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买以房养老保险
- 来源:金融理财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以房养老保险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7-02-06 11:05
一曲京东大鼓的《老来难》诉尽了老年人晚年的心酸,警示年轻人也会有变老的那一天,一定要孝顺老人,如此,将来自己老去的时候儿孙才不会嫌弃自己,才能安度晚年。对比这种延续千年的养老观念所推出的以房养老保险对于传统的国人来说无疑是中餐桌上的牛排,另类的膳食。但是,当餐桌上只剩下下“稀饭”和“牛排”时,对于有房无闲钱的老年人来说是守着房子艰辛的过晚年生活还是以房子为抵押物购买以房养老保险,提升晚年生活品质呢?
以房养老保险的概念
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是一种将住房抵押与终身年金保险相结合的创新型商业养老保险业务,即拥有房屋完全产权的老年人,将其房产抵押给保险公司,继续拥有房屋占有、使用、收益和经抵押权人同意的处置权,并按照约定条件领取养老金直至身故;老人身故后,保险公司获得抵押房产处置权,处置所得将优先用于偿付养老保险相关费用。
“以房养老”是国际上成熟、普遍养老方式之一。在美国,以房养老”模式的专业名称叫做“倒按揭”,美国的倒按揭贷款放贷对象是62岁以上的老年人;在加拿大,超过62岁的老人可将居住房屋抵押给银行,贷款数额在1.5万到30万加元之间,只要你不搬家、不卖房,房产主权不变,可以一直住到享尽天年,由后人处理房产时折还贷款。在香港,允许年龄在55岁以上的香港居民,将个人名义持有的楼龄在50年以下的住宅物业向银行提出按揭;在国内,由该业务刚刚起步,根据保监会的规定,投保人群应为60周岁以上拥有房屋完全独立产权的老年人。同时,按照保险公司是否参与分享房产增值收益分为参与型产品、非参与型产品。
以房养老保险的“对手”
提起一线、二线城市的房屋产权拥有者,没房的人投去的多是羡慕的眼光。看看人家,一套房产就是过百万的身价。岂知被羡慕的对象也有自身的难处,尤其是老年人。在别人眼中自己确实是“有钱人”,但关键的问题是这笔财富不是现金,不能想用就用。变成现金了,房子就没了。人老了,退休金的收入比不上工作时的收入,再加上身体差,生活费用成本、人工服务成本、医疗支出成本等费用的增加,生活的品质可谓急剧下降。儿女生活条件好的还行,条件不好老人就只能靠自己生活,更可况是没有儿女的老年人。
够条件如果不买以房养老保险的话,继续悲苦的晚景生活实在是不甘心。辛苦了一辈子谁不想过个舒适的晚年?买呢?有儿女的,怕儿女有想法,要是购买以房养老保险,会不会因为房子没留给儿女,儿女觉得自己自私,因为不为他们考虑留下房产,今后不再来探望自己。到时候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孤家寡人或是按照传统习俗的“但有方寸地,留给子孙耕”的观念,宁可自己吃苦受罪到最后也要将房产留与儿女。即使儿女们不反对,却又怕“房价上涨,抵押房产获得的养老金太低”,更担心如果再发生70年产权到期后国有土地使用权依法提前收回,根据“房随地走”的原则,到时候的损失咋办?即使是独居或孤寡老人,或膝下无子女、子女定居国外的老人也会担心,一旦签订协议,即失去了对房屋的所有权,落入“没房也没钱”境况。可以说,“以房养老”遇到的主要挑战是来自传统观念、法律风险、政策风险以及房屋估值方面的问题。
以房养老保险的现状
根据华东师范大学统计学学生做的1400份相关调查显示,上海有子女群体不愿意参加“以房养老”比例高达80.3%,相比之下,无子女群体中有55.3%不愿意参加。2014年7月初,我国“以房养老”保险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四地进行试点;2015年3月,作为中国首款“以房养老”政策性保险产品,幸福人寿“房来宝”上市销售。参与的老人每月从幸福人寿拿到的养老金从3000元到1万多元不等。截至2015年底,幸福人寿已与45户家庭62位老人签订投保意向书,已经完成29户38位老人的承保手续,已月29位老人开始领取养老金;参保老人平均年龄70.5岁,平均每户每月领取养老金8465元。2016年6月底,签订投保意向书的客户有60户,78人——无子女老人占到40%,参保人平均年龄70.5岁;其中32户家庭已领取保险金,以5000-10000元/月居多,平均养老金8465元/月,最高的是一位上海老人为19003元。
由此可见,现在老年人对以房养老保险的购买热情不是一般的低。毕竟,新生事物的发展要被人民接受必须经过时间的洗礼,要经过一定的过程。
但从其他角度看,由于结婚必先买房的传统,人们的房屋自有率比较高。当这些人面临养老的那一刻,一旦需要这份保障,肯定不会犹豫。尤其是现在的4+2+1模式的家庭生活和丁克家庭模式,空余的房租变作可用的养老资金,倒不失为养老的上好选择,不过端看个人的价值观而已。
文/本刊记者 薛牧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