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海鹏:“学院派”的基建管理者

  赵海鹏刚一走下讲台,就有好几位来自医院的参会者围拢了过去,有的人手里还拿着图纸。这是发生在青海的一次关于医院洁净手术室建设会议上的一幕。

  记者参加过众多类似的学术会议,对他则是印象尤为深刻的一位。因为他讲的所有内容都是有理有据的,不仅讲解了很多实用的做法,而且还详细解释了为什么这样做,引用了大量的科研成果作为论据。

  科班出身

  日前,在我国的医疗机构中,负责基本建设工作的人员大部分为专业医疗技术人员出身,建筑相关专业出身的较少,而赵海鹏是其中为数不多的一位。

  1994年,赵海鹏考入同济大学工民建专业;1998年本科毕业留校后一直从事学校的基建管理工作,期间于2001年考入同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博连读,于2006年获得了管理学博士学位。

  在同济大学工作的十几年中,赵海鹏承担了将近20个项目的管理工作。作为同济大学节能委员会的委员,负责了很多老建筑的节能改造项目,例如同济大学内的历史保护建筑——文远楼的全面节能改造,以及国家第一批建筑光伏一体化示范项目之一——同济大学BIPV项目的申报和实施。

  2010年,他被派往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从事医院建设管理工作至今。

  从学校到医院

  医生出身的基建管理者对医院的业务流程及各个科室的需求比较了解,但是他们对建筑却了解不多。赵海鹏是学建筑工程出身的,建筑方面较为了解,反而对医院的情况了解不深,虽然建设管理方面的经验比较丰富,但是赵海鹏仍觉得医院建筑比校园里的建筑复杂得多,突出表现在医院建筑系统复杂,对布局、流线有非常严格的规范要求,对安全可靠性要求更高。于是他经常到各个科室和部门去了解医院的实际运行情况和需求,不断学习和讨论。“只有深入到一线去了解,你才能知道医护人员的真实需求是什么,不能仅按书本或是拍脑袋”。赵海鹏曾见过这样的图纸:给医护人员的休息区非常小,而且分散。“这肯定是没有听取医护人员的意见。只有让他们的合理诉求得到满足了,才能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效率;人的效率提高了,建筑的效率才会提高”。

  赵海鹏认为,“作为建设项目的管理者,从广度来说,需要了解各行各业的背景知识;从深度来说,不断有新的技术、知识产生,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与时俱进,医院项目尤其如此。”

  “吃透”医院

  “医院总体发展规划是什么?规模定位是什么?重点发展哪些学科?准备引进哪些人才?医院的信息规划怎么样?后勤保障系统如何运转?只有把这些问题都吃透了,才能从宏观层面对医院的建设进行把握。”

  赵海鹏也感叹,现在的医院发展太快,比如医疗业务量的增长、人才的流动、医疗服务体系及模式的改革、信息技术的发展、医疗设备的升级更新都不可避免地会给医院的基本建设带来变更。这就需要建设管理者从整体上动态地进行准确把握。“对医院的了解,一是要全面地了解整体情况,二是时刻关注各种变化。”

  当前,医院建设领域存在的另一种普遍现象是院方常常抱怨设计方想得不周全,导致变更不断、问题频出,而设计方则抱怨院方说不清医院的需求,以至于让他们无从下手、不知所措。

  赵海鹏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在目前的投资、建设的基本程序中,有一个环节缺位了,这个环节就是设计前期的咨询决策和后期的建设评估。

  他坦言,在做医院建设管理工作之初,他也曾经抱怨过设计院为什么不帮医院提前想到这些问题呢?但是后来他慢慢地发现,很多问题的出现其实与医院有关。几乎在所有的医院建设项目中,院方无一例外地都希望尽早立项、提早竣工发挥效益,却往往忽视了前期工作的重要性。在建设之前,院方应认真、科学地进行调研和分析,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听取各方意见,集思广益,将医院的需求梳理清楚,将所有的问题想在前面。前期工作越扎实,后期工作就会越顺利,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我们最近正在做一个两万多平方米的改造工程,前期论证用了近11个月,很多人都觉得奇怪,为什么还不动工?其实,在建设前期和过程中有大量的规划设计论证工作要做。例如,要和各个科室反复确认他们的需求是否得到了满足,这是个细活儿。如果只是简单地把图纸拿给他们看,他们可能看不出什么问题,但是建筑一旦建起来,他们就会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到那时,再想修改就很困难了。”

  正是基于这种对前期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赵海鹏经常跟其他院领导说:“请不要在前期催得太紧,前面慢一点,后面就快了;如果前面太快,反而会造成后面慢下来。而且,如果是在后期出了问题,解决起来的代价和困难就多多了。”

