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揽储一边停贷 银行的“钱袋子”也羞涩了?
- 来源:金融理财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银行,房贷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7-08-21 15:05
近日,一则“20家银行暂停房贷”的消息甚嚣尘上,让敏感的楼市再起涟漪,叠加另一则“部分银行首套房贷利率将上浮10%”的新闻,个人住房信贷市场似乎将要面临重大变革。那么,银行是否即将放弃个人按揭住房贷款业务,成为最近业界探讨最多的话题。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切勿惊慌。以北京而言,该地区的大部分银行对首套房贷款利率仍维持在基准水平,并未出现集体停贷的现象。所谓的“20家停贷银行”统计的只是分支行,而不是通常大家平常所理解的全行概念,银行并未出现大面积停贷的现象,目前也只有极少数银行将首套房贷利率上浮10%。
不过,即便不是全行概念,但“无风不起浪”,银行业是不是也开始闹钱荒了?不然为何一边忙着揽储,缩表,一边忙着停贷,银行的“钱袋子”莫非真的羞涩了?
(一)20家银行停贷
从提高房贷利率到停止贷款,银行这个“钱袋子”到底为了什么呢?曾经“壕”,真的也要勒紧腰带过日子了?
从提高房贷利率到停止贷款,银行这个“钱袋子”到底为了什么呢?曾经的“壕”,真的也要勒紧腰带过日子了?
事实上,同利率上浮相比,银行的信贷额度更值得关注。在当前市场资金成本不断走高,流动性趋紧的大环境下,银行放款时间延长、利率继续上浮或许将会是大概率事件。
解读有误不具代表性
近日,北京的一位购房者杨先生去中国银行完成了面签,贷款240万,期限25年,初步获得的是基准贷款利率4.9%,无折扣。按照等额本息法计算,相较于年初时期贷款利率85折,期限30年,苏先生的月供增加了2203元。
然而,杨先生根本没有心思去盘算这多出来的月供,因为他刚从中介那得知,有的银行已经停止贷款了。和基准利率相比,俨然停贷是大事。如果银行停贷了,到哪去贷款呢?另外,即便不是停贷,而是利率上浮,估计也够自己愁几年的了。这么一想,杨先生反倒轻松了很多。
不过,现在开始担忧这个问题,还是有些为时尚早,杞人忧天的意思。
“20家银行停贷”的消息出自融360的一份5月中国房贷市场报告,在其统计的全国533家银行(含分支行)中,暂停房贷业务的有20家银行。从名单来看,停贷银行以城商行和外资行为主,区域主要集中在大连和深圳,另外,北京、天津、重庆各两家。
这则消息一出,瞬间搅乱了一池春水。于是,融360随后又出了一份解释称,房贷月报中统计的银行房贷业务暂停情况,指的是某些银行在部分城市的分支行的房贷业务实际办理情况,在533家分支行样本中,20家占比为3.8%。并解释称,本次“停贷现象”属于银行正常范围内的调整,在现有的政策框架内,不可能出现大面积的停贷。
不过,据融360监测数据,4月份有12家银行(分支行)暂停房贷,5月份增加到了20家。停贷的分支行家数增加,也反映了银行房贷业务收缩的趋势。
房贷利率或将继续上浮
虽然停贷目前还只是个别银行的行为,但从趋势来看,房贷利率继续上浮将成大概率事件。
据统计,今年年初以来,北京地区的首套房贷利率已经经历了由8.5折→9折→9.5折→基准利率→基准利率上浮四次调整。二套房贷利率也已经由基准利率1.1倍上升至1.2倍。
目前北京地区首套房贷利率只有汇丰银行、南京银行还有少量93折,民生银行上浮10%,广发银行上浮5%,其他银行都执行基准利率,二套房贷利率普遍上浮至1.2倍。其中,平安银行暂停二手房贷业务。
从全国范围来看,据融360数据显示,5月份全国首套房平均利率达到4.73%,相当于基准利率9.65折,达到1年以来房贷平均利率最高值,由以往平均4.5%水平直接拉升至4.73%,涨幅惊人。
去年同期,全国提供利率折扣的银行占比为83.77%,今年5月已大幅缩水至47.38%,超半数银行已无优惠折扣。
除了房贷利率在普遍上涨外,银行的放款周期也在拉长。正常情况下,在抵押登记完后,银行在一到两周内即可放款。但有消息显示,现在这一周期已经延长到一到两个月,甚至更长。部分银行由于额度紧缺,已经放不出贷款。
目前,许多银行对房贷的审批条件也日趋严格,贷款的难度系数日益趋紧,贷款人的银行流水、收入证明、单位资质及流动资产等条件越来越被看重。在银根宽松的情况下,有些单子在可批与可不批之间,银行信贷部以前一般都会选择可批,但是现在,大多数都批了。
从升息到停贷到底源于啥
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姜超在研报中指出,近期银行房贷利率上升的核心原因在于“银行已经无米下锅”。在去年,银行可以在金融市场通过同业存单以2.8%的利率融资,所以即使在4.9%的贷款基准利率上打8折银行也有利可图。到了今年1季度,同业存单利率升至4.5%,所以银行房贷利率开始打9折、95折以弥补成本上升;但是到了4、5月份以后,银行的同业存单都发不出去了,“银行自己都没钱了,拿什么去放房贷呢?”
