的设计策略。
项目概况
辽宁省肿瘤医院是一所集肿瘤防治、科研、教学为一体的三级甲等医院,在国内拥有较高的知名度,设有床位1500张。我们参与的建设项目其主要内容包括:结合医院院区改造进行全院的整体规划,分析、确定实施的步骤,以及近期要实施的门诊病房综合楼的方案设计。门诊病房综合楼总建筑面积约80000m2,地上23层,地下2层,主要放疗设备为6台直线加速器、1台射波刀、3台模拟定位机。
*基地位置
辽宁省肿瘤医院位于沈阳市天东区小河沿路,西为城市次要道路,东为解放军463医院,北侧为住宅区,南临城市绿地——小河沿公园,环境优美。其中小河沿路为城市次干道,是医院的主要人流方向,在该路旁布置医院的主要出入口,西侧道路可布置次要出入口。
*基地环境分析
医院占地41500m2,现有建筑面积为75600m2,用地较紧张。由于历史原因,院区内原有建筑布局缺乏科学的统一规划,不甚合理,道路系统不够完善,南北向以尽端路为主,环路少。
肿瘤医院特点分析
肿瘤医院服务对象的特点,决定了医院布局及设计侧重点有别于综合医院。
首先,肿瘤医院日常门诊量远远小于综合医院。针对这个特点,肿瘤专科医院相较于规模相同的综合医院,门诊规模相对较小,为门诊服务的附属用房用量较小。
其次,肿瘤医院的医技用房数量较多,且使用频率高于综合医院。这一点主要表现在放射治疗的阶段,例如内科病房与放疗区、影像区的联系非常紧密,这对流线设计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第三,肿瘤患者平均住院周期长、心理负担重,对环境的需求远远高于普通患者。
设计理念
根据以上特点,并结合辽宁省肿瘤医院的实际情况,我们提出相应的理念,作为设计的指导方向。
*节约用地,提高环境质量
在用地紧张的情况下,建筑布局适度集中,节约土地,降低建筑密度,提高环境质量。以绿色医院、生态医院为建设目标,将绿色建筑、生态建筑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引入医院的规划和单体设计中,满足病患和医护人员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在新建门诊病房综合楼的设计中,采用以“医疗街”贯穿各医疗模块的半集中式布局,在基地西侧留出带状广场,满足门诊病房综合楼的人流集散要求。远期拆除旧门诊楼后,中部形成的带状绿地和西侧的集中绿地构成较为开敞的建筑空间环境。
通过以上措施,在院区用地有限的情况下,较大地改善了院区的环境质量和交通秩序,为患者创造了一个绿色、宽敞的室外环境。
*有机整合,强化联系,缩短流程,资源共享
新建综合楼1~5层的裙房部分为门诊医技科室,位于“L”形医疗区的中部,距内科楼、外科楼、新建综合楼的病房距离适中,方便住院患者进行各种检查。
新建综合楼与外科楼通过地下停车场、地上医疗街、东侧医疗通道相连接,为住院患者就诊、地下停车、医护人员工作、医疗物流传送等提供了方便。
将主要放疗区域适度集中于地下布置,减少核辐射对周边房间的影响;患者通过病房楼垂直交通可直达放疗区域。
考虑到探视人员密集程度大于就诊人员,所以将病房楼布置在院区南侧,面向小河沿公园,沿路设置开放型广场,为分流提供空间。同时,为患者提供了良好的景观视线和自然通风采光条件。
*疏密有致的绿化景观设计
通过建筑布局的适度集中、垂直发展,使院区的建筑密度降低,院区中央条形绿化景观带为南北景观主轴,院前区西侧集中绿地与东侧广场硬地,院区中部东、西两块患者休闲绿地则形成了两条景观副轴。
在空间上,内科楼、新建综合楼和外科楼3组高层建筑形成“品”字形布局,在院区外围中部为南北景观主轴贯穿两条副轴所形成的绿化和广场,从病房可俯瞰绿地和广场上的景观。
新建综合楼的裙房屋面和主楼屋面进行了绿化,供患者和医务人员休息。高层病房楼、屋顶绿化与地面上的广场、绿地形成高、中、低搭配的丰富景观和绿化层次。
*理性、有机的平面布局
采用以医疗街为核心的平面布局形式,通过医疗街串连各医疗功能模块,患者位于医疗街上时,各科室位置一目了然;各科室有独立尽端,流线不互相穿越,便于管理;各科室采用独立候诊厅和走廊候诊结合的二次候诊模式;医疗街两侧设各种公共服务内容,包括垂直交通、卫生间、分层收费、休息区等,方便患者,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性化设计。
*绿色、生态的室内环境
新建医疗综合楼在满足医疗功能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建筑的设计原则,采用半集中式布局,中部设三个绿化内庭院,使主要房间均直接对外通风、采光,且多为南北向房间;通透的共享大厅,丰富了医疗街的视觉景观;在空间上与室外院前广场交融,将室外景观引入室内。
同时,西向设共享大厅,避免业务用房的西晒;南北向的共享大厅,可从容面对院前广场开设的多个出入口,满足多种复杂人流集散的需要;通过大厅、内庭院、广场及屋面绿化,形成综合楼的主体绿化系统,使患者和医护人员处于生态环境之中。
*顺畅、高效的流线设计
外来就诊人员通过主入口进入综合楼,经医疗街上的垂直交通到达有关科室;医院内部患者及医护人员通过连廊、地下通道进入该楼。
新建综合楼东侧设医护人员出入口,出入口东侧为医护人员停车场,医护人员及物流通过裙房、主楼两组医护交通核到达各楼层;在综合楼裙房每层平面设医护通道及辅助用房,供医护人员、物资供应、患者手术使用,并与普通门诊患者分开;在新楼东侧设药房出入口,供药房物流使用,避免受到干扰。
在护理单元设计中,采用以护士站为中心的平面形式,医护人员、患者有各自的活动区和垂直交通,不互相干扰,护士站为两者联系的桥梁;病房内部设置独立封闭阳台,创造私密空间,为患者提供具有安全感的场所。
*现代、优雅的造型设计
采用简洁大方的建筑风格,通过几何形体的组合、大尺度的虚实对比,以及立面不同材质的肌理效果和比例的细致划分,构成个性鲜明的建筑形象。
结语
在大型肿瘤医院的建筑设计中,检查治疗区的布局应尽量紧凑,以应对日益膨胀的建筑体量,且有助于优化医疗流线;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应提供更多的为患者服务的空间,创造医养皆宜的舒适环境。
文|张亦敏 杨曙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