  以手术室建设为例,赵海鹏和基建、医务、护理部的负责人先后到7家医院去调研考察,每次回来后都会对自己的方案进行评估和调整。正是这一次又一次的调整,为后期的施工以及建成后的运营和维护减少了一个又一个问题。

  和前期决策同样重要的是后期的评估,医院建设阶段性完成后,在使用中一定会发现各类问题,将这些问题系统地有组织地进行评估总结,并运用到今后的建设中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同时这也对建设方的专业化提出了要求。

  量体裁衣

  赵海鹏在同济医院的建设管理工作,听起来很像是一个裁缝为人量身定做一件合适的衣裳,他时时刻刻谨小慎微,生怕有一丝一毫的差错。之所以会这样,赵海鹏的解释是“形势所迫”。

  同济医院的前身是隶属于铁道部的铁道医学院附属甘泉医院,后来由于铁道医学院被并到铁道大学,铁道大学又被并到同济大学,铁道医学院附属甘泉医院随之更名为同济医院,隶属于教育部。由于缺乏财政拨款,所以在十年当中医院的建设基本停滞。2010年,同济医院被划归上海市管理,由于有了上海市财政拨款的支持,医院的建设开始加速。

  然而,虽然建设资金不再是大问题,但是医院留给建设者们的空间并不大。同济医院占地45亩,开放床位数却已经近1300张,床均占地面积不到30m2,远远低于国家标准。

  “在建设过程中,我们最不能浪费的就是土地资源,一定要精确规划,真的是错不起,一旦失误,连改正的机会都没有。”

  现在同济医院正在建设的外科医疗教学大楼是一期工程,接下来的二期、三期都已经做好了规划。在一期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不但尽量高效利用空间,而且已经为接下来的二期和三期工程打好了基础。

  “我们把全院的供应室、ICU、手术室都集中布置在一至四层,其中四层手术室的休息办公区可以不需要手术室那样4.5m的层高,于是就在四层净化设备层旁边设置了休息办公区,以节省空间;在目前在建的外科楼的地下室,我们为后期将要建设的紧邻的一栋建筑设置了设备用房,等到将来这栋相邻的建筑建成之后,其地下室集中做地下停车库,这样就能比较合理地利用地下空间;这栋外科楼在建设中还为另外一栋楼预留好了紧邻边的基坑维护,由于两栋楼距离很近,所以必须提前将基坑维护建好,否则将浪费近13m的空间。”

  先建成的建筑已经为后建的建筑做好了铺垫,这种种巧妙的安排,没有完整的规划、前瞻的眼光是万难做到的。这也给粗犷的工程建设活动带来了穿针引线般的精致、秀气之感。

  对于医院建设应该把握什么样的“度”,赵海鹏的态度很务实。以手术室为例,他认为手术室建得是否成功,首要的判断标准不是净化级别的高低,也不是设备是否最先进,更不是装修是否漂亮,而是规模定位、比例尺度是否合理,流程是否科学。“定位决定了手术室建设的大方向”。

  对于手术室的数量,目前一般采用“总床位数除以5”或“手术科室床位数的5%”的方式确定。赵海鹏认为,这种机械的计算方式只能用于大概估算,因为医院的手术室数量与就医患者情况、医院学科技术能力紧密有关,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医院在这些方面的差别很大,不能一概而论,还是要根据医院具体的手术科室及患者情况来确定,另外目前的很多标准和规范的适用性已不够强,需要根据医疗行业的发展进行修订,另外全国制定统一的标准也不科学。

  “最理想的办法是,医院基于现状进行调研、统计,以此为基础来确定手术室的数量。当然,它只是参照,不能完全按照这个数据,因为医院是发展变化的。例如,某个科室来了一位很强的医生或拥有很强的团队,那么这个科室可能很快就发展起来了,相应的需求也就随之而变。对于新建医院来说,情况会更复杂,需要进行大量的调研,例如周边类似医院的情况、患者数量等等,在此基础上做出科学的判断。”

  后记

  在与赵海鹏交谈的过程中,你能感觉到,他是一个有着扎实理论功底的人,而且,通过多年的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对于医院基本建设的认识和理解,以及与医院实际情况相符合的做法。同时,他又是一个非常理性和有条理的人,始终本着严谨、科学的态度去开展工作,重视调研,从实际出发,不会在各种新出现的概念、产品以及所谓的潮流和趋势面前迷惑。

  记者觉得,我国的医院基本建设领域应该多一些像赵海鹏这样的“学院派”,这无关学历,重点在于不断学习的毅力、扎实的理论基础、严谨科学的态度,还有务实的作风。

  文|吕志新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