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双十一”

  • 来源:金融理财
  • 关键字:双十一
  • 发布时间:2017-02-06 11:21

  吃过午饭,闲庭漫步。不经意间发现周围不知何时多了一家规模不小的超市和一家很吸睛的全球购门店。巧的是两家店面都定在“双十一”那天正式开业。可见,经过八年的岁月转换,“双十一”的概念已经深深地刻在人们的骨子里。商家觉得这一天是销售最为兴旺的日子;买家觉得这一天是购物最优惠的时刻。在这个备受关注的日子里,实体店和网购平台可谓是各显神通,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销售的机会;同时,购物大军们更是货比三家,不会在这一天考虑必需品和非必需品的问题,只要适合,统统拿下。

  可以感觉到:看着货物不断地出仓,餐厅、电影院坐席的不断预定,游乐场所的热闹气息,忙碌中的商家笑逐颜开;看着远超平时的收入,快递小哥们再忙、再辛苦也觉得高兴;看着不断到达的各种物品,购物大军们迫不及待的验收、评价、开心地晒着朋友圈。

  此时,内心中突然浮现一抹莫名的情绪。隐约间感觉在不是“双十一”的时间里,好像自己是不存在的无需求者一样;而到了“双十一”,又变身为将平时购买欲望积攒到一定程度的爆发者。只要觉得适合自己的,价格在内心认可范围之内的就点动手指确认支付。这一刻的心情无疑是舒畅的,或许是变相的一种压力的释放,解决需求的同时让自己的心情更加美丽。

  而购买激情过后,尤其是看到商品到手的时候,那份舒畅又突然间觉得没有了。细看自己所购买的所有商品,真正具有高使用频率的占比还真是不多。大多数也就用过一两次后被束之高阁,等待它们的下一个主人。

  不经意间,买了很多确实很优惠的东西,却忽略了购物总金额;直到信用卡账单的出现才察觉到消费的额度足可以进行一次快乐的旅行。而平时估算出游的费用时,总觉得不划算再等等,此时却觉得用一次开心的旅行换取很多平时使用频率不高的商品真是一种很笨蛋的行为。可是这种行为却不折不扣的在人们的生活中上演,已经成为一个怪异的循环过程:宁可选择多次的基础消费满足那不一定是真实需求的需求,也不愿意选择一个高品质的能满足内心深处的真实需求作为需求。

  “双十一”的到来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优惠条件。可是由于自身的畸形选择,却本末倒置,舍弃了最大的优惠需求,反而在这个优惠日变成了精神、物质上的双亏者,不可不谓是一大讽刺。

  文/本刊记者 薛牧人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