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品牌“非典型”样本

  • 来源:汽车纵横
  • 关键字:中国品牌,凯翼,奇瑞
  • 发布时间:2014-12-03 12:45

  在这个中国品牌发展的关键期,我们选取了两家“非典型”中国品牌企业进行报道,希望这些“非典型”样本,能够对于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凯翼,升级版“奇瑞”?

  被外界视为“奇瑞江北项目”的凯翼汽车终于从幕后走向台前,亮相于本届成都车展,对于这个全新的品牌,许多人都在问,凯翼是什么?他们准备做些什么,沉寂多时的奇瑞是否还能给中国的汽车产业带来惊喜?对于这些疑问,郑兆瑞表示,在奇瑞的成败与得失中,凯翼在开拓一条不同的发展路径,这个升级版“奇瑞”的目标是,“年轻、智能、互联”。

  这两年,面对日益严峻的市场形势,曾被誉为“中国品牌旗帜、民族汽车名片”的奇瑞一改往日的扩张态势,不但由此前的“多品牌”战略转变为“一个奇瑞”,而且显得更加沉稳。就在所有人都以为屡受“打击”的奇瑞将变得沉沦的时候,他们却依旧依然“折腾”——先是设立打造国际化、高端路线的观致,曾使得外媒一片惊呼“抢饭碗的人来了”。现在,在互联网热潮中,他们要做“智能互联”汽车了。

  根据公开信息显示,凯翼汽车成立于2014年1月,是由奇瑞控股集团牵头成立的独立的集汽车研发、品牌营销和服务为一体的汽车企业。与奇瑞不同,从立项到正式成立,凯翼汽车都略显“低调和神秘”,在目前中国汽车市场竞争白热化的状态下,以至于有人觉得,中国品牌阵营中“凯翼”这个品牌的出现多少显得有些“生不逢时”。但是郑兆瑞显然不这么看,曾任奇瑞销售公司总经理的他,现在是凯翼汽车公司的总经理。

  “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中国消费者对汽车智能互联的需求,电商发展对传统汽车营销模式的冲击以及能源危机、环境危机对汽车传统动力形式的挑战,汽车业将迎来一次行业性的变革。这种变革,对所有的汽车企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8月28日,出现在凯翼品牌发布会现场的郑兆瑞显得比“奇瑞时代”轻松而自如,“我们希望打造一个创新的企业,探索出一条全新的汽车行业发展模式。”几乎经历过奇瑞发展全过程的郑兆瑞并不回避中国品牌当前所面临的艰难挑战,不过郑兆瑞认为,扑面而来的互联网革命把所有的汽车企业放置到了同一条起跑线。

  《汽车纵横》:作为一个新的汽车品牌,一个后来者,凯翼如何能够在现有强势车企中立足,在竞争已呈白热化的中国汽车市场开创出一片新天地?

  郑兆瑞:2013年,中国汽车市场年销量超过2000万辆,有近百个汽车品牌500多个汽车产品,分别是美国的2.1倍和1.8倍。毫无疑问,中国不但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也是全球竞争最为激烈的汽车市场。然而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汽车业将迎来一次行业性的变革。这种变革,对所有的汽车企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奇瑞控股集团正是看到了这一发展趋势,同时结合集团多年来在汽车行业探索和实践行成的技术资源、产能资源和人力资源,希望打造一个创新的企业,探索出一条全新的汽车行业发展模式。

  凯翼将着力于打造以新、轻、精、智、赢为核心的竞争优势。其中“新”,新即新思维、新模式,用互联网思维探索研发、生产、营销等环节,打造一个运用互联网创新发展模式的全新汽车品牌。“轻”指轻资产运作,是指聚焦资源,专注于研发和品牌营销等核心领域,达到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实现低成本运作的目标。“精”是实现对全链条的精准把控,精益生产,生产精品,同时精简产品数量,把资金和技术专注在细分市场,全力打造凯翼5+1产品。“智”是指凯翼通过整合最顶尖的行业人才和国内领先的互联网科技企业以及采用以平台化为核心的智能研发模式,把智联应用和互联网完整地运用在智能化的车身上面。“赢”是指凯翼通过利益共享,实现用户、合作伙伴、企业和社会的共赢。

  在互联网时代,经济、社会各个方面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作为一个立志于创新的互联网汽车企业,如果再沿用传统的作法,凯翼的生存空间将十分有限。所以凯翼必须在各个层面都具备创新的意识和思维,勇于打破常规,向不可能挑战。

  《汽车纵横》:那么凯翼与奇瑞是什么关系?

  郑兆瑞:虽然凯翼被称为奇瑞的江北项目,但我们是两家企业,我们是一家由奇瑞控股集团牵头成立的独立的集汽车研发、品牌营销和服务为一体的汽车企业。凯翼的定位是打造年轻人喜爱的智能互联汽车。当初在成立江北项目的时候,我们一直在思考这个企业的方向,我们将近花了一年多的时间,经过了很多数据分析,也研究了行业发展趋势,与业界的专家进行了充分沟通和讨论,最终决定了我们的定位:打造年轻人喜爱的智能互联汽车。凯翼采用轻资产运作模式就是因为我们跟奇瑞都在一个地方,所以我们肯定会优先考虑奇瑞的代工或者工厂租赁模式,这个不用回避,也不用隐瞒。

  《汽车纵横》:轻资产的“轻”是什么意思?

