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原型启发 突破思维定式——复习课堂上一道习题引发的思考
- 来源:学问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生物,复习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1-04 13:44
【摘要】高三生物复习课中,及时反馈,合理应用原型启发,科学引导,克服思维障碍,是构建生物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启发 引导 突破
生物专题复习课中将概念原理、章节之间的每个知识点及其内在联系都梳理了个遍,结合典型例题剖析解题思路也不算少,试题也做了一套又一套,探究实验过程也是反复强调,满以为通过这一轮复习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再上一个新的台阶。然而,接下来的一道随堂检测题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期。题目是这样的:“假如一个人的食物有1/2来自绿色食物,1/4来自小型肉食动物,还有1/4来自羊肉,能量传递效率以10%计算,问该人每增加1千克体重约消耗植物是多少?”,我随机抽选了一位同学上黑板板算其过程,并巡视了一遍其余同学答题的情况,有的计算结果是5,有的是55等五花八门。粗略估计有40%以上的学生计算结果错误。只好又调整复习计划,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分析得出错误答案的原因。原来多数学生是没有发现题目中隐去了小型植食性的动物这一个营养级的存在条件,想当然地拼凑了一个“植物→羊→小型肉食动物→人”这条食物链。这种不加分析地生搬硬套的解题方法是高考中的大忌!我提示学生,解题要建立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推理,大家一定知道狼(大型肉食动物)偷吃吃羊的故事,没有听说过类似青蛙(小型肉食动物)吃羊的故事,且动物界的自然选择法则一般是“以大欺小,弱肉强食”,羊个体大,善于奔跑,小型肉食动物也只能望其项背,做题将题目看完整,要前后想一想。学生们恍然大悟,又都会心地笑了,有的还直摇头。课后我进行了教学反思,这道难度系数并不是很高,类似的题目也做过,还是有那么多的学生没做好,问题出在哪里?学生基础差(这届学生是全县中考排名位于四五千名以后录取上来的);学生平常多呆在教室里学习,观察生活时间比较少,不知道小型肉食动物的生活习性等这些因素也不可否认,但最主要的原因可能还是学生做了大量的练习以后,积累了不少解题经验,在大脑中形成了一定的思维过程或方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的习惯,这种思维惯性就是心理学上说的思维定式。这种思维定式对学生解决题型类似的问题是有效的,而高考题目总是经过专家们集体打磨过的,具有创造性和新颖性,学生如果不克服思维定式的障碍,很难在高考中取得理想成绩。如何让学生打破思维定式,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笔者以为教师要注意启发式教学,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十分必要。
1 正确对待原型启发
某种程度上来说,生物学事实及概念原理、探究实验的思路及操作流程、日常生活经验包括曾经做过的不同题型的试题等都是解题的“原型”,这种原型既能对解题有启发作用,又能对解题有干扰作用(也即思维定式作用),关键看你怎么引导,是否恰到好处。对此存在着两种具有代表性的极端,一是专注原型式,表现在老师学生死抱着课本和复习资料不放,过分关注条条框框、死记硬背,学生思维僵化,遇到新的情景题目又束手无策。克服这种情况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研究教材和学生,从学生的认知规律、认知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去探究生命的本质规律,大胆设计,合理推论。比如当学生在解答本题时,如果运用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级之间的关系,也能发现题目中的隐去的条件,推论得出小型肉食动物的上一个营养级应是小型植食性动物,解题方向就不会弄错。我们教师应该多向鲁班的师傅学习,鲁班的师傅带领鲁班上山砍树,师傅没有立下过多的清规戒律,规定不得这样做,也不能那样干,而是让鲁班亲自实践,鲁班在实践过程中发明了木工用的锯子,为手工业带来了技术性的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对我们今天推进新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依然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二是抛开原型式,表现在老师让学生围着试题转,搞题海战术,漫天撒网,陷入无穷无尽的题练中去。据了解有的学校班主任教师很辛苦,中午午睡时间陪着学生,为的是挤时间让学生完成题目练习。
这种为应对考试而考试的低效率重复练习的做法笔者以为不太可取,劳命伤财,学生毫无学习愉快感可言。物极必反,说不定会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建构主义的核心理论认为:学习者应该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而非被动地从环境中接受知识。弄得学生都没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了,还能指望有好的收效吗?要让学生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引导学生课堂课外多观察生活,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原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行主动构建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记忆深刻,思路更加活跃、清晰。只有学生从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才能步入良性的循环。还是以本案为例,如果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在同学、老师交流互动中熟悉物种之间的关系,也不会出现小型肉食动物取食羊的常识性错误。
2 突破思维障碍
学生既有的知识及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对解决经验型的问题有利,但对分析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往往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突破这一难点需要教师耐心引导。
2.1 正确理解把握生物学概念是基础
教师要运用对比分析、实物图片、实验观察等多种教学手法引导学生对生物学事实、概念和原理等充分理解,比如生态系统中关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营养级和食物链,能量流通及物质循环,种群和物种等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构建知识体系,这才孰能生巧,运用自如。否则,概念不清晰,知识不完整,必然会产生思维障碍,影响解题信心。因此平常教学多下功夫,精雕细琢显得尤为珍贵,如果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仅仅依靠高三复习来提高学习成绩是不切实际的。
2.2 合理运用解题方法是关键
题目永远是做不完的,也是千变万化的。怎样在变化之中让学生从容应对,提高解题有效性,重要的一点是要培养学生处变不惊,以不变应万变。无论命题材料背景、题型如何变化,一点是不会变的,考查有关的生物科学原理、规律是不变的。因此首先要仔细审题,明确题目的立意,看清题目的已知和未知条件,理清思路,然后调用大脑中的相关知识记忆储存,以此作为解题的工具,进行转换和对接,最后用书面形式加以表达。比如,以上检测题中,生态系统总能量是生产者绿色植物固定的能量,其他各营养级获得的能量都是从该营养级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结合系统内物种间的关系,找出各营养级及彼此间的联系,构建食物网,能量传递效率已知,问题就迎刃而解。
2.3 提升思维品质是根本
记忆和思维是人脑的高级功能,人类改造自然离不开思维想象力及思维创造力。思维品质包括发散思维、逆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等。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或扩散思维,是指对某一问题或事物的思考过程中不拘泥于一点或一条线索,而是从仅有的信息中尽可能向多方向扩展,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是从给定的信息中产生信息,发散思维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教师要引导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比如通过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日益减少现实教育,让学生理解要保护自然环境的深刻含义。辩证思维是按照唯物辩证法的原则,在联系和发展中把握认识对象,在对立统一中认识事物,生物学有很多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内容,如结构与功能、遗传与变异、生物与环境、物质与能量、内因与外因实验过程与结果等都可用辩证思维的观点来分析。创造思维是在新情况或困难面前采取对策、独特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智力品质,是发明创造的源泉。生物学的探究实验,模型的构建、生物技术原理的应用等都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好材料。只有引导培养学生能综合运用不同的思维方法,突破思维障碍,才能提高学生生物学学习的实效性,才能在高考中取优异成绩。
【参考文献】
[1]刘丽娜.例谈如何提高高三生物学复习课的课堂效率.生物学教学,2010,(5):18~19
[2]田勇.高中生物学习思维障碍的矫正策略.中学生物教学,2008,(7):11~13
吴经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