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活起来

  • 来源:学问
  • 关键字:科学家,菊花
  • 发布时间:2015-11-03 16:57

  心常用则活,不用则窒。人,只有不断实践,才会变得越来越聪明。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实践指多动脑筋、多动手。目前的语文教学动脑和动手方面做得很不够,即使在课堂上能看到孩子们参与教学的身影,业余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存在很大的距离,并没有让学生真正活起来,下面,我们分析两个实例:

  例1:《琥珀》教学设计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读后讨论:“约摸”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万年”前要用上“约摸”这个词?

  (3)教师小结。(科学家的推测和估算是有根据的)

  (4)知名度第二至第十一自然段。

  (5)读后思考:

  ①我们知道。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要形成琥珀必须具备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有松柏树。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②课文中有几处写了太阳光的热?找出有关的句子来读一读。

  ③为什么科学家想象此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晌午的太阳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

  (6)教师小结。(炎热的夏天时科学家想象琥珀形成必须具备的第二个条件)

  其实,学习这篇文章有两个目的:一是了解作者怎样想象与推测琥珀形成的过程;二是训练学生在叙述和描写事物时能够展开合理的想象。然而,这位教师把琥珀形成的必备条件一一展现在学生面前,这就是去了认识事物系统性的意义。另外,从教室提的几个问题可以发现,学生的思维跟着教师指挥棒走,教师指哪,学生冲到哪,学生失去了出击的机会,没有真正动起来。

  例2:《珍贵的教科书》的预习

  (1)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文中写了几件事?

  (2)了解战争重坚持学习的艰难,找出有关语句。

  这位教师的预习作业,实际上就是课文前的预习,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这样预习文章就显得过于简单,达不到真正动脑思考的目的,因为学生只要在书中找一找,就能顺利完成任务。若要知道葡萄的味儿,就要亲口尝一尝:若要形成语文能力,就必须让学生参与到实践中来,虽说小学高年级更应该这样,但低年级学生的培养也不能忽视。

  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活起来呢?我有几点体会:

  第一、读。在学习一篇文章前,同学们总是对课文内容有一种神秘感、好奇感,凭着这种疑惑,就能让学生产生一种迫不及待的心理。此时,他们总想去接近、去了解它。于是,他们就会不由自主地去读书。老师就可伺机提出一些问题和要求,作为催化剂,让他们更好的从总体上去感知课文。

  第二、找。读完后,学生对课文已有初步的了解。与此同时,他们也就会产生一些困惑,这时,老师可伺机让其提出发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困惑,让学生们通过讨论、集体评议的方式加以解决。这一过程不但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和口语表达能力,而且也会使他们对课文有进一步的了解,同时也是他们的思想得到了升华。有人这样说:"一个圆里的空白如果代表知道的东西,那么,圆外就是不知道的东西,知道的东西越多,不知道的东西也就会越多,因为与圆外接触面的面积是随圆的增大而增大。"由此,就更深刻地说明了学无止境和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另外,教材中的一些知识点,并非只有课堂讲授这一个渠道,往往可以通过让学生查找资料得以解决。课外书籍及资料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知识,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拓展学生的思维大有益处。在动手查找的同时,学生还能养成手脑并用的好习惯,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第三、读。有人说:“书不读熟不开讲。”所以,在上述二环节之后,还要继续去读,看还有那些关键性问题没找到。这样,也会对文章友更深刻的理解。

  第四、抓。最后把这些关键的问题都抓出来,让学生讨论加以解决,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

  例如:学习《看菊花》,我们共同抓出了如下问题。

  ①看菊花时,“变看边走”,“边走边看”时怎样的?(可让学生表演,通过表演的动作去理解。)“边看边走”和“边走边看”能否调换位置?

  ②从哪几个词可以看出菊花不怕冷?

  ③听了爸爸的话,我为什么觉得菊花更好看了?

  ④我们应向菊花学习什么?

  经思考,学生便会领会作者的用意。在议论与交流中,将自己对菊花的喜爱之情推向了高潮,很好地充当了小主人的角色,起到了主体作用。

  第五、创设生动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如我在教《桂林山水》一课时,首先放了一首赞美桂林美景的歌曲《桂林是我家》,动听的歌曲,配上桂林的美景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不住地发出赞叹“太美了!”歌曲放完了,我立即让学生谈谈对桂林景色的看法,有的学生说:“桂林景色太美了,我真想亲眼看一看!”有的说:“我真羡慕生长在桂林的小朋友,生活在这么优美的地方,我也希望桂林是我家。”我鼓励学生说:“同学们说得都很好,桂林景色的确很美,今天我们学习描写桂林的文章《桂林山水》看看文章是不是也很美。同学们可以边读边回忆刚才的画面,看谁读得好!”学生有了强烈地求知欲,课文读得好,学得好,课堂教学效果非常好。

  第六、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嘴,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多读多思多听多说,使学生真正成为探索,创造者。如我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让学生在充分读书思考的前提下,自己或小组合作画出居庸关和八达岭隧道开凿示意图和人字形线路,学生完成得很好,记忆很牢。又如在学习《草船借箭》一课时,我让学生自读自悟说出草船借箭过程(可以借助图画、表演形式),说说诸葛亮神机妙算体现在哪些地方。学生兴趣盎然读文,思考,有的自己勾画,有的同桌间互相谈论,气氛相当热烈。在汇报时许多同学条理清晰地说出了课文结构,有的在黑板上画出了草船借箭的示意图,形象易懂,这节课充分体现了只有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教学效果会出奇地好。这样做,强化了语文实践活动,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七、让学生在自由争论中学习。

  作为语文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善于把握学生的疑难点,及时捕捉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进行讨论,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给课堂注入生机。例如教学《詹天佑》一课时,“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是课文重点也是难点,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詹天佑“杰出爱国”呢?我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通过读书、思考,有的说“他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开凿隧道使工期缩短一半体现他杰出有创新精神。”有的同学补充说“这也是他爱国精神的体现。”有的提出“詹天佑不怕困难不怕嘲笑,顶住帝国主义压力接受任务最能体现他的爱国精神。”……在自由争论中学生各抒已见,不断深入剖析课文,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理解。这样做,不仅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而且让全班同学都参与了学习,都能充分发挥他们每个人的个性和创新能力。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语文课堂教学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动起来”,我们教师教学方式要“活起来”,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天地。

  盛双贺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