  郑兆瑞:我们说的轻,包涵了多层涵义,“轻资产”只是其中一个方面。首先,我们的团队比较年轻;第二,我们没有历史上形成的重大不良资产,我们品牌只有经验,没有任何包袱,是轻装上阵,所以我们整个企业都比较“轻”。

  凯翼“轻资产”的原则是,能借的不租,能租的不买——如果能借来,我们一分钱不花就去借;如果借不来,只能租,那我们就给少一点钱租过来;最后我们才会选择买,买是我们最后的选择,这也是我们企业未来发展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的核心想法是,如果外部资源的实力很强大,外部资源有足够的能力去做,原则上是让外部做。对于我们来说,肯定有厂家能制造出非常优秀的发动机,也有厂家能制造出非常优秀的变速箱,我们就把这两个结合在一起变成动力总成,而不是自己把变速箱造出来,再去把发动机造出来,我们不会组建300人,400人的团队每天编软件,而要利用社会资源,我们要做的事情是挖掘深度需求。

  《汽车纵横》:凯翼为什么要选择轻资产?

  郑兆瑞:大家都知道传统的汽车行业是一个重度投资的行业,与现在互联网时代的企业相比,无论是盈利水平还是利润率,差距都很大。前段时间,我拜访了一家互联网企业,它是2000年成立的,三年以后就上市,五年以后资产已经过百亿。而在传统汽车行业,如果在2000年成立的时候是一张白纸的话,到2005年,可能连车都没有造出来。但是同样的时间里,对于一些互联网企业,可能已经是盈利多少个亿的水平了。所以如果新的汽车企业想在这个行业中获得一部分利润,只有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

  《汽车纵横》:看起来”轻资产“是一个很新的发展思路,那么原来的汽车企业为什么不选择”轻资产“?你们能盈利吗?

  郑兆瑞:原来不具备这个条件。原来每家企业的资源能够满足自己的要求就不错了,但是随着中国汽车产业十来年的高速发展,现在社会上已经形成了一些空余的资源,这也为我们打造轻资产提供了可能。所以,在有这个可能的情况下,我们一定会选择轻资产来运营。

  我们预期在2017年会正式盈利,我们有一个五年规划,也有自己的预期,但我们会不多说,我们要努力去做,做到了再说。今天我们只是提供了一个想法和一台车,后面的路更难,也更漫长,我们要去努力实现目标。第一步,在智能互联方面,我们会在安全驾驶,娱乐系统,导航、硬件体验等方面做得更好一些。第二步,我们将在有条件的无人驾驶,智能技术方面做研究。我觉得盈利不是一两年的事情,而是长期的战略,可能需要五年甚至十年,但我们认定方向后,就会把这个方向作为长期奋斗的目标。

  [记者手记:]

  折腾有理 青春无悔

  乍一看,凯翼品牌的发布会现场让人以为回到了奇瑞,凯翼汽车的总经理郑兆瑞是原奇瑞汽车销售公司总经理,研发负责人是原奇瑞旗云研究院院长卢礼华,销售负责人则是原奇瑞汽车销售公司总经理助理、旗云销售部部长黄招根,甚至连凯翼汽车的牵头人陆建辉,也是奇瑞原来的核心高层之一,但凯翼这家企业却有着完全不同以往的鲜明气质和特点:年轻蓬勃的朝气、无怨无悔的探求以及愈挫愈勇的姿态——而这,是奇瑞曾经有过又曾经失去的特质。

  在中国汽车企业里,奇瑞绝对是个“小字辈”,既没有“根基”,也没有“资历”,但在风起云涌、变幻莫测的中国汽车市场上,这家年轻的地方国有企业却曾经背负过“振兴民族汽车产业”的责任,也许是被期许得太高、背负的担子太重,奇瑞曾显得越来越“沉重”,很多时候甚至于显得有些“悲壮”。于是,我们看到,步履沉重的奇瑞失去了以往的活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甚至频频失误,屡出“昏招”。相较于“中国品牌旗帜、民族汽车名片”的奇瑞,根植于互联网大潮而孕育的凯翼所选择的是另一条成长道路。与此前奇瑞的“重”不同,奇瑞此次打造的新品牌凯翼显得很“轻“——轻松、轻盈、轻快地制造年轻人喜爱的智能互联汽车。可以看出,奇瑞正试图用他们的激情拥抱互联网的热潮。应该说,这样的选择是符合奇瑞自身特点的。

  虽然凯翼的成立,更多的时候面临着怀疑,因为在多品牌战略上,奇瑞是个曾经的失意者,所以很多人会担心,这一次奇瑞是否又开始“折腾“?但是事实上,作为一家年轻的企业,奇瑞就应该勇于探索,不怕“折腾”,在逆境中闯出一条自己的路来。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汽车产业也很年轻,也恰恰需要这样“爱折腾”的企业去探索,去寻找,只有不怕折腾,敢于折腾,才能收获无悔的青春。

  成功本没有样本,尤其在这个互联时代,奇迹的出现层出不穷,曾创造了全新模式的小米、特斯拉就脱颖而出,赢得商机。那么,谁又能说,用互联网思维打造的凯翼就一定不能成为中国汽车产业的黑马?

  本刊记者 曹晓昂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