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开启后进生走向成功的金钥匙

  • 来源:学问
  • 关键字:激励,后进生,自信
  • 发布时间:2015-11-03 16:43

  【摘要】从做班主任那天起,所带每届学生几乎都会有“百折不挠”的后进生,如何转化后进生便成为了我工作中的的重头戏。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些孩子们的不良习惯已养成,只有找到教育的突破口,才会有“解冻”的可能。偶然发现就在这群孩子们看似“坚强”的背后却有着一颗脆弱、敏感而又多疑的内心。他们同样渴望得到尊重、理解、信任,得到别人的赏识。可见,在转化后进生工作中,激励教育的运用是相当重要的。

  【关键词】激励 后进生 自信 全面发展

  从做班主任那天起,所带每届学生几乎都会有学习差、纪律差、习惯差的孩子。这些学生不听课、不交作业,一心只想玩或者搞点什么恶作剧。从跨入学校大门开始,一路走来,不知挨过多少回老师的批评,遭过多少同学的白眼,已然练就了一副刀枪不入的铜头铁臂。然而,就在这群孩子们看似“坚强”的背后却有着一颗脆弱、敏感而又多疑的内心。他们渴望得到尊重、理解、信任,他们期望得到别人的赏识,哪怕只是一点点认可。

  马克吐温说过:“只凭一句赞美的话,我就可以活上两个月。”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后,其能力可以发挥80%——90%。可见,在转化后进生工作中,激励教育的运用是相当重要的。

  激励理论认为激励的本质就是一种强化,通过刺激物的出现引起客体心理的变化,从而达到对客体某种行为的强化和养成。其切入点是满足学生的正当需要,激发学生的正确动机,提高其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遏制其不正当的需要和动机,使学生向正确方向发展。激励教育的目标是通过教育者的外部激励,逐步形成受教育者内部激励的意识与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 激励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1.1 符合规律:激励教育的本质是主体性教育,而主体意识的培养基于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尊重,培养自尊是激励教育的前提。尊重不是无原则的放任与一味的压制,不是抽象地强调以学生为本。它是一种教育智慧,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都应自觉遵循教育规律以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1.2 内外统一:

  单靠教育者的外部激励不足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要让学生认同教育者的外部激励,并自觉将教育者的要求转化为自身发展的需要,并根据这一需要进行自我激励,这样才能激发和维持正确的内部动机。所以,真正的激励教育是激励与自我激励的统一。

  1.3 重在立志:

  激励不只是一种教育手段,更是一种教育理念。通过激励教育,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与抱负,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和规划,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来,不断在学习中培养对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而不是让学生消极适应教师与社会的要求,养成学生对教师外部激励的依赖。

  2 激励教育的最佳时机

  2.1 犯错时:

  这群孩子不愁犯错,所以当他们犯下错误时,老师要做的不应是着急上火而是冷静思考。要考虑这些孩子犯错的动机,分析原因,要从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对他们表示足够的理解与耐心,然后借机指出问题。

  我班学生张某一直学习差,不完成作业,又好借别人的钱,经常引起纠纷。这次,他拉着脸来找我了:“老师,我给您认错。我和赵某打架了。”打架,是我最痛恨的事。但他既然能主动过来认错,这种做法应该肯定。再者,冲突背后肯定有什么原因。于是我说:“打架是不对的,但你能主动来给老师认错是对的。你能给老师讲讲采取这种方式来解决问题的原因吗?”不问不要紧,这一问,他眼圈一红,竟然啪嗒啪嗒掉起了眼泪,他抽噎着说:“他们欺负人,我就是再不好也不能老是找我的茬呀……”一句话,把孩子强烈的自尊心展露无疑。

  “是吗,知道自己有缺点就已经是很了不起的孩子了,你能不能给老师说说看,咱们一起商量个最佳解决方案?”根据他认识到的问题,我们一起制订了一个行为改进计划,有赵某担任监察员。当然,同时我在班里对他知错认错的坦诚,和敢于接受挑战的勇气进行了表扬,同学们都投以他赞许的目光。

  2.2 进步时:

  这些孩子尽管各方面表现都不如优等生更令老师感到欣慰,然而他们偶尔也会在某方面表现的比较积极,甚至取得一点进步。可能会是昙花一现,却更见其珍贵。老师绝对不要视若惘闻或不屑一顾。要知道,这时候老师一个赞许的眼神或是一句鼓励的话语都有可能成为这些孩子们将来走向成功的催化剂。我每天都会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挑出好的进行表扬并讲出好的理由,尤其对于后进生则是表扬的重点:今天写的字比昨天认真了,出的错少了等等。后进生缺少的是进步的积累,鼓励的积累,只有这些积极的情绪积累到足够,信心自然也就有了,离成功自然也就不远了。