从目前正在发售的银行理财产品中可以看到,招商银行、平安银行、江苏银行、民生银行等多款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均破5%,最高的江苏银行一款98天期限的预期产品收益率为5.2%。
同时,作为中小银行最重要的负债来源,同业存单在过去两年经历了爆发式增长,根据安永的一份报告显示,2014年至2016年,上市银行发行的同业存单余额由2014年的4996亿元,上升至2016年的4.02万亿元,增长超8倍。6月13日,1个月期同业存单的价格为5.3%,去年同期的价格为2.95%,今年年初还维持在4%左右。
一般而言,银行的贷款利率应该在负债成本的基础上加上2%才不至于亏本,现在银行理财产品和同业存单的利率都超过5%,与贷款基准利率4.9%形成倒挂。如此一来,未来一段时间,房贷在基准利率上浮可以说是大概率事件。
张大伟表示,购房者的资金成本持续上升,已经逐渐完成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贷款的压力将会越来越大。未来,信贷利率上行是趋势。资金成本继续上升,叠加管理成本,按揭贷款的基准利率4.9%对于大部分银行来说,已经属于低利润产品。预计后续银行房贷利率将逐渐从目前的以基准为主提高到基准上浮。
不过,投资者们目前还可以把心放回肚子里,即便是调整,也不会很快到来。
(二)花式揽储战
强监管、金融去杠杆等叠加效应使得整个金融市场呈现资金紧张的现象,通过揽储以及理财产品的收益飞涨可以看出银行是有多么渴求资金。
既然已经开始“无米下锅”,就得坦然面对了,总不能坐以待毙吧。于是,经历了3月末“从严版”MPA首次“大考”的银行,面对6月末的考核,酝酿出更多“花式”揽储办法。
除了存款、理财、大额存单等利率全面走高外,有的银行在存款和代销业务等任务量上也再次加码,部分银行更是提高了员工揽储的奖励系数。
上浮存款利率提高奖励系数
为了能够在揽储大战中更胜一筹,各家银行也算是使出了浑身解数。既有有国有大行拿出各期限存款利率最高上浮幅度达到40%的“诚意”,也有一些股份银行和城商行等中小银行,将存款利率上浮幅度调至50%顶端来吸引客户。
除了提高存款利率,大额存单更是不容错过。今年以来,已经有部分银行在悄然提高大额存单的利率,产品期限种类也越来越多样。某股份制银行的大额存单起购金额为30万元,此前执行的利率为基准利率上浮30%。如果有贵宾客户购买超过50万元,提出想要更高收益,支行需要向分行递交申请,最高可批上浮50%。但是从今年4月起,只要任意客户认购金额达到50万元,支行就可以直接给出上浮50%的利率,不用打报告。
为了抢存款,银行的招数可谓是层出不穷。在提高存款利率以及大额存单利率后,转而向代销出发。据某行的一位客户经理说,他们以前从没有存款量不够的时候,但今年以来,缺存款的感受非常明显。他们银行虽然上浮40%的存款利率拼不过中小银行,也未给员工增加存款任务量,但转为增加了贵金属、保险、基金等产品代销。
除此之外,没有直接增加销售或存款任务量的银行,也在通过提高奖励系数的方式变相鼓励员工为银行揽储,一家股份制银行和一家城商行都提高了存款奖励系数。某城商行对员工新增对公存款的奖励最高可达到千分之三,假设某员工6月末时新增了1000万元对公存款,最多可以一次性获得3万元的奖励。
花式理财产品频出
与此同时,被称为“揽储利器”的银行理财当然也不能消停,近期,不少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纷纷上涨,各银行之间的“理财收益战”也正式打响。
目前,银行理财收益率超过5%已不是罕见,有股份制银行在6月1日新推出的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最高已达6.05%。在北京一家银行网点内,一位理财经理表示,他们最近的理财产品卖得特别好,很多产品在刚一公布,便一抢而空。如果你想买得到,最好还是登陆手机银行操作几率更大一些。
《金融理财》记者在某行门前采访了一位正在排队的60上下的王大爷。王大爷讲道,他听说今天该行要推出一款理财产品,预计理财收益率高达5.2%,于是他早晨5点多钟就起来了。“现在理财产品那么火,我又不会玩手机银行,只能靠人力,早早地过来排队了,还不知能不能买的上呢”。