  2.3 辉煌时:

  后进生也并不是一无是处,有时候在非学习领域,这群孩子会创造出学优生所不能及的成就。比如运动会上或学校组织的其他活动中,他们大放异彩。这时,也是后进生们的最具自信的时刻。老师们要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延续他们的自信,帮助他们对自己建立客观科学的评价。

  2.4 主动接近时:

  一般在老师接手新班的时候,有些后进生会尝试着跟老师接近。此时,这些孩子是最希望改变自己的时候。老师应给孩子这个机会,加强双方的情感交流,帮助孩子树立目标。我今年带的学生再过第一个教师节时,就有一位同学走过来悄悄跟我说:“老师,我画了一副画,想送给您,行吗?”我接过画,拍拍他的肩膀说:“老师谢谢你的心意,你画画不错,能不能帮咱班办黑板报?”“当然可以!”这孩子高兴的答应了。以后的日子,黑板报办的井井有条,同学们都开始对他刮目相看。

  2.5 遇到困难时:

  后进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常会碰到更多的困难。同学间的小矛盾,一次活动的失败,考试的不及格等都会困扰着他们。此时他们最需要热情的关怀和帮助,然而,出于自卑又不好意思向老师或同学寻求帮助,一个人默默承受。处理不好,会引发更坏的结果。这需要老师细心的观察,要发现他们的反常,主动给予关心和帮助。老师在帮助他们克服困难的同时,还需要努力培养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

  2.6 跟家长交流时:

  后进生怕老师见家长,后进生的家长也怕见老师。渴望自己的孩子能进步,又不愿听到自己的孩子不好的表现,是家长们的普遍想法。老师跟家长交流时一定要注意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进步。对于后进生的家长谈学习更应注重过程性的评价,注重具体方面的指导。通过家长反馈,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老师的几句夸奖,而是老师和家长的认可、赏识,是一种温馨宽容的成长氛围。机会是靠眼睛和心灵去发现的,我们要寻找机会表扬学生,往往一次合理的表扬要比十次各种各样的指责带给学生的收益多。老师平时给学生多一点微笑,多一些鼓励,多一次关心,多一回尊重,多一句夸奖,这对于老师是举手之劳,可对那些备受冷落的后进生,却是能够润泽万物的和风细雨,可以摇曳心灵的脉脉温情。

  3 激励教育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3.1 确立目标:

  就像王金战老师“三步优秀法”的后两步——降低难度,体验成功;加大难度,再次成功。在学习中就要引导学生确立自己的目标。确立目标时不能定的太远、不能太简单、不能太难。确立目标应该符合学生的实际,让学生能够做的到。对一位后进生,确立的目标不是什么时候考出好的成绩,而是要求他从每一节课,每一次作业认真完成。认真搞清楚每一节课学习的内容,作业能及时订正,或者能把作业都做正确。

  3.2 创造机会:

  班级管理中,要做到课外活动丰富多彩;课堂活动中要做到角色分配合理,让每位学生都有事可做,都能有成功的机会,表现的机会;在作业布置上可以设置分层练习,给后进生最大的进步机会。要保证机会的均衡性,避免让学优生唱重头戏的情况发生。

  3.3 自我反思:

  学习过程中,优等生一般都会不断的反思自己的学习状态,不断找差距,所以不断进步,基本实现了自觉学习。后进生更要培养这种素质,只有这样,找准自己的真正问题所在,才会有进一步的成功。再者,部分后进生一般失败后都会埋怨自己笨,基础差,而不认为是自己努力不够。所以,正确的归因也是后进生迈向成功的关键一步。

  激励教育固然有他独到的好处,但也不能滥用。没有原则的表扬也会失去他本身的意义。所以,激励要适时而用,要因需而用。教师要用爱心走进学生,用理解与学生产生共鸣,真正实现激励与自我激励的统一,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帮助我们的孩子们找回自信,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潘永兴《教育中的激励:一种教育自觉的理念》光明日报2010年4月9日

  [2]欧阳波《浅谈如何对学生进行激励》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年第07期

  [3]王金战,隋永双《英才是怎样造就的》重庆出版集团2006年11月1日

  孟召敏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