相比国有大行,一些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的理财产品收益率更高,同时涨得也更快。
为了吸引更多的客户,银行在提高理财产品收益率的同时,也推出了不少“花式”理财产品。各大银行都有新客专享的理财产品,比同类型产品要高出20至45个BP。
不过,新客专享产品都会有相应的购买限制。以中信银行两款“乐盈稳健”系列的“新客户专属”产品为例,期限都为92天,预期年化收益为4.9%和5.0%,分别对应5万元和50万元的认购起点金额。
另外,专属类产品并非只有新客一种,大到各类节假日、小到某天的特定时间段,都可以被银行拿来包装成定制理财产品。比如,六一儿童节期间,光大银行和民生银行也推出了许多高收益理财产品。光大银行的儿童节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为4.75%,民生银行则打出了“喜迎六一,安享未来”的口号。
6月2日晚间,有华夏银行相关人士在朋友圈晒出一款“手机夜市专属”产品。该产品的发售日期为6月6日和6月7日,认购起点金额为5万元,限购300万元。这款产品分90天和182天期限,预期最高年化收益率为5.0%和5.1%。不过,客户只能在每晚20点至22点进行购买。
建议关注短期理财收益
作为投资者,如果想要从这场理财产品大战中分得一杯羹,那么多关注下短期理财产品,可能效果更明显。为什么呢?
以北京一家浦发银行为例,其目前主力推广的都是银行自有理财产品。这些产品的认购起点金额均为5万元,年化收益率从3.5%到4.95%不等。而从该行门前张贴的公告栏上可以看出,其理财产品的“预计年化收益率”一栏不断被新的贴纸覆盖,而且数字越来越大。
据该行一位理财经理介绍,有一款收益率较高的在售产品,“5天后,预期收益率四个月(123天)期限的会上调到4.85%,一年(389天)的变成4.8%。而目前,这款产品四个月(123天)期限和一年(389天)期限的预期收益率均为4.75%。换而言之,这款产品在5天后将呈现“倒挂”现象,投资期限较短反而收益率更高。
除此之外,从南京银行6月2日发售的多款理财产品来看,多款91天和35天的非保本产品预期收益率均达到了5%,最高收益率达到了5.20%。一些投资期限较长的产品收益率反而不及这部分短期产品。对此,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这种“倒挂”现象并不少见,但又不能说是正常现象,主要是短期流动性偏紧,而中期又不确定等因素造成的。今年以来存款增速放缓,目前又临近半年末,去杠杆背景下考核因素影响增强,因而短期收益率可能还会有所上升。
短期流动性紧缩是必然现象
强监管、金融去杠杆等叠加效应使得整个金融市场呈现资金紧张的现象,通过揽储以及理财产品的收益飞涨可以看出银行是有多么渴求资金。
在目前流动性转换的节点上,银行短期内出现对存款的依赖度提高,加强对存款的争夺,是在当前环境下的正常选择。此外,银行还要满足流动性需求、平衡存贷比、资本充足率等各项指标,以迎接MPA考核,所以对现金需求紧迫,是情理之中的事。
央行曾在5月25日表示,已关注到市场对半年末资金面存在担忧情绪,考虑到6月份影响流动性的因素较多,拟在6月上旬开展MLF操作,并择机启动28天逆回购操作,搭配好跨季资金供给,保持流动性基本稳定,稳定市场预期。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业研究室主任曾刚指出,收紧流动性本就是去杠杆的必然条件,去杠杆的核心就是去掉多余的流动性,所以这个过程中整个金融体系包括银行体系流动性收紧以及利率暂时上行是必然的现象。
从中长期流动性来看,曾刚认为这并不值得担忧。从利率市场化角度来讲,我国银行业主动负债占比仍不够高,长远看,银行对存款依赖度还需要降低,因此此番“存款大战”是短期的冲击导致,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步改变。
文/本刊记者 邵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